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会后,沈良独自走出省工业局大楼。
初秋的阳光洒在脸上,他却感到肩头沉甸甸的压力。
这可不是随便画画图纸就能完成的任务。
三个钢铁厂,三种不同的情况,每一步都得精确计算。
“沈工!”
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陈局长快步追了上来,脸色有些凝重。
“有件事我刚才没在会上说。”陈局长压低了声音,“上面对这次技术推广很关注,但也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心大规模改造会影响正常生产。”
沈良心头一紧。果然没那么简单。
“具体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你只有一次机会。”陈局长直视着他的眼睛,“如果红星的试点失败,整个推广计划就得停止。”
回到宾馆,沈良重新审视着自己的方案。一次机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电话铃声又响了。
“沈工,不好了!”李厂长的声音透着焦急,“刚才开完会,有几个老工程师提出了质疑。他们说改造风险太大,万一出问题整条生产线都得停。”
沈良眉头紧皱。看来红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具体是哪几个人?”
“主要是老张,咱们厂的总工程师。他说要对改造方案进行全面评估,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
一个月?那就太晚了。
沈良快速盘算着。老张这个人他有印象,技术确实过硬,但性格谨慎,最怕出风险。
“李厂长,明天我再去一趟红星。”
“好,我安排老张和几个技术骨干一起开会。”
第二天下午,红星钢铁厂会议室里气氛紧张。
老张坐在对面,面无表情地翻看着改造方案。他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程师,头发花白,眼镜后面的目光透着质疑。
“沈工,你这个方案看起来很理想。”老张开口了,声音平静但带着锐气,“但有几个关键问题我想请教一下。”
沈良点点头。“张总工请说。”
“第一,改造期间生产线必须停工,损失怎么算?第二,新设备磨合需要时间,万一达不到预期效果怎么办?第三,工人操作不熟练,会不会影响安全?”
三个问题,个个击中要害。
会议室里其他几个工程师也都看向沈良,眼神里写着同样的担忧。
沈良深吸了一口气。这种质疑他早就预料到了。
“张总工的担心很有道理。”沈良站起身来,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流程图,“但我们可以采用边生产边改造的方式。”
“什么意思?”老张皱了皱眉。
“先改造一号炉,二号炉正常生产。等一号炉调试完成后,再改造二号炉。这样既不影响总产量,又能验证改造效果。”
李厂长眼前一亮。“这个想法不错!”
但老张还是摇头。“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呢?一号炉停工改造,生产任务都压在二号炉上,设备负荷过重怎么办?”
沈良心中暗暗佩服。这个老张确实有两把刷子,考虑问题很全面。
“那就从小处着手。”沈良在黑板上又画了几个圆圈,“我们先改造预热系统,这个部分不影响主体生产,改造周期短,见效快。”
“预热系统?”老张来了兴趣。
“没错。”沈良快速在黑板上画出详细图纸,“通过改进预热效率,能让炉温更加均匀,间接提高出钢质量。改造成本不超过五万,工期一周,风险极小。”
会议室里安静了下来。几个工程师交换着眼神,似乎在权衡利弊。
李厂长首先表态:“我觉得这个方案可行!先改预热系统试试水,如果效果好再进行下一步。”
老张沉思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那就先试试预热系统的改造。但我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改造过程中,我要全程参与。任何技术细节都不能有遗漏。”
沈良伸出手:“一言为定!”
两人握手的那一刻,沈良心中松了口气。搞定了红星的技术团队,第一步算是走稳了。
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当天晚上,沈良接到了建设钢铁厂王厂长的电话。
“沈工,听说你们在红星搞试点?”王厂长的声音里带着试探。
“是的,预热系统改造,一周后就能看到效果。”
“那好,我们建设也想参与。但有个小问题...”王厂长顿了顿,“财务那边对改造资金有些意见,说要等红星的结果出来再决定。”
沈良心中一动。看来各个厂之间消息传得很快,都在观望红星的试点结果。
这更加说明,红星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赶到了红星钢铁厂。改造工作正式开始。
老张穿着蓝色工作服,手里拎着工具箱,早早就等在了一号炉旁边。几个年轻的技术员紧跟在他身后,眼神里写满了好奇和紧张。
“沈工,你来了。”老张推了推眼镜,“我昨晚又仔细看了遍方案,有几个细节想再确认一下。”
沈良点点头。这个老张确实认真,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他很欣赏。
“您请说。”
老张指着预热管道的接口处:“这里的焊接工艺,按你的要求需要用氩弧焊。但我们厂的焊工都习惯了电焊,氩弧焊的技术可能跟不上。”
这确实是个问题。1980年的焊接技术还比较落后,氩弧焊在很多工厂都不普及。
沈良眉头微皱,快速思考着替代方案。
“那就改用电焊,但焊缝质量必须达到二级标准。”他在图纸上圈出几个关键部位,“这几个地方是受力点,焊接时要特别注意。”
老张仔细看着修改后的图纸,慢慢点头:“这样更实际一些。”
改造工作正式开始。
几个工人开始拆卸旧的预热管道,金属撞击声在车间里回荡。沈良和老张站在旁边,时不时指导着操作要点。
“小心点,这根管子还能用!”老张对一个年轻工人说道。
沈良在心里暗暗佩服。这个年代的工人确实朴实,能修的绝不换新,能用的绝不浪费。
上午十点,李厂长匆忙赶到了现场。
“怎么样?进展还顺利吗?”
沈良指着已经拆下的管道:“按计划进行,下午就能开始安装新设备。”
李厂长松了口气,但随即又皱起眉头:“刚才省里来电话了,问改造进度。看来上面很关注啊。”
沈良心中一紧。压力确实不小。
就在这时,车间外传来一阵喧哗声。
“出什么事了?”李厂长快步走向门口。
只见几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正朝车间走来,为首的人沈良有些眼熟——是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刘德华。
“李厂长!”刘德华远远地打着招呼,但脸色并不轻松。
沈良心中暗道不好。刘德华这个时候来,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
“刘总工,您怎么亲自来了?”李厂长迎了上去。
“听说你们在搞技术改造,我来看看。”刘德华的目光扫过正在施工的现场,“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不提前汇报?”
李厂长有些尴尬:“这...我以为省工业局已经通知了。”
“省里是通知了,但具体怎么改,用什么技术,总得让我们了解一下吧?”刘德华的语气带着不满。
沈良上前一步:“刘总工,我是负责技术方案的沈良。如果您有什么疑问,我可以详细介绍。”
刘德华打量着沈良,眼神里写着质疑:“你就是那个设计连铸机的?”
“是的。”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改造可不是闹着玩的。”刘德华指着正在施工的设备,“万一出了问题,整个厂的生产都要受影响。”
老张这时候走了过来:“刘总工,我看过改造方案,技术上没问题。”
“老张,你也糊涂了?”刘德华摇了摇头,“这种激进的改造方式,风险太大。”
沈良能感觉到现场气氛的微妙变化。几个工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悄悄看向这边。
“刘总工,要不您先看看我们的技术方案?”沈良尽量保持平和的语气。
“我已经看过了。”刘德华挥了挥手中的文件,“理论上确实可行,但实际操作中变数太多。”
李厂长在一旁急得冒汗。如果刘德华强制叫停改造,那就完蛋了。
沈良深吸了口气,决定正面应对:“刘总工,您担心的无非是三个问题:技术风险、设备风险、生产风险。对吧?”
刘德华点了点头。
“技术风险,我们有老张把关,他的经验您应该信得过。设备风险,我们采用的都是成熟工艺,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至于生产风险...”沈良指着二号炉,“二号炉正常运转,产能不会受太大影响。”
“话是这么说,但...”
“刘总工。”沈良打断了他,“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敢试,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日本、德国的钢铁技术为什么比我们先进?就是因为他们敢于创新。”
现场安静了下来。刘德华皱着眉头,似乎在权衡利弊。
“而且。”沈良继续说道,“这次改造是省里重点关注的项目,如果成功了,对整个行业都有示范意义。”
这话一出,刘德华的表情有了微妙变化。
省里的项目,这个分量就不一样了。
“那...你们继续吧。”刘德华最终妥协了,“但我要派两个人在这儿盯着,有任何问题立即汇报。”
沈良心中长舒了一口气:“没问题。”
刘德华带着人离开后,李厂长拍了拍沈良的肩膀:“小伙子,刚才表现不错!”
老张也走过来,压低声音说:“刘德华这个人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要插一手。不过你刚才说得对,不敢试就永远落后。”
沈良点点头,但心中明白,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下午两点,新的预热设备开始安装。
沈良亲自指导工人进行管道连接,每一个细节都不敢马虎。老张也在旁边仔细检查,时不时提出改进建议。
“这个角度再调整一下。”
“焊缝要饱满,不能有气孔。”
“保温层厚度要均匀。”
两人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沈良能感觉到老张对他的信任在一点点增加。
到了傍晚,主要设备安装完毕。沈良拿着图纸逐一检查,确认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
“明天可以试运行了。”沈良对李厂长说道。
“好!我通知省里,让他们派人来看效果。”
当晚,沈良回到宾馆,刚躺下就接到了建设钢铁厂王厂长的电话。
“沈工,听说今天刘德华去了红星?”
消息传得真快。沈良心中暗想。
“是的,不过问题解决了。”
“那就好。”王厂长顿了顿,“如果红星的试点成功,我们建设一定第一个跟进。”
“一言为定。”
第二个电话是东方钢铁厂张厂长打来的。
“沈工,听说改造很顺利?”
看来三个钢铁厂之间消息互通,都在密切关注红星的动向。
沈良简单汇报了进展,张厂长听后很兴奋:“太好了!我们东方也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始。”
放下电话,沈良躺在床上思考着接下来的计划。
红星的试点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三个不同的钢铁厂同时推进改造。每个厂的情况不一样,人员素质不一样,管理水平也不一样。
标准化的方案肯定不行,必须因厂制宜。
沈良拿出笔记本,开始整理各个厂的特点:
红星:技术力量强,但比较保守;
建设:资金充足,但管理有些混乱;
东方:积极性高,但基础设施差。
看来每个厂都需要不同的策略。
第三天上午,红星钢铁厂的试运行正式开始。
沈良和老张站在控制室里,紧张地盯着各项参数。李厂长也赶来了,脸上写满了期待。
“预热温度怎么样?”
“正常,比之前均匀多了。”老张看着温度曲线图,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炉膛压力稳定。”
“燃料消耗下降了15%。”
一个个好消息传来,现场的气氛越来越轻松。
两个小时后,第一炉钢水出炉。
“质量怎么样?”李厂长急切地问道。
化验员拿着报告跑过来:“各项指标都达到了优级品标准!而且...”
他顿了顿,“含硫量比之前降低了20%!”
现场爆发出一阵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