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琪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她的脸色逐渐恢复了红润,精神也变得更加充沛。这让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家里原本紧张的气氛也终于得到了彻底的缓解。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家人吃完晚饭后,围坐在客厅里,享受着温馨的时光。爱琪的妈妈陈老师,目光落在了正在地毯上全神贯注地摆弄乐高积木的外孙珩珩身上。
陈老师突然轻轻地叹了口气,打破了客厅里的宁静。她看着珩珩,若有所思地说道:“哎,你看珩珩啊,他现在玩的和看的,好多都是国外的那些卡通形象呢,什么超级飞侠、小猪佩奇之类的。这些卡通片虽然也挺有趣的,但珩珩跟着学了不少英语单词,整天叽里咕噜地能说上几句。”
陈老师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她继续说道:“可是,上次我给他讲咱们中国孙悟空的故事,才说了没两句呢,他就不停地扭动着身子,嘴里还嘟囔着‘不听不听,外婆念英文书’。”
她这么一说,乐希妈妈不禁连连点头,表示深有同感:“可不是嘛!这孩子啊,平日里带他出去玩,他总是对那些现代化的游乐场情有独钟,一到那种地方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兴奋得不得了。可要是带他去什么博物馆啊、古迹啊之类的地方,他简直就像个闷葫芦,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上次我和他爷爷想带他去看看咱们市那个老城墙遗址公园,还没走到门口呢,他就开始哭闹着要回家,怎么哄都不管用。”
这时,一直坐在旁边默默倾听的爱琪爸爸,那位戴着眼镜、看上去十分温和的历史老师,轻轻地推了推自己的眼镜,然后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这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孩子,毕竟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从小所处的环境、玩的玩具、看的动画片,甚至包括跟着你们出国时所见到的世面,大多都是现代的和国际化的。相比之下,咱们中华民族那悠久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对他来说就显得有些抽象和陌生了,自然也就很难引起他的兴趣。”
乐希闻言,看了看儿子。珩珩正拿起一块红色积木,嘴里模仿着发动机的声音:“Super wings! Go!” 他不由地笑了笑,但也能理解长辈们的担忧。他和爱琪确实更注重让珩珩接触广阔的世界,开阔眼界,但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上,似乎有所欠缺。
爱琪靠在乐希身边,轻声说:“爸妈说得有道理。语言工具、国际视野固然重要,但根的东西不能丢。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就像无根的浮萍。”
陈老师见女儿女婿都认同,便顺势提出了琢磨好几天的想法:“所以啊,我跟你爸,还有亲家公亲家母商量了一下。趁着我跟你爸暑假还没结束,天气也没那么热了,想带珩珩去趟北京!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让他亲身去感受一下,摸摸那些红墙黄瓦,听听那些故事。这比我们在家干讲一百遍都有用!”
去北京?爱琪和乐希对视一眼,都有些惊讶,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个提议非常好。
“这个主意好!”乐希率先表示支持,“爸(看向爱琪爸爸)是历史老师,妈(看向陈老师)您语文老师,讲解起来比导游还专业!正好也让爱琪在家彻底休息几天,恢复一下元气。”他考虑到爱琪大病初愈,不适合长途旅行和奔波。
爱琪也心动起来。她自己是学理科的,但对历史文化一直怀有敬意。让珩珩从小接受这种熏陶,确实很有必要。而且有四位老人一起带着,她完全放心。
“妈,你们计划去几天?行程会不会太累?”爱琪关心地问。
“不累不累!”乐希妈妈连忙说,“我们计划得宽松点,就玩四五天,主打一个休闲。就去几个核心的景点,慢慢看,慢慢讲,不赶时间。我们四个老家伙还带不好一个孩子吗?”
“就是,你们放心好了。酒店机票我们都看好了,挑的都是离景区近、设施好的,保证不让珩珩受罪。”爱琪爸爸笑呵呵地补充。
看着四位老人兴致勃勃、规划周详的样子,乐希和爱琪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乐希当即拍板:“行!那就这么定了!机票酒店我来订,你们负责带好珩珩,玩得开心就行!”
计划一定下来,四位老人就像孩子一样兴奋起来,开始忙着做更详细的“功课”。陈老师找出了多年没用的单反相机,充电擦拭;爱琪爸爸翻出厚厚的《北京历史文化导览》,边看边做笔记;乐希妈妈负责研究北京的美食攻略;乐希爸爸则关注天气和交通。
最关键的“小主角”珩珩,似乎也感应到了即将到来的旅行,虽然不明白“北京”是什么,但看到大人们兴奋的样子,他也跟着手舞足蹈。
乐希很快订好了往返机票和位于王府井附近的豪华酒店家庭套房,方便老人们出行和休息。
出发那天,爱琪和乐希一起送他们去机场。珩珩背着自己的小恐龙背包,拉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手,蹦蹦跳跳,对机场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安检口前,爱琪蹲下来,给儿子整理了一下衣领,柔声叮嘱:“珩珩,要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话,不能乱跑,知道吗?爸爸妈妈过几天就去接你。” 珩珩似懂非懂地点头,搂住妈妈的脖子亲了一口:“珩珩乖,妈妈在家。” 乐希也抱起儿子,用力亲了亲:“儿子,去北京好好玩,看看真正的‘大城堡’(故宫),回来讲给爸爸听!” “大城堡!”珩珩兴奋地重复。
看着四位老人带着小家伙通过安检,身影消失在人群里,爱琪心里忽然有点空落落的。这是珩珩第一次离开他们身边这么久。
乐希揽住她的肩,安慰道:“没事,爸妈他们肯定能照顾好。正好,我们也过几天二人世界。” 爱琪靠在他怀里,笑了笑:“嗯。”
送走老人和孩子,家里瞬间变得异常安静。爱琪确实享受了几天彻底放松的休养生活,看看书,追追剧,和乐希出去吃吃饭,仿佛回到了恋爱时期。但心里总还是惦记着在北京的那一老一小。
她每天都会和妈妈或婆婆视频好几次。视频里,珩珩的小脸总是兴奋得红扑扑的。
北京之行,果然给珩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体验。
第一天,他们去了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当巍峨的天安门城楼和宽阔的广场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时,珩珩张大了小嘴,看呆了。陈老师趁机抱着他,指着城楼上毛主席的画像,用最简单语言讲述着这里的意义。
走进故宫,穿过一道道高大的宫门,仰望一座座恢弘的殿宇,看着精美的琉璃瓦、汉白玉栏杆和栩栩如生的龙形雕塑,珩珩的眼睛简直不够用了。他不再吵着要看手机里的动画片,而是不停地问:“外婆,这是什么?”“爷爷,那个大房子是干嘛的?”
爱琪爸爸这位老历史老师可算找到了用武之地,他耐心地、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讲述着紫禁城的故事:“你看,这就是皇帝以前上班的地方……那边是皇帝睡觉的地方……这个铜狮子是用来镇守的……”
珩珩听得懵懵懂懂,但那种庄严、宏伟、历史沉淀带来的震撼,却真实地印入了他的小脑袋。他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冰凉的铜鹤,仰头看着高大宫殿的屋檐,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老的故事。
第二天,他们起了个大早去爬长城。选择了相对平缓的慕田峪段,坐了缆车上去。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看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巨龙般蜿蜒其上的长城,连大人都感到心胸开阔,更别说孩子了。
珩珩被爷爷抱着,兴奋地指着远处:“龙!大大的龙!”在他的小脑袋里,这长长的、建在山上的“大墙”,就像一条巨龙。 乐希爸爸趁机给他讲古代的人怎么修建长城,怎么保护自己的家园。珩珩虽然不懂“匈奴”“烽火台”这些词,但他能感受到这是一种很厉害、很了不起的东西。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又去了天坛,看爷爷奶奶们锻炼身体,听回音壁的神奇;去了颐和园,在昆明湖上划船,看精美的长廊画作;还去听了京剧,虽然听不懂,但那华丽的戏服和热闹的锣鼓声让珩珩看得目不转睛。
每天晚上回到酒店,珩珩都累得呼呼大睡,但白天吸收的庞大信息,似乎在他的梦境里继续发酵。
陈老师发现,珩珩不再抗拒听她讲故事了。甚至在她拿出带来的《西游记》绘本时,他会主动指着上面的孙悟空,用刚学来的、半生不熟的词说:“石头……蹦出来!厉害!”因为他在颐和园看到了孙悟空造型的糖人,爷爷简单给他讲过美猴王的故事。
这种直观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任何书本和动画片都无法替代的。文化的种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在一片曾经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发出了稚嫩的新芽。
五天时间一晃而过。乐希和爱琪去机场接他们回家。
一出接机口,就看到珩珩坐在儿童行李箱上,被乐希爸爸推着,小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在北京买的迷你京剧脸谱挂件。他看到爸爸妈妈,立刻眼睛一亮,挣扎着要下来,像颗小炮弹一样冲进爱琪怀里。
“妈妈!爸爸!北京!大城堡!长长的龙!”他迫不及待地、用有限的词汇表达着兴奋,小脸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光彩。
爱琪抱起沉甸甸的儿子,感觉他好像出去几天又结实了不少。她亲着儿子的小脸:“玩得开心吗?看到什么好玩的了?”
“开心!”珩珩用力点头,开始叽叽喳喳、逻辑混乱地讲述他的见闻,“大大的门……皇帝……房子好高……爬高高……龙……咚咚锵(模仿京剧锣鼓)……”
虽然说得颠三倒四,但那兴奋劲儿和明显增多的词汇量,让乐希和爱琪惊喜不已。
回去的车上,四位老人更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着旅途趣事,说着珩珩的变化。 “这小子,在故宫摸那铜鹤,可小心了,还说‘凉凉,轻轻摸’。” “在长城上不肯让人抱,自己非要走好长一段,累得呼哧呼哧也不闹。” “晚上睡觉前,还非要他爷爷再讲一遍‘孙悟空’……” “现在可喜欢那个京剧脸谱了,睡觉都要放着。”
听着长辈们欣慰的讲述,看着儿子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兴奋状态,爱琪和乐希相视而笑,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欣慰。
这次北京之行,真的太值了。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启蒙。它让珩珩第一次真切地触碰到了自己民族的根脉,虽然稚嫩,却意义非凡。
回到家,珩珩献宝似的把自己的恐龙背包里的“宝贝”倒出来——迷你脸谱、长城模型、故宫纪念册、孙悟空泥人……兴致勃勃地要给爸爸妈妈“讲解”。
爱琪和乐希耐心地听着儿子前言不搭后语的“解说”,不断地给予鼓励和互动。
晚上,乐希搂着爱琪,看着儿童房里,珩珩抱着孙悟空泥人甜甜入睡的样子,轻声说:“看来,以后我们的旅行计划里,得多加入一些‘中国元素’了。”
爱琪笑着点头:“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看世界,也要识故乡。这次真是多亏了爸妈他们。”
窗外月色皎洁,室内岁月静好。文化的传承,有时并非刻板的灌输,而是一次用心的引领和一场温暖的陪伴。它悄然发生,却影响深远。
对于珩珩而言,北京的那一抹红墙黄瓦,那一道巍峨长城,已然在他小小的心灵中,投下了一抹瑰丽而永恒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