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点点头,并不意外。
王建国既然答应了合作,效率肯定很高。
“那咱们就开始采购吧。”他把材料清单交给李明华,“这些东西,三天内必须到位。”
李明华接过清单,仔细看了看。
“老沈,这个...特殊钢材,咱们本地买不到啊。”
“那就去上海买。”沈良很干脆,“坐火车去,当天来回。”
李明华咽了口唾沫。
去上海买材料?这可是大手笔。
“费用...”
“别心疼钱。”沈良摆摆手,“现在时间比钱更珍贵。”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厂子都忙成了一锅粥。
各种材料设备陆续到位,沈良指挥工人们在车间一角搭建试验装置。
厂长老刘也经常过来看看进度。
“小沈,压力大不大?”他站在沈良身边,看着正在组装的设备。
“还行。”沈良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再有一周就能开始试验了。”
老刘点点头,然后压低声音说道。
“市里的领导也在关注这个项目。成功了,咱们厂在全市就是标杆。失败了...”
他没有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沈良当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刘厂长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老刘拍拍他的肩膀,转身离开了。
看着厂长离去的背影,沈良深深吸了口气。
前世的经验告诉他,技术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既然已经开始了,就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一周后,试验装置终于组装完成。
沈良站在设备前面,心情复杂。
成败在此一举了。沈良深吸了口气,检查设备的每一个连接点。
钢水温度必须控制在1580度,误差不能超过10度。冷却水的流量也要精确调节,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老沈,真要开始了?”李明华站在控制台旁,手心全是汗。
“开始吧。”
沈良按下启动按钮。
电机轰鸣声响起,整个装置开始运转。熔炉里的钢水温度显示器跳到了1575度,刚好在预期范围内。
围观的师傅们都屏住了呼吸。
老王师傅紧张地搓着手,“这玩意儿真能成?”
“别说话,专心看。”另一个师傅制止了他。
钢水开始从浇包缓缓流入中间包。沈良的目光死死盯着流量计,心里默念着前世记忆中的每一个数据。
流速正常,温度稳定。
接下来是关键的连续浇铸环节。
钢水从中间包流入结晶器,在水冷铜管的作用下快速凝固成坯。整个过程必须保持连续不断,一旦中断就是失败。
“怎么样?”厂长老刘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压低声音问道。
“目前一切正常。”沈良没有回头,继续盯着显示仪表。
十分钟过去了。
第一根钢坯从设备底部缓缓“诞生”,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的缺陷。
“我的天!”老王师傅惊呼出声,“真的出来了!”
其他师傅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这表面质量,比传统模铸强多了。”
“速度也快,这才十分钟啊。”
沈良却没有放松警惕。前世的经验告诉他,初期试验往往会在后半段出问题。
果然,二十分钟后,钢坯表面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纹。
“不好,冷却速度太快了。”沈良迅速调节冷却水流量,同时微调钢水温度。
这种紧急调试,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完全靠前世的技术积累和现场经验。
李明华紧张地看着他操作,“老沈,要不要停下来检查一下?”
“不能停!”沈良断然拒绝,“停了就前功尽弃了。”
他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飞快操作,像在弹奏一首复杂的乐曲。
温度降低2度,冷却水流量减少5%,拉坯速度微调...
奇迹般地,裂纹消失了。
新出来的钢坯表面重新变得光滑均匀。
围观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老王师傅激动得声音都颤抖了。
沈良终于松了口气,但脸上并没有表现出太多兴奋。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厂长老刘走上前来,用力握住了沈良的手。
“小沈,你这回真是给咱们厂争光了!”
话音刚落,车间外面传来一阵汽车引擎声。
几辆黑色轿车停在了厂门口,从车上下来好几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
“是市里的领导!”有人认出了来者。
沈良心里一紧。
这么快就惊动了上级?看来这次试验的影响比他想象的要大。
领头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我是市工业局的张副局长。”他直接走向沈良,“听说你们搞出了什么新技术?”
沈良连忙上前介绍情况。
“张局长,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连铸技术,刚刚完成第一轮试验。”
张副局长围着设备转了一圈,不时点头。
“产量提升多少?”
“理论上可以提升一倍。”沈良如实回答。
“理论上?”张副局长眉头一皱,“实际呢?”
这个问题让沈良有些为难。
刚刚的试验只是验证了技术可行性,要得出准确的产量数据,至少需要连续运行一周。
“张局长,我需要更多时间来收集数据...”
“多长时间?”张副局长打断了他。
“一个月。”
张副局长沉默了片刻,然后看向厂长老刘。
“老刘,这个项目有把握吗?”
老刘额头冒出了细汗。
上级领导亲自过问,这意味着项目成败关系重大。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可能要承担责任。
“张局长,我相信小沈的技术实力。”老刘硬着头皮表态。
张副局长点点头,然后转向沈良。
“小同志,给你一个月时间。如果真能提升产量一倍,市里会全力支持推广。”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
“但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你要承担相应责任。”
沈良心里清楚,这是一场豪赌。
但既然已经开始了,就没有退路。
“张局长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张副局长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带着随行人员离开了。
车队走远后,厂区里重新安静下来。
沈良看着还在运转的设备,心情五味杂陈。
前世作为处长,他见过太多技术创新项目的起起伏伏。很多看似简单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但这一次,他必须成功。
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证明中国人有能力掌握世界先进技术。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几乎吃住在车间里。
设备24小时不停运转,他要记录每一个参数的变化,分析每一次异常情况的原因。
李明华担心他的身体,“老沈,你这样熬下去不行啊。”
“没事。”沈良揉了揉疲惫的眼睛,“现在每一天都很关键。”
第五天的时候,设备出现了第一次重大故障。
结晶器内壁出现严重磨损,导致钢坯表面质量下降。
围观的师傅们开始议论纷纷。
“我就说嘛,这玩意儿不靠谱。”有人小声嘀咕。
“才几天就坏了,怎么可能连续运行一个月?”
沈良听到了这些议论,但没有理会。
他知道质疑声在所难免,唯一能让人闭嘴的就是成功。
“停机检修。”他果断下令。
检查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结晶器材料选择有问题,必须更换成更耐磨的特殊合金。
但这种材料在本地买不到,需要从北京订购。
“要等多长时间?”李明华问道。
“最快一周。”
一周的延误,意味着原本就紧张的时间表更加紧迫。
但沈良没有选择,技术创新容不得半点马虎。等待的日子最难熬。
沈良每天还是会到车间巡视,检查其他设备的运行状况。但每当看到停摆的连铸机,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
老刘这几天也坐立不安。
张副局长临走时的话言犹在耳,成败在此一举。厂里的其他干部私下议论纷纷,有人暗示他应该准备后路。
“小沈,你真有把握?”老刘忍不住又问了一遍。
“刘厂长,我明白您的担心。”沈良放下手中的技术资料,“但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乱了阵脚。”
老刘苦笑一声。
这个年轻人倒是镇定,可他这个厂长压力山大啊。
第三天,李明华带来了一个消息。
“老沈,听说隔壁的江城钢厂也在搞连铸技术。”
沈良手里的笔停了下来。
“什么时候的事?”
“就这两天,他们请了上海的专家来指导。”李明华压低声音,“据说进度很快。”
这个消息让沈良心里一紧。
前世他很清楚,技术创新最怕的就是同质化竞争。如果江城钢厂抢先成功,那他们这边的努力就可能白费。
更要命的是,一旦被认为是跟风模仿,就算成功了也没多大价值。
“他们用的什么技术路线?”沈良问道。
“不太清楚,听说是从国外引进的图纸。”
沈良皱起眉头。
引进技术虽然风险小,但成本高昂,而且受制于人。他走的是自主创新路线,技术难度更大,但一旦成功,意义完全不同。
“老沈,要不要......”李明华欲言又止。
“要不要什么?”
“要不要也找专家来帮忙?我听说冶金部有个技术协作组,专门支持各地的技术攻关。”
沈良摇摇头。
不是他清高,而是时间不允许。外来专家需要熟悉现场情况,磨合需要时间。况且,他对自己的技术路线有信心。
第五天,好消息终于来了。
“沈工,材料到了!”车间主任老王兴奋地跑来报告。
沈良立刻放下手头工作,赶到仓库验收。
特殊合金材料被小心翼翼地装在木箱里,表面覆盖着防锈油,散发着金属特有的光泽。
“质量怎么样?”
“绝对没问题,这是首钢的最新产品。”供应商拍胸脯保证。
沈良仔细检查了材料的规格和成分,确认无误后点头。
“马上安排安装。”
更换结晶器是个精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
沈良亲自上阵,和几个老师傅一起拆卸旧设备。每一个螺丝的松紧度,每一条管路的连接方式,他都严格把关。
“沈工,你这手艺不比我们这些老师傅差啊。”有人开玩笑说。
沈良笑而不答。
前世在处长位置上,他虽然主要负责管理工作,但技术功底从来没有荒废。况且,这套连铸技术的每一个细节,他都烂熟于心。
安装工作持续了整整两天。
当新的结晶器就位,所有管路连接完成时,车间里响起了掌声。
“试车!”沈良下达指令。
电机轰鸣声再次响起,停摆了一周的连铸机重新焕发生机。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前一次故障给沈良提了个醒——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关键是要在问题出现时快速解决。
这一次,他安排了三班倒的监控值班,24小时记录设备运行数据。每隔两小时检查一次结晶器状态,每隔四小时分析一次钢坯质量。
“累死了。”李明华揉着酸痛的腰,“咱们这是在拿命拼啊。”
“再坚持几天。”沈良递给他一杯热茶,“等数据稳定了就轻松了。”
第八天,设备运行依然平稳。
第十天,产量数据开始显现优势。
第十二天,钢坯质量检测报告出炉,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车间里的质疑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兴奋的议论。
“这小子真行啊,产量确实上去了。”
“质量也没问题,比原来的好多了。”
“看来这回咱们厂要出名了。”
但沈良没有放松警惕。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要让所有人都信服,必须拿出无可辩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