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抱着档案袋,心情复杂。
今天这一关虽然过了,但后面还有更大的挑战等着他。
不过,至少现在他有了支持者,也有了反对者。
这种分化是好事,说明他的方案确实有价值,值得争论。
王德昌走过来:“小沈,咱们回去好好研究这些资料?”
“嗯。”沈良点点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两人刚走出车间,就看见厂门口停着一辆军绿色的吉普车。
几个穿中山装的人正从车上下来。
“专家组到了?”王德昌小声说道。
沈良点了点头。看来,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沈良抱着档案袋,脚步稍微放慢了一些。那几个从吉普车上下来的人,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中山装笔挺,皮鞋锃亮,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其中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手里还拎着黑色公文包,看起来像是领导。
“应该是省里派来的技术专家组。”王德昌压低声音,“听说这次要对全省的钢铁厂进行技术评估。”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专家组这个时候来,时机太巧了。刚才在车间里的争论,钱老的表态,现在又来了专家组——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联系?
“走,咱们从侧门绕过去。”沈良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碰到专家组。
两人正要转身,却听到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小沈!”
沈良回头一看,是厂长刘建国快步走了过来。
“厂长。”沈良停下脚步。
“正好碰到你。”刘建国气喘吁吁,“省里的专家组来了,要检查咱们厂的技术改造情况。你那个炉子改造方案,准备得怎么样了?”
“还在完善阶段。”沈良谨慎地回答。
刘建国皱了皱眉:“专家组明天就要到生产现场实地考察。你觉得有把握吗?”
沈良感觉到了压力。专家组来得这么急,肯定不是偶然。很可能是有人向上级汇报了厂里的情况。
“厂长,能不能再给我一点时间?”沈良试探性地问道。
“时间?”刘建国摇了摇头,“小沈,你不明白。这次专家组不光是来检查的,还要评选全省的技术创新先进单位。如果咱们厂能入选,资金支持、设备更新都不是问题。”
沈良这才明白厂长的急切心情。改革开放刚开始,各个企业都在抢机会。谁能先获得政策支持,谁就能抢占先机。
“我明白了。”沈良点点头,“明天我会做好准备的。”
“好。”刘建国拍了拍沈良的肩膀,“记住,咱们厂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
说完,刘建国匆匆朝专家组走去。
王德昌担心地看着沈良:“小沈,你真的准备好了?万一专家组问到技术细节......”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沈良装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实际上,他心里也没底。虽然有未来的技术记忆,但要在这个年代的技术条件下实现,还是有很多变数。
两人回到宿舍,沈良立刻打开了3号炉的技术档案。
厚厚的资料摊了一桌子,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历年的维修记录,从生产数据到技术改进建议,应有尽有。
沈良一页一页地翻看,心中的改造思路越来越清晰。
“这台炉子的设计确实有问题。”沈良指着一张图纸对王德昌说道,“你看,进气口的位置偏了至少三十厘米。”
王德昌凑过来看:“怎么看出来的?”
“燃烧室的气流分布不均匀。”沈良在纸上画了几条线,“空气进入后形成涡流,导致温度分布不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方温度过高,有些地方温度不够的原因。”
王德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你的改造方案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光能解决,还能提高热效率20%以上。”沈良信心满满。
两人一直研究到深夜。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被刘建国叫到了厂长办公室。
办公室里已经坐了四个人,正是昨天看到的专家组成员。
“这位就是我昨天提到的技术员沈良。”刘建国介绍道,“小沈,来认识一下。”
为首的戴眼镜中年人站起身:“我是省工业厅技术处的张处长。”
其他三人也依次自我介绍。一个是省科委的研究员,一个是钢铁学院的教授,还有一个是省里的工程师。
沈良心里暗暗称奇。这个阵容不小啊,看来省里对这次技术评估很重视。
“沈同志,听说你对3号炉有改造方案?”张处长开门见山。
“是的。”沈良点点头,“我认为现有的炉子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改造来提高效率。”
钢铁学院的教授推了推眼镜:“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
沈良早有准备,从包里拿出了一份手绘的图纸:“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改进。”
他指着图纸开始详细讲解:“第一,调整进气口位置,优化燃烧室气流分布。第二,增加热电偶传感器阵列,实现精确温控。第三,改进炉膛结构,提高保温性能。”
四个专家听得很认真,不时在本子上记着什么。
省科委的研究员问道:“这些改进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沈良心里一紧。这是关键问题。他不能说是凭借未来的记忆,必须找到现有的理论支撑。
“主要是基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原理。”沈良尽量用这个年代能接受的理论来解释,“通过计算燃烧室内的气流速度分布,可以确定最佳的进气角度......”
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着示意图。虽然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但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还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工程师问道:“你有没有做过实验验证?”
这个问题让沈良有些尴尬。实验验证需要时间和设备,而他现在两样都缺。
“目前还处于理论阶段。”沈良实话实说,“但我相信理论计算的结果。”
几个专家互相看了看,张处长开口道:“理论归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如果厂里支持,我希望尽快开始。”沈良回答。
“好。”张处长合上了本子,“那我们现在就去现场看看。”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生产车间。3号炉正在运转,炉膛里火光冲天,热浪扑面而来。
钢铁学院的教授走到炉子跟前,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确实,这台炉子的温度分布不太均匀。”
他指着炉膛的某个位置:“你看这里,明显比其他地方温度低。”
沈良趁机说道:“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问题。如果改进进气系统,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正说着,赵大山从另一边走了过来。看到这么多人围着炉子,他有些紧张。
“各位领导好。”赵大山连忙打招呼。
张处长点点头:“师傅,你在这台炉子上工作多久了?”
“十八年了。”赵大山老实回答。
“那你觉得这台炉子还有改进的空间吗?”
赵大山犹豫了一下,看了看沈良,又看了看领导们:“有是有,就是......怕改坏了。”
他的话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省科委的研究员问道:“怎么说?”
“这台炉子虽然有毛病,但至少能正常生产。”赵大山说得很实在,“万一改坏了,整个生产线都得停。”
这个担心不无道理。沈良也明白赵大山的想法——求稳,不愿意冒险。
张处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安全生产确实是第一位的。”
沈良感觉到了危机。如果专家组认为风险太大,改造计划可能就要搁浅了。
他必须说服这些专家,让他们相信改造的可行性。
“各位领导。”沈良主动开口,“我理解大家的担心。但是,停滞不前也是一种风险。”沈良环视一圈,注意到专家们脸上的犹豫。他知道,现在是关键时刻。
“各位专家,我有个提议。”沈良语气坚定,“我们可以先在4号炉上做小范围试验。”
张处长皱眉:“4号炉?”
“4号炉已经停产检修两个月了。”沈良指向车间角落那台锈迹斑斑的炉子,“正好可以用来验证改造方案。”
钢铁学院的教授眼前一亮:“这个想法不错。即使失败,也不会影响正常生产。”
赵大山松了口气,但随即又担心起来:“那台炉子毛病更多啊,好些零件都坏了。”
“毛病多反而更好。”沈良胸有成竹,“如果连问题最多的炉子都能改好,其他炉子就更没问题了。”
省科委的研究员点头:“有道理。那你需要多长时间?”
沈良心里快速盘算。以现在的条件,没有现代化设备辅助,所有改造都得靠手工完成。
“一个月。”他给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时间,“如果厂里能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人手。”
张处长沉吟片刻:“材料没问题。人手方面......”他看向赵大山,“师傅,你愿意配合吗?”
赵大山有些为难。帮忙改造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万一出了问题,他这个老工人也脱不了干系。
但看着沈良期待的眼神,他最终还是点了头:“行,我配合。”
工程师提出疑问:“设备改造涉及的技术很复杂,光凭理论计算够吗?”
“当然不够。”沈良坦率承认,“所以我准备边做边调整,用数据说话。”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数据。
“这是我最近收集的3号炉运行参数。温度变化、燃料消耗、产量波动,都有详细记录。”
钢铁学院的教授接过本子翻看,神色逐渐凝重。这些数据的精确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
“你是怎么测量这些参数的?”教授问道。
沈良指向炉子旁边几个简陋的测量装置:“我自己做了几个温度计,还有一些简单的测量工具。”
实际上,这些数据大部分来自他对未来工艺的记忆,但现在只能说是自己测量的。
省科委的研究员若有所思:“看起来你对这个改造项目准备得很充分。”
“准备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实践。”沈良语气诚恳,“我相信实验会证明一切。”
张处长合上本子,做出了决定:“好,给你一个月时间。但有几个条件。”
沈良心中一喜,连忙点头:“您说。”
“第一,所有改造过程必须详细记录,包括失败的尝试。”
“第二,每周要向厂里汇报进展情况。”
“第三,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明显效果,必须立即停止改造。”
这些条件都在沈良的预料之中。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工程师还有最后一个担心:“万一改造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怎么办?”
“我会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沈良保证道,“而且赵师傅经验丰富,有他在旁指导,安全不会有问题。”
赵大山听到这话,心里暖洋洋的。这个年轻人不仅技术好,说话也让人舒服。
张处长最后问道:“你有信心吗?”
沈良直视着他的眼睛:“有!”
这一声回答掷地有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
专家们面面相觑,从这个年轻技术员身上,他们看到了一种难得的自信和魄力。
“那就这么定了。”张处长拍板,“明天开始,你就专门负责4号炉的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