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暗自叹息凤威王眼光不好,又愤恨花百娆不上道,致使自己的计划落空。
今日做媒赐婚之举,实乃皇帝和左右商议出的计策,目的是将花百娆留在京师。
所谓皇帝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若让花百娆领了职务,归于凤州,无疑是纵虎归山,无论如何都让人不放心呐。
有亲信提议找机会做掉花百娆,但偶尔智商回归的皇帝,经过深思熟虑,觉得不可行。花百娆在京师已经居住大半年了,但凤州事务依旧井井有条。这说明什么?说明凤州的官吏对花百娆的忠诚度极高,而且,还十分有才干。
经探子传回的消息来看,凤州不仅军将一心,云间夫人还十分受百姓们的拥护。倘若她死,凤州必会反叛。
皇帝不止一次的问左右,花百娆是如何做到,将上下连为一心的?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探子们经过多方打探,总结道:“其一,凤州军法甚严,其中一条军规是不动百姓一针一线。而在军法之外,倡导士兵帮扶百姓,行善事、做义举。举例说明,去年有一户人家家中走水,巡逻的士兵竟不顾自己的安危,冲进火海救助被困之人。事后,那户人家向救助他们的兵将馈赠礼物,可兵将们却拒不接受,只接纳了一面表彰其英勇的旗帜。”
皇帝发出疑问:“欸,为何凤州的士兵会如此清廉?”
探子答:“这是因为,凤州军队的奖励制度十分完善。对于行善举的军队或个人,以记军功、奖财物、上级表扬、全军宣传的方式进行表彰。试想,一个人如果因为做了帮助他人的事,而得到那么多实质性的奖励,谁不踊跃积极的去帮助百姓?而百姓受到了士兵的帮助,士兵又不接受他们财物上的回报,这样的军队又如何不受百姓们的拥护?”
“其二呢?”
“其二则是凤州的三大产业,让百姓们有富足的日子可过。当下凤州的百姓,有一半的人都在三大制造坊做工,他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高、待遇好。不仅全家可享有医药补贴,家有五十岁老人的,还有养老津贴。而且,工人们每工作五天,便能享受两天的休息日,逢年过节还有假期。”
皇帝:“她确实会笼络人心。但你只说了士兵和百姓,朕还想知道,她是如何让周围的官吏忠诚于她的?”
“云间夫人在百姓们心中,早已是不可取代的圣明之主,是以,官吏们也得顺从民心。此外,她善于用人,只要有德有才,便不拘一格······她法令公正严明,设置法庭······”
“她是如何选才的?”
“凤州还有一个行业,便是报社。报社面向世间所有人征集文章、诗赋等,内容包含时闻时事、治国策略,所有好的、坏的皆可在报纸上传扬、揭露。寻常百姓也可以议论、发表对于政治、时事的看法。同时,可以通过报纸发现人才,启用人才。”
皇帝听探子滔滔不绝的说了一大堆,不禁长叹一声,更加坚定将花百娆留在京师的决心。既然不能杀她,就把她留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做个人质吧。
但是现在,情况有点儿尴尬,花百娆不同意当她的儿媳妇。想了想,皇帝又道:“既然凤威王已许身张爱卿,便由朕做主,选个良辰吉日成婚吧。朕封张爱卿为司农卿,留京赴任。”
张青不由得和花百娆对视一眼,“皇帝老儿来真的了,看你怎么应付。”
花百娆笑眯眯的扯了扯张青的袖子:“还不快谢恩!”
张青:“啥?”
无奈,只得和花百娆一起跪地叩头:“谢陛下隆恩!”
然后,请了司天监的人来,算了良辰吉日。
今日的早朝持续的时间有点儿长,日影西斜时才宣布散朝,许多大臣的肚子都饿的咕咕直叫。
出了宫门,张青就不乐意了:“你到底怎么想的?难道还真要和我成婚?告诉你啊,你要敢嫁,我就逃婚。”
袁典看热闹不嫌事儿大:“你能逃到哪里去?若真敢逃,不但皇帝不会放过你,妙远真人也会把你揪回来。”
张家姐弟也曾委婉的表示过,希望师兄妹二人能成为一家。若是知道皇帝给他两个赐婚,肯定乐成其事。
殷阳却是一路忧心忡忡,回到花府之后,他将花百娆请到静台上,说道:“陛下此举,是对主上有防范之意。”
花百娆点着头:“我也意识到了。”
“好在,陛下未动杀心,只是想将主上留在京师。您可暂且应下,寻机图之。”
花百娆十分赞同,想要摆脱皇帝的控制,这事儿急不得。更何况,她还拖家带口。自己脱身前,得先安排好家里人。
说起这一大家子,此时此刻,他们个个站在万福堂翘首以盼呢。只是,花百娆回府后就和殷阳跑到了静台上商议事情去了。直到木槿来请,殷阳才躬身退去。
花百娆随木槿来到家人面前,见他们脸上个个欢喜,只道祖坟上冒青烟了,自家女儿竟然也能封王拜侯?
“哎呀,小妹穿这身官服真好看,威武之姿,丝毫不输男儿啊。”
“真没想到,咱们家竟然是女子最争气。”
花老爹乐乐呵呵,竟然关心的问她:“我儿饿了吧?那啥,老婆子,赶快让人摆饭。”
花王氏得了花老爹下的令,忙忙的去吩咐木槿、凌霄两个。
一大家子人围坐一团,其乐融融,人人都突然有一种扬眉吐气之感,仿佛自此后,可以在京师横着走,却丝毫看不到花百娆心中的忧虑。
于是,她只得端肃说道:“我在朝中的根基尚浅,为人处世还是低调些好,免得被人抓住把柄,遭御史弹劾。”
花老爹对官场上的事有所了解,赶忙点头附和,还拿出大家长的做派命令子女们:“五丫头说的对,你们都得听她的,凡事不可张扬,谦逊一些。所谓木秀于林,风必吹之,这官做的越大,越容易遭来祸端。”
一席话说完,满屋子的人唯唯,各自表示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