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校园里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林乔抱着刚领的新学期教材走在林荫道上,却发现同学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什么,气氛不同往常。
“听说了吗?航天项目要压缩了...”
“好像是要优先发展经济。”
“那我们学的这些还有什么用?”
林乔心里一紧,加快脚步走向系办公室。陈教授正在和几位老师开会,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凝重。
“林乔,你来得正好。”陈教授看到她,招了招手,“情况你可能也听说了。国家调整发展重点,一些航天项目要暂缓或下马。”
办公室里一片沉默。一位年轻老师忍不住说:“那我们这些年的努力不就白费了?”
“不能这么说。”陈教授语气严肃,“航天事业是长远大计,暂时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自乱阵脚。”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里,悲观情绪还是在校园里蔓延。有的同学开始考虑转专业,有的甚至打算退学。
“林乔,你怎么想?”李敏忧心忡忡地问,“我爸妈让我转学计算机,说那个将来好找工作。”
林乔正在整理航天杂志剪报,头也不抬:“我要继续学航天。”
“可是现在这形势...”
“形势会变的。”林乔抬起头,目光坚定,“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航天事业。这只是暂时的困难。”
周末的航天爱好者聚会,气氛更是低迷。来了不到平时一半的人,大家的话题都围绕着项目下马的消息。
“我听说某某型号的研制已经暂停了。”
“某某研究所都在考虑转产民品了。”
“咱们这些业余爱好者,还有什么好研究的?”
就在一片消沉中,郑老拄着拐杖来了。老人环视一圈,突然用力跺了跺拐杖:“看看你们!像什么样子!一点风浪就垂头丧气!”
大家都低下头不敢说话。
“知道我经历过什么吗?”郑老声音洪亮,“60年代最困难的时候,基地里连饭都吃不饱,大家饿着肚子搞研究!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
他走到林乔身边,拍拍她的肩膀:“这丫头说得对!航天事业是长远大计!暂时的调整不可怕,可怕的是丢了志气!”
郑老的话让大家重拾了一些信心,但现实的困难依然存在。林乔发现,系里的科研经费明显缩减,一些实验设备也因为缺乏维护而开始老化。
更让她担心的是航天院那边的消息。她给张研究员写了封信,询问实习时参与的项目情况,回信却很简短:“项目暂缓,安心学习。”
一天下午,王老师突然找到林乔:“系里决定组织一个课外研究小组,保持航天技术的持续研究。你愿意参加吗?”
林乔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小组只有七八个人,由陈教授亲自指导,研究的是最基础的航天技术理论。
“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夯实基础。”第一次小组会上,陈教授这样说,“我们现在做的可能看不到立即的应用,但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没有经费,小组的研究条件十分艰苦。大家挤在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里,共用几本珍贵的参考书。林乔甚至把自己省下来的生活费拿来购买绘图工具和计算纸。
“这样值得吗?”有一次,赵师兄看着林乔在用几乎透明的草稿纸背面做计算,忍不住问。
林乔头也不抬:“当然值得。你知道吗?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在最困难的时候,还在手纸上写火箭公式呢。”
最让林乔感动的是,航天爱好者聚会虽然人少了,但依然坚持每周举行。大家带来的不再是最新的研究进展,而是一些基础理论探讨和小型实验。
“看,我做了个新的模型火箭!”
“这是我翻译的外文资料,大家传阅一下。”
“我有个理论问题,咱们一起讨论讨论...”
这种纯粹的、不为功利的钻研精神,让林乔看到了中国航天最宝贵的品质。
转机在一个冬日的清晨到来。林乔像往常一样去图书馆学习,突然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中国成功发射一颗新型科学实验卫星!
她几乎是从椅子上跳起来的,抓着报纸就往外跑,想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每一个人。
校园里很快沸腾了。同学们奔走相告,老师们脸上也重现了笑容。
第二天,陈教授在课上异常激动:“同学们!这表明航天事业仍然在继续!虽然有的项目暂缓,但关键技术的研发从未停止!”
更让人惊喜的是,一周后航天院的张研究员突然来到学校:“项目恢复了!而且还要加快进度!林乔,寒假还能来实习吗?”
林乔的眼眶湿润了:“能!当然能!”
那天晚上的航天爱好者聚会,人数突然多了起来。郑老笑得合不拢嘴:“看吧!我就说会有这么一天!”
聚会上,大家争相传阅那颗卫星的报道,讨论着其中的技术细节。气氛热烈得仿佛过节。
林乔在日记本上工整地写下:
“今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航天精神——不是在顺境中高歌猛进,而是在逆境中坚守初心。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曙光初现。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她轻轻抚摸着那枚自制的火箭模型,心中充满希望。经过这次考验,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窗外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在向她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