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空无与卜萝驱车抵达渡口城古村科工园区。办公楼下,海藻哥早已等候。三人并未步入会议室展开汇报,而是选择以实地巡视为开端,深入一线。
沿着园区主道徐徐前行,脚下是历经风雨却依旧坚实的石板路。道路两旁,古树参天,枝叶交错成天然的绿廊,与远处银灰色调的现代建筑群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科技人文景观。
整个园区划分为两大核心板块,彼此呼应,共构生态。
东侧,新材料产业园,矗立在创新浪潮的前沿。这里汇聚了高分子复合材料、智能响应材料、超轻结构材料等尖端领域,是技术突破的策源地;
而西侧的绿色能源产业园,风能、光伏、氢能与储能系统在此协同运转,构建起零碳循环的示范样板。
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能源互联、材料供给、数据共享等多重纽带紧密耦合,如同双翼,托举着古村科工“技术驱动、绿色共生”的战略宏图。
首站,他们踏入东侧的新材料产业园。这里厂房林立,银灰色金属外墙泛着冷峻光泽,实验室的玻璃幕墙后,科研人员正专注操作精密仪器,数据在屏幕上不断跳动。
园区内物流井然,自动化运输车无声穿梭。海藻哥边走边讲解,声音沉稳——从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发进展,到纳米涂层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从产学研合作机制,到环保闭环生产流程的实现。最后,他特别强调——
园区废水回收率高达98%,废料再利用率突破90%,真正实现了“从分子设计到环境友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行至新材料中试车间出口,空无忽然停下脚步,转身望向西侧能源园区的方向:“这些新材料的突破,是否已赋能绿色能源的底层变革?”
海藻哥眼神一亮,随即展开详述:自主研发的气凝胶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氢能储罐的绝热层,使能量损耗降低40%;而新型碳纤维增强树脂,正被用于制造更长、更轻、更耐腐蚀的海上风电叶片,预计可提升发电效率15%以上。
更令人振奋的是,部分材料的生产过程本身便采用绿电驱动,实现了“绿色制造绿色”的正向循环。
阳光此时正斜照在园区中央的生态水池上,波光粼粼,映出三人前行的身影。
随后,他们来到西侧的绿色能源产业园。光伏板铺展在屋顶与空地,随日光角度微幅转动;风力塔架不再是冰冷的钢铁巨人,而是被藤蔓状柔性光伏带缠绕的艺术装置。
中央控制塔的弧形外墙上,实时跳动着园区的碳减排数据:累计减碳量已突破12万吨,相当于一片热带雨林的年吸收总量。
卜萝蹲下身,指尖轻触地面嵌入的一块透明能量板,脚下竟泛起幽蓝光纹——这是新型压电-光伏复合路面,行人步履与光照皆可转化为电能,微小却绵延不绝。海藻哥笑道:“我们称它为‘行走的发电站’。”
深入氢能中心,银白色储氢罐阵列矗立。这里,绿电电解水制氢全程由AI动态调度,氢气不仅可以用于园区交通与备用能源,还能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邻近村落,替代传统燃煤取暖。
空无望着控制屏上平稳流动的能量曲线:“这不仅是能源革命,更是人与土地的和解。”
夕阳西下,双园交界处的智慧生态长廊亮起柔光,由新材料驱动、绿能供电的垂直农场正悄然运转,瓜果在模块化仓室内静默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