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点点头,这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继续执行计划,确保《仓颉》以'非官方渠道'流入更多西方科研机构和媒体手中。\"
张部长在一旁皱起眉头:\"老李,他们这么嘲笑我们,你一点都不生气?\"
李明远转过头,眼中闪过一丝深不可测的光芒:\"张部长,你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没有 - 当哥伦布说地球是圆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嘲笑他。但最终,是谁笑到了最后?\"
星条国,纽约,《科学》杂志编辑部。
主编约翰·威尔逊手里拿着一本《仓颉》,表情介于好笑和不屑之间。这本期刊是昨天一位从龙国回来的记者带回来的,成了编辑部当天的\"笑料\"。
\"各位,看看这个,\"威尔逊举起期刊,\"龙国人的'国际顶级科学期刊',他们声称已经实现了可控核聚变,q值达到了1.2。\"
编辑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
\"q值1.2?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一位编辑笑得前仰后合,\"就连普林斯顿的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都才刚刚实现q值0.65!\"
\"别忘了,这是龙国,\"另一位编辑讽刺道,\"同一个国家曾经宣称要'超英赶美',还搞过'大炼钢铁',农民在后院里用土高炉炼钢。现在他们从炼钢升级到核聚变了?\"
威尔逊翻开期刊,指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方块字:\"看看这个,全是中文!他们甚至不屑于用英文发表这种'划时代'的发现。这不是科学期刊,这是政治宣传册!\"
\"那些照片看起来太简陋了,\"照片编辑皱着眉头说,\"很可能是伪造的。看这张所谓的'炎龙'装置,根本不符合托卡马克的标准设计。\"
威尔逊把期刊随手扔在桌上:\"好了,各位,别浪费时间在这种东西上。不过...\"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们可以写一篇社论,讨论一下'科学与政治宣传的界限',顺便提一下这本可笑的《仓颉》。\"
编辑们纷纷点头,兴致勃勃地讨论起社论的角度和措辞。没人注意到,一位年轻的科学编辑悄悄拿起了那本被遗弃在桌上的《仓颉》,眉头紧锁地盯着那张蓝白色等离子体的照片,若有所思。
伦敦,皇家科学院。
\"这简直是对科学的亵渎!\"物理学教授阿尔伯特·霍金斯愤怒地将《仓颉》拍在桌上,\"他们声称自己解决了等离子体不稳定性问题,实现了q值大于1的核聚变反应?这是天方夜谭!\"
\"冷静点,阿尔伯特,\"院长詹姆斯爵士微微一笑,\"龙国人一向喜欢夸大其词。记得几年前他们宣称自己发明了什么'生命能'吗?后来证明完全是胡说八道。\"
\"但这次不同,\"霍金斯教授咬牙切齿地说,\"他们居然敢挑战核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还有那个所谓的'龙芯-III',他们声称其运算速度超过了我们最先进的计算机十倍?荒谬!\"
\"更荒谬的是这种发表方式,\"另一位教授插话道,\"全文中文,没有英文摘要,没有国际同行评审。这哪里是科学期刊,分明是内部宣传品!\"
詹姆斯爵士拿起《仓颉》,随意翻了翻:\"我们不需要太认真对待这个。不过,出于科学严谨的态度,也许我们应该找人翻译一下,看看他们到底在说些什么胡话。\"
\"我已经联系了东方语言系的几位学者,\"霍金斯说,\"他们同意帮忙翻译,不过警告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因为这里面有太多他们不熟悉的专业术语。\"
\"不着急,\"詹姆斯爵士轻描淡写地说,\"科学的步伐不会因为一本宣传册而改变。\"
几天后,西方主流媒体开始大肆报道《仓颉》事件,标题极尽嘲讽之能事:
《纽约时报》:《龙国\"科学奇迹\":用毛笔书写聚变神话?》
《泰晤士报》:《仓颉?还是仓皇借?东方科学闹剧新篇章》
《科学美国人》:《当政治宣传披上科学外衣:解析龙国的\"核聚变突破\"》
各种讽刺漫画也开始出现,其中一幅画着一个戴眼镜的龙国科学家,手持毛笔在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核聚变反应堆\",标题是\"东方魔法:画出来的核聚变\"。
整个西方学界和媒体圈仿佛进入了一场\"打假\"狂欢,人们竞相发表评论,嘲笑龙国的\"科学妄想症\"和\"技术自大狂\"。
李明远每天都会收到这些报道的摘要和翻译,但他的反应出人意料地平静,有时甚至会因某些特别荒谬的评论而开怀大笑。
\"老李,你怎么还笑得出来?\"张部长看着那些刺眼的标题,心中不是滋味。
\"张部长啊,\"李明远放下报告,\"你知道吗,这些反应恰恰证明我们的策略是正确的。他们的嘲笑越激烈,说明他们心里越没底。\"
\"没底?他们明明是胸有成竹地嘲笑我们啊!\"
李明远摇摇头:\"表面上是这样。但你想,如果《仓颉》上的内容真的荒谬至极,他们会花这么大力气来'打假'吗?他们会集体出动,用尽所有媒体资源来嘲讽一本他们眼中的'宣传册'吗?\"
张部长若有所思:\"你是说...\"
\"我是说,他们害怕了。\"李明远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们不敢相信,又不得不担心,龙国是否真的实现了这些突破。而现在,他们正拼命说服自己和公众,这一切都是假的。\"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让他们嘲笑吧。真相很快就会浮出水面。\"
普林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罗伯特·斯坦博士的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凝重的气氛。作为星条国顶尖的核聚变专家,他刚刚花了三天时间,与几位懂中文的研究生一起,试图翻译《仓颉》上那篇关于\"炎龙\"工程的论文。
这个过程比他预想的要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