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毕业季的校园里弥漫着栀子花的甜香与离别的愁绪。林乔穿着略显宽大的学士服,站在宿舍楼前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四年的光阴仿佛一瞬,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实验室里的争辩、操场上的奔跑,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
“林乔,真的要去西北吗?”李敏拉着她的手,眼圈泛红,“听说那里条件特别艰苦,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
林乔点点头,目光坚定:“嗯,去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毕业典礼上,当校长念到“航天工程系林乔”时,台下响起特别热烈的掌声。她以总成绩第一名的身份毕业,毕业论文还被评为了特优。但更让她自豪的是,她坚持了自己的航天梦想。
典礼结束后,陈教授特意找到她:“去了基地要踏实工作,但也不要忘了继续学习。那边有几位老专家,都是宝库,要多向他们请教。”
林乔郑重地点头:“我会的,教授。谢谢您这些年的培养。”
最让她意外的是,郑老也来到了毕业典礼。老人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精神矍铄:“丫头,要走了也不提前说一声!”他从包里取出一个用红布包裹的礼物——是一把精致的不锈钢计算尺。
“这是我用了四十多年的老伙计,现在传给你。”郑老语气难得地温柔,“到了那边,遇到难题时就拿出来用用。记住,搞航天的人,最不能丢的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
林乔接过那沉甸甸的计算尺,眼眶发热:“郑爷爷,我会永远记得您的教诲。”
离校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航天爱好者协会为毕业生举办了欢送会。小小的活动室里挤满了人,新老会员齐聚一堂。
赵兰学姐已经在北京的航天设计院工作了一年,特地赶回来:“林乔,听说你要去试验基地?好样的!咱们协会出去的,就是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大家回忆起这四年的点点滴滴,从最初制作水火箭,到后来参与真正的科研项目。一张张老照片在人群中传看,引来阵阵笑声和感慨。
“还记得林乔第一次来做的那枚水火箭吗?飞得比谁都高!”
“还有那次参加科技竞赛,咱们协会包揽前三名!”
“最难忘的是一起去航天展览,看真火箭那个激动劲儿...”
欢送会结束时,大家齐声唱起了《航天员之歌》,歌声在夜空中飘荡,承载着青春的梦想与豪情。
回到家,父母早已准备了一桌好菜。饭桌上,父亲破例倒了杯白酒:“乔乔,爸爸以前不赞成你学航天,是怕你吃苦。但现在我知道了,你有你的理想和追求。”他举起酒杯,“到了基地,好好干!给咱们家争光!”
母亲悄悄抹眼泪,往她碗里夹了好多菜:“西北那边干燥,记得多喝水。冬天冷,要多穿衣服...”
林小军已经长成了半大小伙子,崇拜地看着姐姐:“姐,你真要去造火箭啊?太酷了!以后我能去看你吗?”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来。火车站台上,挤满了送行的人群。林乔的行李很简单,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就是一大箱专业书和资料。
同行的还有两位校友,都是去西北航天单位的。三人很快熟悉起来,互相打气。
“听说试验基地在沙漠里,夏天热死,冬天冷死。”
“但能亲眼看到火箭发动机试车,值了!”
“是啊,咱们可是去实现梦想的!”
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启动。林乔从车窗探出身,向月台上的亲人师友挥手告别。母亲追着列车跑了几步,被父亲拉住,三人身影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视野中。
坐下来,林乔从包里取出郑送的计算尺,轻轻摩挲着冰凉的尺身。尺子上细微的磨损痕迹,仿佛诉说着中国航天人几十年来的奋斗历程。
对面一位老先生看到计算尺,眼睛一亮:“姑娘,这是老物件了啊。现在年轻人都用计算器了。”
林乔微笑:“这是我老师送的。他说,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老先生赞许地点头:“说得对!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就是靠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列车向西行驶,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化。高楼大厦变成了平房瓦舍,继而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最后出现了苍茫的戈壁滩。
林乔拿出日记本,工整地写下:
“今天,我告别了校园和家乡,踏上新的征程。四年的大学时光给了我知识和力量,而今我要将所学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前方的路也许艰难,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是一代航天人的使命,也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
她合上日记本,望向窗外。落日余晖洒在无垠的戈壁上,给这片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几座白色的建筑隐约可见——那就是她即将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同行的校友兴奋地指着远处:“看!那就是基地!”
林乔深吸一口气,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她知道,从这里开始,她将真正参与到中国航天的伟大事业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助力火箭升空,卫星上天。
列车缓缓进站。月台上,几个穿着蓝色工作服的人举着接站牌。林乔提起行李,向着新的生活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戈壁滩的晚风中,她仿佛已经听到了火箭发动机的轰鸣声。那是梦想的声音,也是使命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