话题的重心,悄然转向了另一个前沿阵地——人工智能。海藻哥的神情变得炽热。他回忆起自己回到古村,在空无那句“未来在算法与数据之中”的指引下,毅然创立古村科学院的场景。
他动用了甄老——那位德高望重的科学院顾问兼导师的深厚人脉,从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引来一批批怀揣理想的青年才俊。
“我们从零开始,搭建算力平台,构建数据中台,组建算法团队。”海藻哥的声音带着创业者的豪情,“起初是小步快跑,做景区智能导览、农业病虫害识别;后来,我们切入工业质检、能源调度优化,甚至开始探索AI在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
他顿了顿:“如今,我们不仅拥有自主训练的大模型‘古语’,还在边缘计算、联邦学习、AIot融合等领域形成了技术壁垒。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AI与绿色能源、智能制造、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让算法真正成为古村发展的‘神经中枢’。”
会议室陷入一片寂静。窗外,暮色渐浓。空无端坐于椅上,微微颔首。他对技术本身并无执念,但他深知,当科技真正服务于人、扎根于土地时,才拥有了灵魂。
而卜萝,则在这片沉静中悄然蹙眉。她想起了南都——那座以“科技之城”为口号的未来之城。
在那里,机器人取代了环卫工,AI客服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对话,甚至连社区食堂都取消了人工窗口。
效率空前提升的背后,是街头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与归属感的流失。她清楚看到,技术若脱离了“人”的尺度,便会异化为冰冷的统治工具。
因此,当海藻哥描绘那幅由算法驱动的未来图景时,卜萝轻轻开口:“我们追求智能,但不能丢失人性。技术再先进,若失了人间烟火,也不过是冰冷代码。”
“所以,我们的AI从不‘替代’,而是‘共生’。〞海藻哥调出全息投影——
老农握着AI识别仪,语音提示用方言播报;孩童在AR课堂中复原千年古建;巡山护林员佩戴轻量算力终端,实时预警山火与盗伐。
他微笑,“算法不是取代人,而是放大人的智慧。”
空无终于开口:“真正的智能,不是让人适应机器,而是让机器理解人。”
那一夜,月色如练。空无与卜萝宿于古村酒店渡口店,临河而居,窗外水声潺潺,星辰倒映水面。
卜萝依偎在空无怀中,发丝轻拂他胸前。空无一手揽她肩头,一手轻抚她的长发。良久,他低语:“卜萝妹妹,如今你已是真正的古村人了。”
卜萝一怔,心头如被春风拂过。她蓦然回首这数月光阴——
从只相信数据与效率的都市女孩,蜕变为懂得倾听蝉鸣、体察人情的守望者。她不再是那个追逐霓虹的影子,而是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的生命。
她将脸埋进他的胸口,声音轻得几乎融化在夜风里:“是啊……我终于懂了,科技不该是逃离人间的梯子,而是连接人心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