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钟后,钢水开始凝固。
牵引系统启动,将初步成型的钢坯从结晶器中拉出。
沈良屏住呼吸,这是最关键的时刻。
钢坯缓缓从结晶器中伸出,表面光滑,没有裂纹!
“成功了!”李明华激动地跳了起来。
连铸机正常运转,一根根钢坯被连续拉出,切割成标准长度。
张司长从远处走过来,仔细观察刚刚生产出的钢坯。
“表面质量不错,内部组织怎么样?”他问道。
沈良立刻安排人进行金相检验。
结果显示,钢坯内部组织致密,没有缩孔、夹杂等缺陷。
“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检验员兴奋地报告。
张司长仔细查看了检验报告,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沈同志,恭喜你们。这台连铸机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车间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但沈良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实现连铸技术的产业化,还有无数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然而,成功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重压冲淡。
张司长离开前,留下了一份详细的技术转移报告。报告中密密麻麻列出了几十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个都足以让人头疼。
“材料标准化是最大的难题。”沈良看着报告,眉头紧锁,“我们用的很多材料都是临时采购,批次之间性能差异很大。”
李明华凑过来看了看,倒吸了一口气:“这么多问题,得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完?”
“慢慢来吧。”沈良苦笑,“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路更难走。”
第二天一早,车间里就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带头的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身后跟着五六个人,手里都拿着笔记本。
“请问哪位是沈良沈同志?”眼镜男人客气地问道。
“我就是。”沈良走过去,“您是?”
“我是冶金部技术司的李处长。”男人伸出手,“昨天张司长回去后,立刻向部里汇报了这里的情况。部领导非常重视,特派我们来进行技术评估。”
沈良心中暗道不妙。技术评估听起来是好事,但往往意味着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多的限制。
“欢迎各位领导!”沈良表面客气,心里却在快速思考对策。
李处长团队的评估持续了整整三天。
他们不仅要看设备运行,还要查阅所有技术资料,甚至连零部件的采购记录都不放过。
“你们这台连铸机的设计图纸在哪里?”一个年轻的技术员问道。
沈良尴尬地笑了笑:“我们主要是根据经验和实验数据进行改进,正式图纸还在完善中。”
年轻技术员皱起眉头:“没有正式图纸,怎么保证工艺一致性?”
这正是沈良最头疼的问题。他脑子里有完整的技术方案,但要把这些转化为标准化的图纸和工艺文件,工作量巨大。
“我们会尽快补齐相关文档。”沈良只能这么说。
更麻烦的是材料供应问题。
“这种特殊耐火材料,全国只有两家厂能生产,而且需要提前半年订货。”李处长指着结晶器说道,“如果要批量生产连铸机,材料供应就是个大问题。”
沈良默默记下这些问题。看来,技术突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无数坑等着他。
第四天,李处长召集所有人开会。
“经过我们的评估,”李处长清了清嗓子,“这台连铸机的技术水平确实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距离产业化还有相当距离。”
沈良心中一沉,果然如他所料。
“具体问题我们已经整理成册。”李处长拿出一份厚厚的报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设计标准化、材料供应链和质量控制体系。”
陈志华忍不住问道:“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部里的意思是,成立专门的连铸技术产业化小组,由沈良同志担任组长。”李处长看向沈良,“小组将得到部里的全力支持,包括资金、人员和政策。”
沈良愣了一下。这是要把他调到北京去?
“不过,”李处长话锋一转,“小组暂时设在这里,等技术完全成熟后再考虑迁移。”
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沈良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部里的支持是好事,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期望和更严格的考核。
散会后,李明华悄悄凑到沈良身边:“老沈,这下咱们真成国家队了。”
“国家队好啊,有钱有人有政策。”陈志华在一旁羡慕地说道。
沈良却没有他们那么乐观。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当天下午,厂长老张紧急召见沈良。
“小沈啊,”老张脸上写满了复杂,“这次真是给咱们厂争了大光彩。”
“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沈良谦虚地说道。
“别谦虚了。”老张摆摆手,“部里已经下了正式文件,成立连铸技术产业化小组,你是组长。不过...”
沈良察觉出老张话里有话:“不过什么?”
“小组虽然设在我们厂,但直接归部里管。说白了,你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厂的人了。”老张苦笑道,“舍不得啊,好不容易出了个人才。”
沈良这才明白老张的复杂心情。培养了这么久的技术骨干,现在要被上级调走,确实让人不舍。
“张厂长,我虽然调走了,但这个项目还是在咱们厂做。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说。”沈良诚恳地说道。
老张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一周后,连铸技术产业化小组正式成立。
小组办公地点就设在原来的实验车间旁边,新建了一栋三层小楼。
沈良的办公室在三楼,面积不大但采光很好。办公桌上已经堆满了各种技术资料和项目文件。
敲门声响起,李明华和陈志华一起走了进来。
“恭喜沈组长!”李明华笑着说道,“从今天起,您就是正处级干部了。”
“别瞎说,我还是原来的我。”沈良摆摆手,“倒是你们两个,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干?”
“当然愿意!”陈志华立刻表态,“跟着您混,准没错。”
李明华却有些犹豫:“老沈,我家里情况复杂,可能不方便调动。”
沈良理解李明华的顾虑。家庭负担重,工作调动确实需要谨慎考虑。
“没关系,你可以作为技术顾问参与项目,不需要正式调动。”沈良想了个折中的办法。
这样一来,核心团队基本成型。
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一个难题就是人员招聘。
连铸技术涉及材料、机械、自动化等多个专业,需要各种人才。但在1980年的中国,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稀缺。
“我们发了十几份招聘启事,到现在只收到三份简历。”秘书小王无奈地汇报道。
沈良看了看那三份简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算了,先把人招进来再说。”沈良叹了口气,“有总比没有强。”
人员问题还没解决,材料供应又出了新状况。
原本答应供货的耐火材料厂突然来电话,说由于原料短缺,无法按期交货。
“什么时候能恢复供应?”沈良焦急地问道。
“至少要等两个月。”对方的回答让沈良心凉了半截。
没有关键材料,连铸机就无法正常运行,后续的试验和改进都得停止。
“看来只能想别的办法了。”沈良陷入了沉思。沈良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脑海中快速翻滚着各种可能性。
两个月时间,拖不起。
部里下达的时间节点摆在那里,容不得半点延误。
“小王,帮我联系一下建材厂的老刘。”沈良突然停下脚步。
老刘是沈良在炼钢厂时认识的朋友,两人关系不错。建材厂虽然不是专业做耐火材料的,但生产一些相关产品。
电话接通后,老刘的声音传来:“沈哥,听说你升官了,恭喜恭喜!”
“别提了,现在正为材料发愁呢。”沈良苦笑道,“老刘,你们厂能不能生产高温耐火砖?”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技术上应该没问题,但我们没有生产过这种规格的。而且说实话,我们的设备有些老旧。”
“没关系,我可以提供技术指导。”沈良心中有了计划,“这样,我们合作一把。你们负责生产,我负责技术改进。”
老刘犹豫了:“万一质量出问题,砸了牌子可不好。”
“相信我,绝对没问题。”沈良信心满满。
凭借前世的记忆,他清楚知道如何用现有条件生产出合格的耐火材料。
一周后,沈良来到建材厂。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按照沈良提供的配方调配原料。
“沈技术员,这个比例真的行吗?”车间主任老陈有些担心,“和我们以前的配方差别太大了。”
沈良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混合料仔细观察:“相信我,这个配方经过精心计算。”
其实心里也有些忐忑。理论和实践毕竟不同,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最终质量。
第一批样品出炉了。
沈良拿着高温计测试,温度达到了预期指标。
“成功了!”老陈兴奋地拍着大腿。
但沈良却皱起了眉头。表面看起来没问题,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回到办公室,沈良立刻安排人员进行更全面的测试。
三天后,测试结果出来了。
“沈组长,强度指标完全达标,甚至超出了原有材料20%。”技术员小张激动地汇报。
沈良这才松了口气。
但紧接着,新的问题又来了。
“组长,财务科说我们的预算快用完了。”秘书小王拿着一沓票据走进办公室。
沈良接过票据仔细查看。设备购置、人员工资、材料采购,每一笔都是必要支出。
“还剩多少?”
“不到三万块。”小王的声音很小。
三万块,在1980年算是不小的数目,但对于一个技术项目来说,简直杯水车薪。
沈良靠在椅背上,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资金不足,人员短缺,技术难题接连不断。这和他预想的情况完全不同。
前世当处长时,虽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但至少有完善的体系支撑。现在却要从零开始,每一步都要自己蹚路。
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李明华推门而入,脸上带着疲惫:“老沈,刚从部里开会回来,有个好消息和坏消息。”
“先说坏消息。”
“部里对我们的进度不太满意,希望能加快节奏。”李明华坐在沈良对面,“上面催得很紧。”
沈良点点头,这在意料之中。
“好消息呢?”
“钢铁研究院愿意派两个专家过来协助。”李明华眼中闪过一丝兴奋,“都是搞材料的,经验丰富。”
这确实算得上好消息。专家的加入能大大缓解技术压力。
“什么时候到?”
“下周一。”
沈良心中盘算着,有了专家协助,技术问题应该能更快解决。但资金缺口依然是个大问题。
“对了,还有件事。”李明华从包里掏出一份文件,“这是部里刚批下来的,关于技术转让费的分配方案。”
沈良接过文件快速浏览。按照这个方案,如果连铸技术成功产业化,相关人员能获得不菲的奖励。
这倒是个意外之喜。
但眼下最关键的,还是如何渡过资金难关。
沈良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厂区里忙碌的身影。
也许,该是时候动用一些特殊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