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
沈良的心脏重重跳了几下。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那我先回去准备一下,明天正式开工。”沈良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静。
张处长点点头:“赵师傅,你带他去看看4号炉的具体情况。”
赵大山站起身,朝沈良招招手:“走吧,小沈。”
两人走出会议室,沈良明显感觉到身后几道目光还在盯着自己。他知道,这些专家心里都在打鼓——这个毛头小子真的能行吗?
车间里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4号炉就像一头生病的巨兽,冒着浓烟,发出阵阵闷响。
“这炉子啊,脾气可大了。”赵大山拍拍炉壁,“有时候温度突然飙升,有时候又降不下来。”
沈良围着炉子转了一圈,心里有数了。这就是典型的热传导不均匀,加上燃烧室设计不合理。
“师傅,这炉子最近烧坏了几批钢?”
“三批了。”赵大山叹气,“昨天又废了两吨好料。”
沈良摸摸下巴。两吨钢材,按现在的价格,损失可不小。
“小沈啊,我说句实话。”赵大山压低声音,“厂里那些老工程师,对你这个改造项目可不太看好。”
“哦?”沈良挑眉,“他们怎么说?”
“说你太年轻,没经验。还说改造炉子这种事,得慢慢来,不能急。”
沈良笑了。慢慢来?他可没那么多时间慢慢磨蹭。
“师傅,你觉得呢?”
赵大山挠挠头:“我觉得...试试也无妨。反正4号炉现在也是半废品,坏不到哪去了。”
这话说得实在,沈良心里更有底了。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来到了4号炉旁边。他带着自制的测量工具,还有一堆纸笔。
赵大山早就在等着了,还带来了两个年轻的炉工。
“这是小王,这是小李。”赵大山介绍,“他们手脚麻利,能帮你干活。”
两个年轻工人看起来有些拘谨。毕竟沈良现在算是“专家”,他们心里还是有些敬畏的。
“别紧张,我们一起干活,一起学习。”沈良拍拍小王的肩膀,“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问师傅。”
这话一出,气氛瞬间轻松了不少。
沈良打开工具箱,里面是他连夜赶制的各种小工具。温度计、压力表、还有几个奇形怪状的测量装置。
“这些都是你做的?”小李瞪大眼睛。
“嗯,土办法。”沈良不以为意,“咱们厂里条件有限,只能因地制宜。”
他开始在炉子的不同位置安装测量点。每个位置都经过精心计算,能够准确反映炉内的温度分布。
赵大山在旁边看着,心里越来越佩服。这小子确实有两下子,干活井井有条,一点都不像个愣头青。
“师傅,帮我记录一下数据。”沈良递过一张表格,“每隔十分钟记录一次。”
表格设计得很专业,各种参数一目了然。赵大山接过来一看,忍不住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几乎吃住在车间里。他白天观察炉子运行,晚上分析数据,有时候半夜还要爬起来查看。
小王和小李被他的认真劲儿感动了,干活也格外卖力。
“沈技术员,你怎么知道这里温度会偏高?”小王指着一个测量点问。
沈良心里一动。他当然知道,因为他见过无数个这样的炉子,知道问题出在哪。但现在只能装作是分析出来的。
“你看这个位置的气流走向。”他指着炉壁,“热气在这里会形成涡流,温度自然就高了。”
小王似懂非懂地点头,但眼中的崇拜之情更浓了。
一周过去了,沈良的改造方案逐渐成型。他要做的改动看起来不大,但每一处都很关键。
调整燃烧室的角度,改变进风口的位置,还要在炉壁上加装几个导热片。
“这些改动真的有用?”小李有些怀疑。
“试试就知道了。”沈良信心满满。
他开始动手改造。先是燃烧室,需要重新砌砖。这活儿技术含量高,必须精确到毫米。
赵大山亲自上阵,带着两个年轻工人一块一块地垒。沈良在旁边指导,时不时还要亲自动手。
“这里再往左一点。”
“角度不对,重新来。”
“好,就是这样!”
几个人忙得满头大汗,但干劲十足。
车间里其他工人也会过来围观。有的好奇,有的质疑,还有的暗地里摇头。
“这小子是不是想得太简单了?”
“就这么几个小改动,能有什么用?”
“等着看笑话吧。”
沈良听到了这些议论,但没有在意。他知道,成功会为自己正名。
三天后,燃烧室改造完成。接下来是进风口的调整,这个相对简单一些。
但导热片的安装就麻烦了。这些导热片是沈良特别设计的,形状古怪,安装位置也很特殊。
“这玩意儿真的能导热?”小王拿着一片铁皮问。
“当然。”沈良接过来,仔细检查,“关键是位置要准确。”
他在炉壁上做了标记,每个导热片的位置都不能有丝毫偏差。
安装过程很费劲,几个人轮流上阵,用了整整两天才完成。
改造工程进入尾声,但最关键的测试还没开始。沈良知道,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张处长这几天没少来车间转悠,每次都会问同样的问题:“怎么样,有把握吗?”
沈良每次都是同样的回答:“放心,不会让您失望的。”
但他心里其实也有些紧张。理论上这些改动应该有效果,但具体效果如何,还得看实际运行。
第十天,改造工程全部完成。4号炉焕然一新,虽然外观上看不出太大变化,但内部结构已经完全不同了。
“可以点火了。”沈良深吸一口气,“师傅,准备测试吧。”
赵大山点点头,开始准备点火。其他工人也围了过来,大家都想看看这个改造到底有没有用。
张处长也来了,还带着几个厂领导。省科委的研究员也赶到了现场。
气氛有些紧张,所有人都盯着4号炉。
沈良表面平静,但手心已经出汗了。他知道,这一刻将决定自己在厂里的命运。点火的那一刻,车间里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橘红色的火焰在燃烧室里跳跃,沈良紧紧盯着温度表上的指针。30度,50度,80度...
“温度上升速度正常。”赵大山在旁边报数。
沈良点点头,但眼睛一刻也没离开过仪表盘。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升温容易,关键是能不能稳定在目标温度。
120度,150度,180度...
围观的工人们开始小声议论:“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啊。”
“是啊,跟以前差不多。”
张处长皱着眉头,显然也有些失望。这个改造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
但沈良知道,真正的变化刚刚开始。
200度,220度,250度...
突然,温度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咦?”小王惊呼一声,“怎么升温这么快?”
280度,300度,320度...
赵大山也愣住了:“这...这不对劲啊。”
沈良嘴角微微上扬,但很快又收敛了表情。不能表现得太明显,要让别人觉得他也很意外。
“可能是改造起作用了。”他装作若有所思的样子。
350度,380度,400度...
车间里的议论声越来越大。
“这升温速度太快了吧?”
“以前升到400度要多长时间来着?”
“至少四十分钟,现在才二十分钟不到!”
张处长眼睛亮了,快步走到沈良身边:“小沈,这是怎么回事?”
“应该是燃烧效率提高了。”沈良尽量保持淡定,“改变了燃烧室的角度,热量更集中。”
450度,480度,500度...
省科委的研究员拿着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数据。他的表情从最初的漠然变成了专注,现在已经是震惊了。
“升温速度比理论值快了一倍多!”他喃喃道。
沈良心里暗爽,但脸上还是保持着适度的惊讶:“没想到效果这么明显。”
炉温继续攀升,很快就到了目标温度600度。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个时候温度会开始波动,很难稳定。
但今天不一样。
温度表的指针稳稳地停在600度,几乎没有任何波动。
车间里彻底安静了。
所有人都瞪大眼睛看着温度表,生怕看错了什么。
“这...这怎么可能?”老工程师李科长推了推眼镜,“温度这么稳定?”
“误差不超过2度。”研究员的声音有些颤抖,“这个精度已经达到了进口设备的水平!”
张处长激动得脸都红了,一把拍在沈良肩膀上:“好小子!你这是给咱们厂争大脸了!”
沈良谦虚地笑笑:“运气好而已。”
“什么运气!这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张处长兴奋地转身对其他领导说,“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人才!”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4号炉的表现堪称完美。不仅升温快,温度稳定,连能耗都比原来降低了15%。
小王兴奋得手舞足蹈:“师父,您太厉害了!这简直是奇迹!”
“别激动。”沈良摆摆手,但心里其实比谁都高兴。
测试持续了整整一天。温度控制精准,能耗大幅下降,就连炉子的使用寿命看起来也会延长不少。
晚上,车间终于安静下来。
张处长拉着沈良到办公室单独谈话。
“小沈啊,说实话,你这个改造方案是怎么想出来的?”张处长点燃一支烟,“我干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这么神奇的事。”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说辞:“其实就是在图书馆看到一些资料,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出来的。”
“什么资料?”
“国外的一些技术期刊,还有苏联的一本工业手册。”沈良随口编着,“主要是启发了我对热力学循环的理解。”
张处长似懂非懂地点头:“那些外国期刊我也看过,怎么就没你想得这么深?”
“可能是角度不同吧。”沈良笑笑,“我比较喜欢从基础原理入手。”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张处长越聊越兴奋。他已经开始考虑把这个改造方案推广到其他炉子上了。
“小沈,你准备一份详细的技术报告。”张处长说,“我要上报给市里,这么好的成果不能埋没了。”
沈良点头答应,心里却在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4号炉的成功只是开始,他还有更大的野心。
连铸机,转炉,还有电弧炉...这些设备的改造潜力都很大。只要一步步来,他完全可以在这个时代掀起一场技术革命。
第二天一早,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厂子。
“听说了吗?4号炉改造成功了!”
“真的假的?效果怎么样?”
“升温速度快一倍,能耗还省了15%!”
“不可能吧?这么夸张?”
食堂里,车间里,办公楼里,到处都在讨论这件事。
沈良成了厂里的红人。走到哪里都有人跟他打招呼,询问技术细节。
“沈工,能不能给我们车间的炉子也改造一下?”
“小沈,有空来我们那儿指导指导?”
面对这些请求,沈良都很谦虚地回应,但心里已经开始规划改造的优先级了。
中午时分,一个意外的访客出现在车间门口。
“请问沈良同志在吗?”来人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
“我就是。”沈良走过去,“您是?”
“我是市科委的王主任。”来人伸出手,“专程来了解4号炉改造的情况。”
沈良心里一紧。市里的人这么快就来了?看来这件事的影响比他想象的还要大。
“王主任,您请坐。”沈良赶紧招呼。
王主任没有客套,直接问道:“听说你们的改造效果很好?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沈良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始详细介绍改造的思路和结果。
王主任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偶尔还会问几个技术问题。
“你今年多大?”王主任突然问。
“26。”
“学历?”
“大专。”
王主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很不错。年轻有为。”
接下来,王主任要求实地查看4号炉的运行情况。
沈良带着他来到炉子旁边,详细讲解了每个改造点的作用。
“这个导热片的设计很巧妙。”王主任蹲下身仔细观察,“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嗯,主要是考虑到热量传递的路径。”沈良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