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刚把技术标准草稿整理完,办公室门就被敲响了。
“请进。”
门推开,走进来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国字脸,眼神犀利。
“沈工,我是省工业厅的王明。”男子递上名片,“听说你们厂的连铸技术有重大突破,我代表省里来了解情况。”
沈良接过名片看了看,心里琢磨这来得挺快啊。
技术刚出成果,省里就派人来了。
“王处长,您请坐。”沈良倒了杯茶,“有什么想了解的,我如实汇报。”
王明打开公文包,拿出笔记本:“听说你们的钢坯质量提升了30%?这个数据准确吗?”
“化验室的报告在这里。”沈良把检测报告递过去,“所有数据都有记录,可以随时复查。”
王明仔细翻看报告,眉头微皱:“小沈,你今年多大?”
“26。”
“26岁就能搞出这种技术改造?”王明放下报告,眼神变得审视起来,“你之前有相关经验吗?”
沈良感受到了对方话里的怀疑,心中暗道麻烦来了。这个年代,太年轻反而是劣势。
“我从技校毕业后就在厂里干,跟着老师傅们学了不少东西。”沈良尽量说得平淡些,“这次改造主要是在现有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
“微调?”王明语气带着质疑,“晶粒细化30%叫微调?”
办公室里气氛有些紧张。
沈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大脑快速思考对策。他必须让这个王处长相信,这确实是他的成果,但又不能显得太过超前。
“王处长,要不您跟我到车间看看实际操作?”沈良主动邀请,“眼见为实。”
王明点点头:“正有此意。”
两人来到生产车间。连铸机正在运转,钢水从中间包缓缓流入结晶器。
“你看,关键在于这个冷却水循环系统。”沈良指着改造过的设备,“我重新设计了水路分布,让结晶器壁温度更加均匀。”
王明围着设备转了一圈,不时问一些技术细节。沈良都能流利解答,让他逐渐信服。
“钢坯出来了。”赵师傅喊道。
一根表面光滑的钢坯从连铸机中缓缓推出,在冷床上自然冷却。
王明用手摸了摸钢坯表面:“确实比一般的要光滑。”
“王处长,我们已经连续生产了一个星期,质量稳定,没出过问题。”钱师傅在旁边补充道。
王明在车间转了两个小时,详细了解了整个改造过程。临走时,他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
“小沈,你这个技术确实有推广价值。”王明拍拍沈良的肩膀,“省里准备组织一次全省钢铁企业的技术交流会,你来做主讲。”
沈良心中一喜,这是个好机会。但表面上仍然保持谦逊:“我尽力准备。”
“时间就定在下个月15号,地点在省城宾馆。”王明记录在本子上,“参会的有全省二十多家钢厂的技术负责人,你要准备好详细的技术资料。”
送走王处长,沈良回到办公室继续完善技术标准。这次交流会意义重大,不仅能推广技术,还能建立更广泛的人脉网络。
但他心里清楚,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质疑声也会越来越多。一个26岁的技术员搞出这种突破性成果,确实容易引人怀疑。
必须想办法解释这些技术的来源。
沈良打开抽屉,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记录的各种技术资料,表面看起来像是学习笔记,实际上都是他从未来记忆中提取的先进技术。
他要把这本笔记重新整理,伪装成自己多年学习研究的成果。这样既能证明技术的可信性,又能为后续的技术突破做铺垫。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埋头整理技术资料。他把复杂的理论简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上详细的图纸和数据分析。
刘厂长也很重视这次交流会,专门给沈良批了一周假期准备。
“小沈,这次会议关系到咱们厂的声誉,你可得好好表现。”刘厂长earnestly地说,“省里的领导都会参加,搞好了对你个人发展也有好处。”
沈良明白厂长的意思。这不仅是技术交流,更是一次重要的政治露脸机会。
他开始琢磨怎么在会上既展示技术实力,又不显得太过张扬。毕竟这个年代,出头椽子先烂的道理人人都懂。
正想着,办公室门又被敲响了。
这次进来的是一个年轻人,看起来比沈良还小几岁,戴着眼镜,书生气十足。
“请问您是沈良沈工吗?”年轻人礼貌地问。
“我是,你是?”
“我叫李建国,刚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分配到省冶金设计院工作。”李建国激动地说,“听说您在连铸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特地来学习。”
沈良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心中暗想又是一个来探底的。不过这次态度要友善多了。
“李工程师,请坐。”沈良客气地招呼,“刚毕业就分到设计院,前途无量啊。”
“不敢不敢,我还是学生,来向您请教的。”李建国谦逊地说,“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您的技术改造思路?”
沈良观察着李建国的表情,感觉这个年轻人应该是真心来学习的,没有其他目的。
“技术交流嘛,互相学习。”沈良拿出图纸,“你看这个冷却水路设计...”
两人讨论起技术细节。李建国提出的问题很专业,显然基础扎实。沈良也从中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人对技术的热忱。
“沈工,您这个设计理念很先进,比我在学校学的要超前很多。”李建国佩服地说,“您是从哪里学到这些理论的?”
沈良心中一紧,又是这个问题。
“主要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沈良尽量说得轻松,“理论联系实际嘛,书本上的东西要结合生产需要才有用。”
李建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确实,我们在学校学的都是基础理论,对实际生产了解不够。”
两人聊了一下午,李建国受益匪浅。临走时,他主动提出要在技术交流会上协助沈良做资料整理工作。
“李工程师有心了。”沈良客气地回应,心里却在盘算这个年轻人的可靠性。
如果能把李建国收为助手,对今后的技术推广会很有帮助。毕竟他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技术人才,光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够的。
送走李建国,沈良继续准备交流会的材料。他决定采用渐进式的技术展示策略,先推广相对简单的改造方案,等大家接受了再逐步引入更先进的技术。
这样既能避免过于突兀,又能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交流会的日子。沈良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踏上了前往省城的火车。火车一路向北,沈良坐在硬座车厢里看着窗外的风景。
车厢里人声嘈杂,烟味弥漫。沈良翻开带来的技术资料,再次检查准备工作。
这次省级技术交流会规模不小,全省各大钢铁厂的技术骨干都会参加,省冶金局的领导也会到场。
沈良心里清楚,这是个机会,也是个考验。
表现好了,不仅能为厂里争光,对个人发展也大有裨益。表现不好...那就只能灰溜溜地回去继续当个普通技术员了。
“下一站,省城!”列车员的声音打断了沈良的思绪。
下了火车,沈良拎着行李箱走出车站。省城比起他们那个小城市确实气派很多,街道宽阔,建筑高大。
按照通知书上的地址,他找到了会议举办地点——省冶金工业大厦。
大厦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大多是中年男性,看起来都是技术人员。
沈良上前报到,拿到了胸牌和会议资料。
“沈工!”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沈良转头一看,是李建国。年轻人换了身新西装,看起来精神不少。
“李工程师,你也来了?”沈良有些意外。
“我们设计院负责这次会议的技术支持工作。”李建国兴奋地说,“正好可以学习各厂的先进经验。”
两人一起走进大厦。会议厅相当宽敞,能容纳二三百人。主席台上悬挂着醒目的横幅:“全省钢铁工业技术交流会”。
沈良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环顾四周观察着其他与会人员。
前排坐着的应该是各厂的厂长和总工,中间是主要技术人员,后排则是像他这样的年轻技术骨干。
“看到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了吗?”李建国悄声对沈良说,“那是首钢的张总工,国内连铸技术的权威专家。”
沈良顺着李建国的目光看过去,那个被称为张总工的男人正在和身边的人低声交谈,神情严肃。
“还有那位,”李建国又指向另一个方向,“鞍钢的老王,在冶金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沈良点点头,心中暗想今天的对手可不简单。
上午九点,会议准时开始。
省冶金局的陈局长首先致辞,强调了技术进步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各厂加强交流合作。
接下来是各厂代表的技术报告。
首钢的张总工第一个上台,介绍了他们在连铸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
“我们采用的是引进德国技术改造而成的连铸生产线,”张总工操着京腔说道,“年产能力达到50万吨,铸坯质量稳定...”
台下响起阵阵掌声。沈良仔细听着,发现张总工介绍的技术确实不错,但比起他掌握的先进工艺还有不小差距。
鞍钢的老王紧接着上台,介绍了他们的高炉改造经验。
“通过优化配料结构和改进冷却系统,我们成功将日产量提升了20%...”
又是一阵掌声。
轮到地方厂矿的代表发言了。大多数人介绍的都是一些常规改造,技术含量有限。
终于到了沈良所在钢铁厂的发言时间。
刘厂长本来打算自己上台,但在沈良的建议下,最终决定让沈良直接做技术报告。
“下面有请华北钢铁厂的沈良工程师为大家介绍他们的技术创新成果。”主持人宣布道。
沈良深呼吸,拿着准备好的资料走向主席台。
台下几百双眼睛都聚焦在他身上。有好奇的,有怀疑的,还有些漠不关心的。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沈良调整了一下话筒,“我今天要汇报的是我们厂在小方坯连铸技术方面的创新实践。”
话音刚落,台下就有人窃窃私语。
“小方坯连铸?华北钢铁厂什么时候有这技术了?”
“没听说过啊,他们不是只能生产普通钢材吗?”
沈良没有理会台下的议论,继续说道:“传统的钢锭浇注工艺存在材料利用率低、能耗高等问题。我们通过技术改造,自主研发了一套小型连铸装置...”
他边说边展示准备好的图纸和数据。
“这套装置的核心是改进了冷却水路设计,采用多级冷却系统,确保铸坯表面和内部温度梯度的合理控制...”
台下的议论声逐渐小了下来,不少人开始认真听讲。
首钢的张总工皱起了眉头,仔细观察着沈良展示的图纸。
“通过三个月的试运行,我们的铸坯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比原来的钢锭工艺提高了15个百分点。”沈良继续介绍着数据,“同时,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12%,材料利用率提升了8%。”
这些数据让台下安静了不少。
张总工站了起来:“小沈同志,能否详细说明一下你们的冷却水路是如何设计的?”
沈良早就料到会有人提问,从容回答:“我们采用的是分段式冷却理念,根据铸坯在不同位置的凝固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冷却强度...”
他在黑板上画出了水路布置图,详细解释了设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