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创刊号发布当天,龙国首都新华书店门口,清晨五点就已排起长龙。
\"老头子,你挤什么挤啊,不就是本破杂志吗?\"一个年轻小伙子不满地嘟囔。
\"破杂志?\"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瞪了他一眼,\"这是咱们国家第一本国际科学期刊!我女儿是学物理的,说什么都要我帮她买一本。\"
\"有什么了不起的,西方人压根不会看。\"小伙子撇撇嘴。
\"看不看是他们的事,出不出是我们的志气!\"老者哼了一声。
这样的对话在队伍中此起彼伏。有人是奉单位之命来购买的,有人纯粹出于好奇,还有人是科研工作者,对期刊内容充满期待。
上午九点整,书店大门打开,人群涌入。《仓颉》创刊号被整齐地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深蓝色的封面,金色篆体的\"仓颉\"二字熠熠生辉,散发着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气息。
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年轻人是第一批拿到期刊的幸运儿之一。他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当看到\"龙芯-III核心架构与中文编程范式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个标题时,他的呼吸明显加速了。
\"真的公开了?龙芯的核心理论?\"他难以置信地喃喃自语。
继续往下看,\"'鲲鹏'地效飞行器的气动设计,材料工艺与动力系统原理\",又是一篇重磅论文!这两项可都是国家最尖端的技术,居然就这么公开发表了?
但当他翻到第三篇论文的标题时,整个人如遭雷击,手中的期刊差点掉在地上:
\"可控核聚变'炎龙'工程的理论模型与第一壁材料突破性进展报告\"
核...核聚变?成功了?
他顾不上周围的喧嚣,迅速翻到这篇论文,映入眼帘的第一张照片就让他倒吸一口冷气 - 那是一个环形装置,中央的等离子体呈现出令人心悸的蓝白色光芒,照片下方的说明文字清晰可见:\"'炎龙'装置实现q值1.2,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可控核聚变反应中获得正能量输出。\"
\"我的天啊...\"年轻人的声音颤抖着,引得周围几个人凑过来一看,顿时也惊呆了。
\"q值大于1?这...这是真的吗?\"
\"看这些数据和照片,不像是假的啊!\"
\"如果是真的,这将是人类能源史上的革命性突破!\"
类似的场景在全国各大书店同时上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翻到那篇核聚变论文,书店内的气氛从最初的好奇迅速转变为震惊、难以置信,然后是狂热的讨论。
首都某大学物理系阅览室,一群研究生围在一起,几乎是一页一页地研读那篇核聚变论文。
\"这个磁场拓扑结构设计,太天才了!\"一位研究生激动地说,\"解决了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核心问题!\"
\"第一壁材料的纳米复合结构更是突破性的,能承受极端温度和中子辐照...\"另一位研究生赞叹道。
\"但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q值...1.2意味着什么,大家应该都明白吧?\"一位年轻讲师低声说道,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迈出了实现商业化核聚变的第一步!\"
阅览室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一重大发现带来的震撼中。然后,不知是谁,突然轻轻鼓起掌来,很快,整个阅览室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他们正在见证历史。
龙国科学院,徐国华和几位老学者正聚在他的办公室里,桌上摊开着《仓颉》创刊号。
\"这...这怎么可能...\"徐国华的手微微发抖,\"核聚变?q值1.2?我们什么时候...\"
\"看来李明远确实没有夸大其词。\"另一位老学者沉重地说,\"这三篇论文,任何一篇拿到西方,都会引起轰动。\"
徐国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们错了。完全错了。我们以为他是在好高骛远,实际上...\"
\"实际上他手中握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另一位老者接过话头,\"而且他选择公开发表,而不是秘而不宣。这种魄力...\"
徐国华默默地合上期刊,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通知大家,下午三点,我要召开紧急会议。是时候重新认识我们的科学发展道路了。\"
与此同时,《仓颉》创刊号的内容如同一场风暴,开始在国内特定圈层中迅速蔓延。各大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争相阅读,讨论,验证;高校师生熬夜研读那些突破性的理论模型;甚至一些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民众也加入了讨论的行列。
没有人再怀疑《仓颉》的权威性和科学价值。那些曾经的质疑和嘲笑,在这三篇重磅论文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而这仅仅是开始。当这些内容传到国际学术界,将会引发怎样的地震?当西方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引以为傲的科技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他们会作何反应?
李明远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忙碌的城市,嘴角泛起一丝神秘的微笑。风暴已经开始,接下来,将是一场彻底改变世界格局的科技革命。
而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风暴正在悄然蔓延。
距离《仓颉》创刊号正式发行已经过去了三天,龙国国内的震撼还未平息,一场更大的风暴已经开始向国际蔓延。
李明远站在外交部的会议室里,听着情报人员的汇报,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
\"按照计划,我们已经通过外交渠道向十二个国家的使馆'赠送'了《仓颉》创刊号,其中包括星条国、北极熊国和几个欧洲主要国家。\"情报员汇报道,\"同时,我们也安排了几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声誉的科学家,'不小心'在国际电话中向国外同行透露了核聚变突破的消息。\"
\"反应如何?\"李明远问道。
\"初步反馈很有趣,\"情报员微微一笑,\"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我们的宣传手段,甚至有人把它比作'大炼钢铁'运动的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