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的又一个春天来临,沙枣树抽出新芽,顽强地在风沙中绽放一抹绿意。林乔在基地已经度过了三个年头,当初的青涩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沉稳与干练。
清晨五点半,军号照常响起。林乔利落地整理好床铺,将长发一丝不苟地盘起,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工作服。镜中的她,眼角已有了细密的纹路,那是常年熬夜和风沙留下的印记。
食堂里,老师们傅特意给她多盛了一勺粥:“林工,今天又要泡在实验室吧?得多吃点。”
是的,如今大家都叫她“林工”。三年时间,她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成长为型号副主任设计师,负责某新型号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
“林工,试车数据出来了。”助手小跑着递来一叠资料,“第三次试车还是出现了那个问题。”
林乔快速翻阅着数据,眉头微蹙:“走,去实验室。”
实验室里,团队人员早已就位。墙上挂满了图纸和数据表,桌上堆着厚厚的计算稿。没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所有的计算都靠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完成。
“我认为是涡轮泵的问题。”一个年轻工程师说。
“不,应该是燃烧室设计缺陷。”另一位反驳。
林乔静静地听着争论,手指无意识地在纸上画着流线图。突然,她站起身:“都不是。是振动传递路径的问题。”
她走到黑板前,快速画出发动机结构图:“看,振动从这里产生,通过这个连接件放大,最终影响到燃烧稳定性。”
会议室安静下来。这个角度从没人想过。
“可是要验证这个,需要做结构动力学分析,咱们没有这个条件啊。”有人质疑。
林乔目光坚定:“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从今天起,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一组做模态测试,二组做传递函数分析,三组负责数据整理。”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林乔和团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振动测试设备,用最原始的方法获取数据。
一天深夜,老专家赵工送来夜宵:“听说你们在搞振动测试?我这有些老资料,也许能用上。”
看着年轻人疲惫却专注的面庞,赵工感慨:“当年我们搞第一代发动机时,条件比这还差。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因为知道这是在为祖国打造‘争气弹’。”
这番话让林乔深受触动。她更加投入工作,常常忘记吃饭休息。
一个沙尘暴天气,能见度不足十米。实验室里,林乔正在做一个关键测试。
“林工,先停停吧,这天气太危险了。”助手劝道。
“不行,这个测试必须连续进行24小时。”林乔头也不抬,“你们先回去,我留下。”
最终,整个团队都留了下来。沙尘拍打着窗户,实验室里却异常安静,只有仪器运转的嗡嗡声和计算尺滑动的声音。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沙尘,测试终于完成。数据显示,林乔的判断完全正确。
改进方案很快付诸实施。第四次试车那天,整个团队都屏息以待。
点火指令下达,发动机喷出耀眼的火焰。这一次,运行平稳得令人难以置信。
“推力达到设计值!”
“振动指标正常!”
“持续工作时间到!”
控制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总设计师激动地握住林乔的手:“成功了!小林,你们解决了大问题!”
庆功会上,基地领导特意表彰了林乔团队。端着那杯用凉水代酒的杯子,林乔的眼眶湿润了。
然而,成功的喜悦很快被新的挑战取代。型号研制进入关键阶段,工作量成倍增加。林乔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顾不上吃饭是常事。
一个深夜,她在实验室晕倒了。医生检查后严肃地说:“严重贫血加上过度疲劳。林工,你必须休息。”
但在病床上躺了两天,她就偷偷跑回实验室:“型号进度耽误不得。”
母亲来信说给她介绍了对象,是北京的一个工程师。林乔回信婉拒:“妈,我现在的心思都在型号上,实在分不了心。”
渐渐地,再没人给她介绍对象了。大家都明白了,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早已把整个人生许给了航天事业。
型号研制最关键的阶段,林乔连续三个月没休息。一天晚上,当她终于完成最后一份设计图纸时,窗外已是晨曦微露。
她独自走到试车台前,看着那庞然大物在晨光中的剪影。这些年来,有多少个这样的清晨,她在这里迎接曙光。
突然,背后传来脚步声。是赵工。
“年轻时候,我也常这样看着试车台。”老专家轻声说,“总觉得它在对我说话,说它想要飞得更高更远。”
林乔微笑:“是啊,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后悔吗?”赵工突然问,“把最好的青春都奉献在这里,连个家都没成。”
林乔望向远方,目光坚定:“不后悔。这就是我的家。”
型号终于研制成功。在庆功大会上,林乔被授予“航天贡献奖章”。站在领奖台上,她看着台下那些熟悉的面孔——日夜奋战的同事、谆谆教诲的老专家、默默支持的后勤人员...
“这个奖章不属于我一个人。”她的声音有些哽咽,“它属于每一个在戈壁滩上奉献青春的人。我们可能永远默默无闻,但祖国的航天事业会记住我们每一个人。”
晚风吹过戈壁,带来丝丝凉意。林乔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抬头望向星空。在那片璀璨中,有他们正在研制的卫星将要奔赴的地方。
她在日记本上写道:
“今天,型号成功了。这些年来,戈壁的风沙磨去了青春的容颜,但磨不去心中的梦想。我可能不会有自己的孩子,但我设计的每一个零件,都像是我的孩子。它们将乘着火箭飞向太空,那是我生命的延续。”
合上日记,她取出郑老送的计算尺,轻轻摩挲。尺身上的刻度已经有些模糊,但那份精益求精的精神永远清晰。
窗外,一轮明月照耀着戈壁滩。在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上,正有一代航天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中国航天的辉煌。
林乔知道,在这条路上,她找到了比个人幸福更崇高的使命——用一生的坚守,托起中国航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