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靠在椅背上,手指轻敲桌面。
特殊手段?
前世在国家重大装备办的经历,让他接触过不少技术转让和产业合作的案例。
很多时候,资金紧张的项目都能通过预期收益来撬动更多投资。
“老李,我有个想法。”沈良转过身,“既然部里对咱们的技术这么看重,那能不能提前预支一部分产业化收益?”
李明华愣了愣:“预支?这个...恐怕不好办。”
“不是白拿。”沈良从抽屉里翻出一个笔记本,“你看,按照我的测算,这套连铸技术一旦推广,每年能为国家节省钢材损耗至少十万吨。”
他快速在纸上写下几个数字。
“十万吨什么概念?按现在的钢材价格,至少值两千万。咱们要的这点启动资金,九毛一牛。”
李明华接过笔记本仔细看了看,眼神逐渐亮了起来。
“有道理!但关键是怎么说服上面。”
沈良站起身走向门口:“这事交给我。明天我亲自去趟部里。”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冶金工业部大楼里,走廊很长,脚步声回荡在静谧的空气中。
“沈同志,部长在等您。”秘书引着沈良走进办公室。
部长王建国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脸上写着常年操劳的痕迹。
“小沈啊,听说你们那边遇到困难了?”王建国放下手中的文件,“资金不够用?”
沈良点点头:“确实有些紧张。但我今天来,不是要钱的。”
王建国眉毛一挑:“哦?”
“我是来谈合作的。”沈良掏出准备好的材料,“部长,您看看这个。”
王建国接过材料,一页页翻看。越看脸色越严肃。
“你这个数据可靠吗?”
“绝对可靠。”沈良语气很坚定,“不仅如此,这只是保守估计。如果技术继续优化,节省的成本还能更高。”
王建国沉默了几分钟,然后拿起桌上的电话。
“小刘,你过来一下。”
很快,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这是我们计划司的刘处长。”王建国介绍道,“小刘,你看看这个材料,算算账。”
刘处长接过材料,拿出计算器噼里啪啦按了起来。
十分钟后,他抬起头:“如果数据属实,投入产出比确实很诱人。”
王建国这才露出笑容:“小沈,你想要什么形式的合作?”
“很简单。”沈良早就想好了方案,“部里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后续的产业化开发。前期投入算作研发成本,从未来收益中分期回收。”
这个提议让王建国眼前一亮。
既解决了当前的资金问题,又能让部里在技术产业化中获得长期收益。
“具体怎么操作?”
“成立一个技术开发公司,部里占股40%,我们厂占股60%。前期投入100万,部里出60万,我们厂配套40万。”
沈良的话让刘处长倒吸一口气。
100万在1980年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两百年的工资。
但王建国却显得很平静:“这个数额...确实不小。但如果真能产生你说的效益,倒也值得一试。”
“部长英明!”沈良心中暗喜,“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我保证在半年内完成技术攻关。”
王建国站起身走到窗前:“小沈,我欣赏你的魄力。但话说在前头,如果半年内拿不出成果,这个责任你担得起吗?”
沈良毫不犹豫地点头:“担得起!”
从部里出来,沈良感觉浑身轻松。
资金问题算是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技术攻关。
回到厂里,李明华正在车间里和工人们讨论生产问题。
“老李,好消息!”沈良走到他身边,“部里同意了。”
李明华瞪大眼睛:“真的?100万都批了?”
“不仅批了,还要成立合资公司。”沈良压低声音,“咱们这下可是鸟枪换炮了。”
李明华兴奋得差点跳起来,但马上又冷静下来。
“老沈,压力也更大了。部里这么大的投入,要是搞砸了...”
“搞不砸。”沈良拍拍他的肩膀,“钢铁研究院的专家明天就到,咱们抓紧时间把技术方案再优化一遍。”
第二天上午,两位专家准时到达。
年长的叫张教授,五十多岁,戴着厚厚的眼镜,说话慢条斯理。
年轻的叫小赵博士,三十出头,精神头很足,一来就要看技术资料。
“沈技术员,听说你们的连铸技术有重大突破?”张教授坐下后,直奔主题。
沈良点点头,把准备好的图纸摊开。
“两位专家请看,这是我们的核心技术方案。”
张教授凑近仔细观察,眉头逐渐皱了起来。
“这个结晶器设计...很有意思。”他指着图纸上的一个细节,“但这个角度是怎么确定的?”
沈良心中一紧。
这个角度是根据前世的经验确定的,当时并没有详细的理论推导。
“这是通过大量实验确定的最优值。”他只能这样回答。
小赵博士也凑了过来:“沈师傅,能给我们看看实验数据吗?”
沈良感到额头开始冒汗。
前世的记忆中确实有这些数据,但要说实验过程,那就完全是空白了。
“实验记录...在整理中。”他硬着头皮说道。
张教授和小赵博士对视了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
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微妙。
沈良意识到,光有结果没有过程,在这些专业人士面前是很难站住脚的。
得想个办法圆过去才行。沈良的大脑飞速运转。
他看着张教授疑惑的眼神,知道必须想个办法化解眼前的危机。
“张教授,您说得对。”沈良突然露出苦笑,“实不相瞒,这个技术方案确实存在缺陷。”
张教授愣住了。
小赵博士也停下手中的动作,抬头看向沈良。
“什么意思?”李明华从旁边走过来,脸色有些紧张。
沈良摆摆手,示意他不要着急。
“两位专家,我刚才说的实验数据,其实是理论推算出来的。”他指着图纸上的关键部位,“这个角度的确定,我用的是逆向工程的思路。”
张教授眉毛一挑:“逆向工程?”
“对。”沈良点点头,“我研究了国外同类设备的性能参数,通过反推计算,得出了这个最优角度。”
这个解释倒是说得通。
毕竟1980年代,很多国内技术都是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发展起来的。
小赵博士放下手中的图纸:“那你看过哪些国外资料?”
沈良心中暗叫不好。
具体的外文资料名称,前世的记忆里并没有详细记录。
“主要是日本和西德的一些技术报告。”他只能含糊其辞,“具体的资料编号我回头整理给你们。”
张教授沉思了片刻,然后问道:“既然是逆向推算,那你有没有考虑过材料特性的差异?”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
沈良前世确实了解,不同钢种的连铸工艺参数是有差别的。
“当然考虑了。”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您看,针对咱们厂主要生产的几种钢号,我做了不同的参数设计。”
他在黑板上快速写下几组数据。
这些数据都是前世记忆中的标准参数,准确性应该没问题。
张教授凑近仔细看了看,眼神逐渐变得专注起来。
“这个思路...很有意思。”他转向小赵博士,“小赵,你觉得呢?”
小赵博士拿出计算器,对着黑板上的数据验算起来。
几分钟后,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如果按这个参数设计,理论上确实能提高连铸效率20%以上!”
沈良暗暗松了口气。
看来这一关算是过了。
张教授重新拿起图纸,这次的表情明显认真了许多。
“沈技术员,你这个方案确实有创新性。但有个问题,设备制造成本会不会太高?”
“不会。”沈良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我设计的这套设备,主要零部件都能在国内生产。成本比进口设备低60%以上。”
李明华在旁边听得目瞪口呆。
他还是第一次听沈良这么详细地解释技术方案。
“老沈,你什么时候研究得这么深入?”
沈良笑了笑:“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钻研,废寝忘食呗。”
张教授点点头:“这种钻研精神值得学习。不过,光有理论还不够,得有实际验证才行。”
“这个我早就想到了。”沈良指向车间的方向,“我准备先做个小型试验装置,验证关键参数。”
小赵博士来了兴趣:“需要多长时间?”
“一个月。”沈良很肯定地说,“一个月内,我保证拿出可行的试验数据。”
张教授和小赵博士又对视了一眼。
这次,他们的眼神中多了几分认可。
“好,那我们一个月后再来。”张教授收起图纸,“如果试验成功,研究院可以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送走两位专家后,李明华拉住沈良的胳膊。
“老沈,你刚才说的那些,都是真的吗?”
沈良看了看四周,确认没有外人,才压低声音说道。
“当然是真的。不过接下来这一个月,咱们得加班加点了。”
李明华点点头:“需要我做什么?”
“先把试验设备的材料准备齐全。”沈良掏出一张纸,“这是清单,按这个去采购。”
李明华接过清单,扫了一眼,倒吸一口气。
“这么多东西?得花不少钱吧?”
“钱的事别担心。”沈良拍拍他的肩膀,“部里的资金很快就到位了。”
下午,沈良一个人来到车间,开始详细规划试验装置的布局。
车间里的老师傅们都很好奇,围过来看他画图纸。
“小沈,听说你要搞什么新设备?”老王师傅问道。
“对,连铸设备。”沈良头也不抬,“搞成了,咱们厂的产量能翻一番。”
几个师傅面面相觑。
翻一番?这可不是小数目。
“真有这么神?”另一个师傅质疑道。
沈良停下笔,抬头看着大家。
“神不神的,一个月后就知道了。”他指着图纸,“到时候你们都是见证人。”
老王师傅凑近看了看图纸,摇摇头。
“小沈啊,这些东西我看不懂,但有句话我得说。”他拍拍沈良的肩膀,“做技术要踏实,不能好高骛远。”
沈良理解老师傅的担心。
毕竟在他们看来,一个刚来厂里不久的年轻技术员,突然要搞什么大项目,确实有些不靠谱。
“老王师傅,您放心。”沈良收起图纸,“我心里有数。”
当天晚上,沈良在宿舍里仔细回忆前世关于连铸技术的各种细节。
虽然大方向没问题,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一个月内拿出令人信服的结果。
第二天一早,李明华兴冲冲地跑来找他。
“老沈,好消息!部里的钱批下来了,60万,一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