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开学,校园里的气氛明显不同了。同学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变成了:“论文选题定了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即将步入社会的期待与焦虑。
系里的布告栏前挤满了人,上面贴着毕业论文选题清单。林乔挤进人群,目光在列表中搜索。
“林乔,你选哪个?”李敏凑过来问,“我打算选‘航天器轨道力学分析’,这个相对好做一点。”
林乔的视线停留在最后一个选题上:“某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机理研究”。选题说明中写着:“该课题难度较大,需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
“我想选这个。”林乔指着那个题目。
李敏倒吸一口凉气:“你疯了?这个是陈教授挂名的难题,据说前两届都有学生尝试,最后都不得不换题了!”
就在这时,陈教授正好路过。听到她们的对话,他停下脚步:“林乔,你想选这个题?”
林乔坚定地点头:“是的,教授。我对燃烧不稳定性问题很感兴趣。”
陈教授若有所思地看着她:“你知道这个题的难度吗?需要很强的数学功底,而且实验条件有限,很多数据要自己想办法获取。”
“我知道。”林乔说,“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
陈教授点点头:“好,那你明天来我办公室详细谈。”
这个选择在系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同学佩服她的勇气,也有人觉得她不自量力。
“听说你要攻克陈教授的‘魔咒题’?”赵师兄找到她,“要不要再考虑一下?万一做不出来,可能影响毕业分配。”
林乔笑了笑:“我想试试。”
第二天,陈教授办公室。桌上摊开着厚厚一摞资料。
“不稳定燃烧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癌症’。”陈教授开门见山,“几十年来困扰着各国航天工程师。你要研究这个,先要打好理论基础。”
他递给林乔一份书单,上面列着二十多本参考书,中英文都有。
“给你一个月时间,把这些理论基础打好。然后我们再讨论具体研究方向。”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乔过上了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那些深奥的燃烧理论、流体力学、振动分析,让她常常熬到深夜。
一天晚上,她正在为一组偏微分方程头疼,突然有人递来一沓资料。
是航天院的刘工。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学校。
“听说你选了这么个难题?”刘工笑着坐下,“这是我们所里的一些内部资料,也许对你有帮助。”
林乔如获至宝。那些实际工程中的数据和分析,让她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理论基础打牢后,真正的挑战开始了——实验验证。学校的实验条件有限,无法进行真实的燃烧实验。
“也许可以搭建一个简化模型。”林乔提出设想,“用低频振荡来模拟燃烧不稳定性。”
这个想法得到了陈教授的支持。但没有经费,所有设备都要自己动手制作。
林乔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敲敲打打。她用废旧零件组装了一个简易的气动振荡器,用改造的摩托车汽化器模拟喷注器。
“这能行吗?”有同学怀疑地问。
“总比什么都没有强。”林乔手上不停,“先试试看。”
第一次试验失败了——振荡频率完全不对。第二次,测量仪器精度不够。第三次...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时,郑老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联系了一个老朋友,他在农机所有个实验室,有些设备可能用得上。”
农机所的实验室条件比学校好很多。在一位老师傅的帮助下,林乔终于获得了第一组有效数据。
但数据分析又遇到了难题。没有计算机辅助,所有频谱分析都要手工计算。林乔发明了一种“土办法”——用自制的手摇计算机配合绘图仪,一点一点地绘制频谱图。
那些日子,她的手上总是沾着墨水,眼底带着黑眼圈。
“要不...换个简单点的题目?”母亲来看她时,心疼地劝道。
林乔摇摇头:“就快有突破了。”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当她第无数次核对数据时,突然发现了一个规律——某种特定的频率组合总是伴随着压力振荡。
“这就是关键!”她激动得跳起来,连夜重新计算。
第二天,她抱着厚厚的计算稿找到陈教授:“教授,我认为不稳定的根源在于某些频率的耦合共振...”
陈教授仔细看了她的分析,眼中闪过惊喜:“很棒的发现!但这还需要实验验证。”
更复杂的实验开始了。林乔设计了一套精巧的声学激励装置,用来模拟不同频率的扰动。实验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精度,一个数据往往要反复测量多次。
最困难的时候,她连续三天睡在实验室,靠冷馒头和开水度日。同学们都说她“走火入魔”了。
但付出总有回报。在毕业答辩前一周,她终于获得了决定性的实验数据——成功验证了自己的理论!
答辩那天,教室里坐满了人。很多听说她挑战这个难题的老师都来了,想看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生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林乔站在讲台上,深吸一口气,开始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她从理论基础讲到实验设计,从失败经历讲到最终突破。当她展示出那些精美的频谱图和实验数据时,台下响起一片惊叹。
提问环节,一位外系的教授质疑道:“你的理论很新颖,但实际工程中可行吗?”
林乔从容回答:“我已经与航天院的工程师讨论过,他们认为这个思路很有应用价值。下一步可以...”
答辩结束后,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陈教授走上讲台,难得地情绪激动:“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优秀的毕业论文之一!不仅因为有创新,更因为展现了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
最终,林乔的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并被推荐到航天核心期刊发表。
更让她惊喜的是,答辩结束后,航天院的王总工特意来找她:“小林,您的这个研究成果对我们目前的型号研制很有启发。毕业后愿意来我们课题组工作吗?”
林乔的眼眶湿润了:“我愿意!”
毕业典礼上,当林乔接过学位证书时,她看到台下的陈教授、郑老、还有特地赶来的父母都在为她鼓掌。
晚上,她在日记本上工整地写下:
“今天,我为四年的大学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篇论文不仅是一份学术成果,更是对航天精神的践行——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未知领域勇敢探索。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前方还有更多难关等着我去攻克。”
她轻轻抚摸着那本厚厚的毕业论文,封面上的标题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她大学生活的总结,更是迈向航天事业新起点的宣言。
窗外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在向她招手。林乔知道,她的航天之路,即将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