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一群工人围在3号炉附近,两个身影在人群中央激烈对峙。
说话的是车间老师傅赵大山,五十多岁,满脸胡茬,正指着一张图纸破口大骂:“这简直是胡闹!炉温控制系统改成这样,炉子非得炸了不可!”
被骂的是年轻工人张小军,二十出头,脸涨得通红:“师傅,您看看这个温度曲线图,沈工算得很仔细的......”
“仔细个屁!”赵大山一拍桌子,图纸都跳了起来,“小子,你才进厂几年?我在这炉子前干了十八年!什么温度什么曲线,我闭着眼睛都知道!”
沈良推门进来,车间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赵大山看见沈良,火气更大了:“沈技术员,你来得正好。你这改造方案是不是有问题?”
沈良走到图纸前,仔细看了看张小军画的示意图。这小子理解能力不错,把自己昨天讲的要点都标注出来了。
“赵师傅,哪里有问题?”沈良语气平和。
“哪里都有问题!”赵大山指着图纸上的一个标记,“你看这个,温控点改到这个位置,炉膛温度会失控的!”
沈良心里暗笑。赵大山说的确实是传统理论的观点,但他用的是后世的先进技术思路。
“赵师傅,您说得对。”沈良点点头,“按照传统方法,确实会失控。”
赵大山得意地哼了一声:“你看,我就说嘛......”
“但是,”沈良话锋一转,“如果我们采用分段控温的方法呢?”
“分段控温?”赵大山皱眉,“什么意思?”
沈良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画图:“您看,传统的温控是这样的,一个点控制整个炉膛温度。但我们可以把炉膛分成三段,每段设一个控制点......”
随着沈良的讲解,图形在黑板上逐渐清晰。工人们围过来,眼神专注。
张小军兴奋地叫道:“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这样温度控制更精确!”
赵大山瞪了他一眼:“你懂什么!”然后转向沈良,“小沈,这理论听着不错,但实际操作呢?分段控温需要三套控制设备,咱们厂哪来这么多钱?”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沈良早就想到了。
“赵师傅,如果我告诉您,用现有设备就能改造呢?”
“不可能!”赵大山断然摇头。
沈良放下粉笔,走到3号炉旁边,拍了拍炉壁:“这台炉子的控制系统是电子管的对吧?”
“对啊。”
“电子管虽然老旧,但稳定性好。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电路,增加几个继电器和温度传感器,就能实现分段控制。”
赵大山愣住了。他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有限,听不懂这些技术细节。
旁边一个戴眼镜的中年技术员插话了:“沈工,您说的继电器逻辑控制,我懂一点。但这种改造风险很大啊。万一出错......”
这人叫李志华,是车间的副技术员,平时就爱钻研技术。
沈良看向他:“李师傅,您担心什么?”
“万一控制逻辑出错,炉温失控,整个炉子可能报废。”李志华推了推眼镜,“到时候谁来承担责任?”
车间里又安静了。这确实是核心问题。
沈良环视一圈,每个人脸上都写着担心。他们不是质疑技术,而是害怕承担责任。
“责任由我来承担。”沈良语气坚定。
“你承担?”赵大山冷笑,“小沈,这可不是闹着玩的。3号炉要是废了,损失几十万!你一个月工资才多少钱?”
“赵师傅说得对。”沈良点头,“但如果改造成功,产量能提高20%,质量也能大幅改善。一年下来,为厂里增收上百万。这笔账怎么算?”
工人们开始窃窃私语。有人在算经济账,有人在担心风险。
就在这时,车间主任老马走了进来。
“都在这儿干什么呢?”老马四十多岁,声音洪亮,“不干活了?”
赵大山赶紧解释:“马主任,沈技术员要改造3号炉,我们在讨论技术方案。”
老马走过来看了看黑板上的图,皱起眉头:“改造?谁批准的?”
“厂长批准的。”沈良拿出刘建国签字的文件。
老马接过文件看了几遍,脸色变得复杂起来。作为车间主任,他最怕的就是出事故。
“沈工,改造是好事,但安全第一啊。”老马语重心长,“3号炉是咱们车间的主力设备,万一出问题......”
“马主任,您放心。”沈良理解他的担心,“所有改造都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而且厂里会派专家组来指导。”
听到有专家组,老马稍微松了口气。但还是有些犹豫。
这时,张小军突然开口:“马主任,我觉得沈工的方案很靠谱。昨天他给我们讲的那些理论,我回去查了资料,都能对得上。”
“你查什么资料?”赵大山不屑地说,“小子,书本上的东西和实际能一样吗?”
“师傅,您别小看理论。”张小军涨红了脸,“沈工说的那个分段控温,我觉得比现在的控制方式科学多了。”
“科学?”赵大山气笑了,“我十八年的经验不科学?”
眼看两人又要吵起来,沈良赶紧打圆场:“赵师傅,您的经验当然宝贵。但技术总要进步对吧?我们这次改造,就是要把您的实践经验和新理论结合起来。”
赵大山哼了一声,不再说话。
老马在旁边思考了半天,最终开口:“这样吧,沈工。改造可以,但要分步进行。先改一小部分,测试没问题再继续。”
“完全同意。”沈良点头,“本来就打算分步改造。”
“那好。”老马拍板,“今天先把方案细化,明天开始准备材料。赵师傅,你也配合一下。”
赵大山勉强点了点头。
沈良心里暗暗松了口气。第一关算是过了。
散会后,张小军兴奋地跑到沈良身边:“沈工,我太佩服您了!刚才那些理论,说得太棒了!”
“别急着佩服。”沈良笑了笑,“等改造成功了再说。”
“一定能成功的!”张小军满脸崇拜,“沈工,您还有什么需要我做的?”
沈良想了想:“你去把3号炉的所有技术资料找来,包括历年的维修记录。越详细越好。”
“没问题!”张小军一溜烟跑了。
王德昌走过来,压低声音:“小沈,你有把握吗?”
沈良看了看周围,确认没人注意,才小声说道:“八成把握。”
“才八成?”王德昌有些担心。
“技术改造哪有百分百的把握?”沈良苦笑,“但不试试,永远不知道结果。”
就在这时,车间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小沈!”
沈良转头一看,竟然是昨天见过的那个神秘老工程师——钱老。
今天的钱老穿着一身工作服,看起来比昨天随和多了。
“钱老,您怎么来了?”沈良有些意外。
钱老走过来,看了看黑板上的图:“听说你要改造3号炉?”
“是的。”
“有意思。”钱老仔细研究着图纸,“分段控温,这个思路不错。但是......”
钱老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锐利起来:“这种控制逻辑,你从哪里学来的?”
沈良心中一紧。钱老显然是内行,一眼就看出了关键问题。
“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沈良尽量保持镇定。
“自己琢磨?”钱老盯着沈良的眼睛,“小伙子,这种控制理论可不是随便琢磨就能想出来的。”
车间里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赵大山等人都停下手头的活,竖起耳朵听。
沈良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钱老的怀疑如果传出去,自己的麻烦就大了。
“钱老,您说得对。”沈良坦诚地说,“这些理论确实不是我原创的。我是从一些国外的技术资料上看到的。”
“国外资料?”钱老挑了挑眉毛,“什么资料?”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说辞:“去年我在省图书馆查资料时,看到了一些外文期刊。虽然看不太懂,但其中的一些图表和公式给了我启发。”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80年代初,国外的技术期刊确实会流入国内的大型图书馆。
钱老点了点头:“原来如此。不过,看懂外文期刊可不容易。你的英语水平不错啊。”
“只是略懂一些。”沈良谦虚地说。
钱老又看了看图纸,突然问道:“那你觉得,这个方案的最大难点在哪里?”
沈良思考了一下:“控制精度。分段控温要求每个温度点的误差不能超过5度,这对传感器和控制电路都是很大的挑战。”
“不错。”钱老满意地点头,“还有呢?”
“响应速度。三段控制需要协调配合,任何一段反应慢了,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钱老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看来你想得很周全。不过,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沈良指着炉子:“传感器的问题,我准备用热电偶串联的方法来提高精度。至于响应速度,可以通过调整继电器的动作时间来优化。”
钱老听完,沉默了好一会儿。车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炉子的运转声。
最后,钱老缓缓开口:“小沈,你这个方案......”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钱老的判断。
“很有创新性。”钱老的话让大家松了口气,“如果能成功实施,确实能大幅提高炉子的效率。”
赵大山不服气地嘀咕:“理论归理论,实际操作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钱老听见了,转向赵大山:“老赵,你在这炉子前干了多少年了?”
“十八年。”赵大山挺起胸膛。
“那你应该比谁都清楚,这台炉子的问题在哪里。”钱老语重心长,“温度不均匀,热效率低,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们多少年?现在有人提出解决方案,为什么不试试?”
赵大山被说得哑口无言。
钱老又转向沈良:“不过,小沈,理论再好,也要经得起实践检验。你有信心吗?”
“有。”沈良坚定地回答。
“好。”钱老拍了拍沈良的肩膀,“那我就等着看你的成果了。”
说完,钱老转身就要走。走到门口时,又回过头:“对了,小沈,改造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技术难题,可以来找我。”
“钱老,您......”沈良有些意外。
“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希望看到咱们国家的工业技术能有所进步。”钱老笑了笑,“你们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这是好事。”
钱老走后,车间里的气氛明显轻松了很多。连赵大山的脸色也缓和了不少。
张小军兴奋地跑回来:“沈工,资料找到了!3号炉从1965年投产到现在,所有的技术档案都在这里!”
沈良接过厚厚的档案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有了这些详细资料,改造的成功率又提高了几分。
“好,今天就到这里。”沈良对大家说道,“明天我们开始制定详细的改造计划。”
工人们陆续散去,车间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