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任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小沈,有没有兴趣到市里工作?”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都惊呆了。
张处长脸色一变:“王主任,这...”
“别紧张。”王主任笑笑,“只是问问意见而已。”
沈良心里翻江倒海,但表面还是很冷静:“我在这里挺好的,暂时没有其他想法。”
“好吧。”王主任没有强求,“不过如果你改变主意了,随时可以联系我。”
他递给沈良一张名片,然后转身离开了。
看着王主任的背影,沈良若有所思。
看来4号炉的成功已经引起了上级领导的注意。这是好事,但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他必须继续证明自己的价值,否则这种关注很可能变成怀疑。
晚上回到宿舍,沈良开始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4号炉只是小试牛刀,真正的大戏还在后面。他要逐步展现出自己的“天才”,但又不能太过突兀。
连铸技术,这应该是下一个突破口。
在这个时代,中国的连铸技术还很落后,大部分钢铁厂还在使用传统的模铸工艺。如果能够设计出一套简易的连铸设备,必然会引起轰动。
沈良拿出纸笔,开始画草图。
凭借前世的记忆,他对连铸机的结构了如指掌。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用现有的材料和工艺制造出可行的设备。
一张又一张图纸被画出来,又被撕掉。
沈良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体现出先进性,又不能超出当前的技术能力太多。
夜深了,宿舍里其他人都已经入睡。
沈良还在台灯下画着图纸,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这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一场精心的表演。他要让所有人相信,这些创新都是他通过学习和思考得出的。
而不是来自未来的记忆。翌日清晨,沈良照常来到车间。
昨晚那些连铸机的草图还在他脑海中盘旋,但现在不是急于求成的时候。
“小沈!”老张师傅远远喊了一声,快步走了过来。
沈良抬头看去,发现老张脸上带着一种奇怪的表情,像是兴奋,又像是担忧。
“怎么了张师傅?”
“你知道昨天那个王主任是谁不?”老张压低了声音,“市工业局的副局长!专门管重工业的!”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副局长?看来这事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他问了厂长好多问题。”老张继续说道,“都是关于你的。”
“关于我?”沈良假装惊讶。
“对啊,问你平时的表现,技术水平,还有...”老张停顿了一下,“还问你有没有什么背景。”
沈良明白了。王主任怀疑他。
一个26岁的大专生,突然展现出超常的技术能力,任何人都会起疑心的。
“那厂长怎么说?”
“厂长说你就是个普通技术员,没什么特殊背景。”老张拍了拍沈良的肩膀,“不过小沈,你最近还是低调点吧。”
沈良点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对策。
看来他需要制造一些“学习”的痕迹,让所有人相信他的技术进步是有迹可循的。
上午的工作时间,沈良故意去了趟技术图书室。
这里堆放着各种技术资料和期刊,平时很少有人来。
沈良找到了几本关于冶金工艺的老书,坐下来翻阅。
管理员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着厚厚的眼镜。
“小沈?你怎么有空来这里?”老头有些意外。
“想学点东西。”沈良举了举手中的书,“4号炉改造后,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老头满意地点点头:“好啊,年轻人就应该多学习。这些书都是好东西,只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看了。”
沈良装模作样地做着笔记,实际上在回忆连铸技术的要点。
他需要一个合理的“发现”过程。
下午,沈良回到车间,开始寻找切入点。
他故意在铸造区多停留了一会儿,观察工人们的操作。
传统的模铸工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钢水浪费大,铸坯质量不均,生产效率低。
“师傅,”沈良走向一个正在脱模的老工人,“这样铸造是不是有点浪费?”
老工人停下手中的活:“什么意思?”
“你看,这些边角料都要重新回炉,还有这些缺陷部分...”沈良指着废料堆,“如果能连续铸造就好了。”
“连续铸造?”老工人摇摇头,“那是外国的技术,咱们搞不了。”
沈良装作若有所思的样子:“是吗...连续铸造...”
晚上,沈良又去了图书室。
这次他翻出了几本国外的技术期刊,虽然大部分内容他早就烂熟于心,但还是认真地做着笔记。
管理员老头过来看了看:“小沈,你在研究什么?”
“连铸技术。”沈良头也不抬,“我在想能不能改进一下咱们的铸造工艺。”
“连铸啊...”老头叹了口气,“这个技术国外确实有,但是设备太复杂,咱们厂买不起。”
“如果自己造呢?”沈良抬起头。
老头愣了一下,然后摇头笑了:“自己造?小沈啊,你想得太简单了。那些设备的精度要求可不是开玩笑的。”
沈良没有争辩,只是继续翻看资料。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开始有意无意地在各种场合提到连铸技术。
他会在食堂吃饭时跟同事讨论,会在车间休息时向老师傅请教,会在技术会议上提出疑问。
渐渐地,所有人都知道沈良在研究连铸技术。
“这小子又在琢磨新花样了。”有工人这样议论。
“年轻人就是想法多。”也有人这样说。
而沈良,正在悄悄地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周五下午,技术科召开例会。
科长刘建国主持会议,讨论下个月的生产计划。
会议进行到一半,沈良举手发言:“刘科长,我想汇报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
刘建国点点头:“你说。”
“我最近在研究连铸技术,发现我们现在的模铸工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沈良站起身,“钢水利用率只有85%左右,而且铸坯表面质量不稳定。”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他。
“如果能实现连续铸造,不仅可以提高钢水利用率到95%以上,还能大大改善产品质量。”沈良继续说道。
老工程师王德富摇摇头:“小沈,连铸设备的投资至少要几百万,厂里哪有这个钱?”
“如果我们自己研制呢?”沈良的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自己研制?”刘建国皱起眉头,“你知道连铸机有多复杂吗?”
“我知道很复杂,但是...”沈良停顿了一下,“我觉得可以先从小型的试验设备开始。”
王德富冷笑一声:“小沈啊,你以为连铸机是过家家的玩具?那可是精密设备!”
“正因为精密,所以才有挑战性。”沈良看着王德富,“王工,您不是总说要敢于创新吗?”
王德富被噎了一下。
刘建国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最后说道:“沈良,你的想法很好,但是太不现实了。”
“刘科长,我想试试。”沈良语气很坚定,“就算失败了,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会议室里又安静了。
过了好一会儿,刘建国才开口:“这样吧,你先做个详细的方案出来,我们再讨论。”
“好的!”沈良答应得很爽快。
散会后,几个老工程师聚在一起议论。
“这小子是不是飘了?”
“4号炉改造成功就以为自己是天才了?”
“连铸机...哼,他知道那玩意有多少个零部件吗?”
沈良听到了这些议论,但他并不在意。
质疑声越大,等他成功的时候,震撼效果就越强。
晚上回到宿舍,沈良摊开纸张,开始绘制连铸机的设计图。
这一次,他要设计一个简化版的连铸设备,既要体现技术先进性,又要符合当前的制造能力。
钢包,中间包,结晶器,二冷区,拉坯机...
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精心设计。
沈良的笔在纸上飞快地移动,一条条线段勾勒出设备的轮廓。
宿舍里的室友早就睡了,只有沈良还在台灯下埋头工作。
他知道,这将是他在这个时代的第二次“表演”。
而这次表演的成败,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轨迹。三天后,沈良捧着厚厚一沓图纸走进刘建国的办公室。
“刘科长,连铸设备的初步方案完成了。”
刘建国接过图纸,随手翻阅几页,眉头越皱越紧。密密麻麻的数据计算,精确到毫米的尺寸标注,还有详细的工艺流程说明。
“你这是...”刘建国抬起头,“真做出来了?”
“只是初步方案,还需要反复论证。”沈良谦虚地说,内心却暗自得意。这套图纸他熬了三个通宵才画完,每个细节都经过仔细推敲。
刘建国叫来王德富和几个老工程师。
大家围在桌前仔细研究图纸。办公室里只听得见翻页声和偶尔的窃窃私语。
王德富戴上老花镜,盯着图纸看了足足十分钟。他的表情从最初的不屑,逐渐变成疑惑,最后竟然有些震惊。
“这个中间包的设计...”王德富指着图纸,“怎么想到用这种分流方式的?”
“为了保证钢水温度均匀,减少氧化损失。”沈良回答得很自然。
另一个工程师李明华摸着下巴:“结晶器的冷却系统设计很巧妙啊,用水冷铜板,还考虑了热应力变形。”
“小沈,这些计算数据都是你自己算的?”刘建国问道。
“是的,参考了一些资料。”沈良点头,当然不会说这些都是他从未来带回来的成熟技术。
王德富又翻了几页,突然问:“你预算的制造成本是多少?”
“按照我们厂现有的加工能力,大概需要十二万左右。”沈良早就准备好了这个答案。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十二万,相比进口设备的几百万,简直是九牛一毛。
“真的只要十二万?”李明华有些不敢相信。
“主要是我简化了很多不必要的功能,专注核心工艺。”沈良解释道,“虽然产能不如进口设备,但基本功能都能实现。”
刘建国和几个老工程师交换了眼神。他们都看出来了,这套方案虽然简化,但技术路线完全正确,而且考虑得相当周全。
“小沈啊。”王德富放下图纸,语气已经没有了之前的轻蔑,“你这方案要是真能实现,可不得了啊。”
沈良心里暗笑。要是让你们知道这玩意儿将来会成为钢铁行业的标配,估计眼珠子都要瞪出来。
刘建国考虑了片刻:“这样,我把方案上报给厂长,看厂里怎么决定。”
“刘科长,如果厂里同意的话,我希望能亲自参与制造过程。”沈良主动请缨。
“那是当然,这是你的项目。”刘建国点点头。
散会后,几个老工程师还在办公室里讨论。
“这小子真不简单啊。”
“是啊,这技术水平...怎么感觉比我们还厉害?”
“别瞎说,人家年轻,敢想敢做。”
沈良走出办公楼,心情格外轻松。
第一步已经成功了,接下来就是等厂长的决定。
不过他知道,以这个年代对新技术的渴望,这个项目基本上十拿九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