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所有人立即正襟危坐。
既然陛下和侯爷有此打算,这件事就一定会做下去,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他们能劝吗?不能。
如今无论是陛下还是叶铭,威严都有些过于恐怖了,他们决定的事情,其他人想要阻止,那简直就是千难万难。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配合。
至于叶铭的身份,适不适合到内阁来发号施令?谁都不敢有这样的疑问。
陛下都没说什么,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呢?
很快,蒋德璟等一众人,就将叶铭给迎了进来,内阁在大明的地位极其特殊,可以说是大明的权力中枢了,但内阁的内部,却看不出此处有任何这方面的特质。
只能说看起来稀松平常,和其他六部比起来,差距极大。
真正的权力中心的权力中心,只有一张桌子,平时几位阁老,就是在这张桌子上议事。
只是随着这些年的发展,这种情况慢慢变少,阁老们大多各怀心思。
而天下的局势倾颓,也使得他们灰心丧气,只愿意混吃等死,就更不可能主动做什么了。
蒋德璟将叶铭领上最上方,也就是首辅所在的位置,而他作为内阁首辅,只是敬陪左首。
对于蒋德璟这个做法,有些人当然不喜欢,但是好在到底没有人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
很快,内阁的诸位大臣们,就按照次序依次坐好。
叶铭开口道:“秦王上奏的奏本,你们都应该看过了吧?觉得如何?”
李标沉声道,“下官觉得,秦王如此作为,出发点自然是好的,只是如今大明的情况,怕是不支持他的奏请。”
并非完全是为了私利,即便是出于公心,他也不觉得这件事能够做好。
做不好,反而有大麻烦,到时候侯爷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都是小事了,怕的是引起连锁反应,将一日好过一日的局面给葬送了。
叶铭看向其他人,说道:“诸位呢?都是什么看法,都可以畅所欲言。”
成基命说道:“想法确实是好想法,但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了,如若内忧外患全部都没了,再来做这件事,当然没什么,只是现在的内忧外患,并没有完全解决,各省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没钱,这个问题,是最难解决的。”
不止是李标和成基命,内阁的其他成员如何如宠、钱象坤,甚至是蒋德璟和王在晋,都各有各的忧虑。
做这件事,影响太过深远,谁都无法预料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叶铭说道:“陛下当时看了秦王的奏本,一拍大腿,连声说了三个好字,感慨秦王这一脉传了这么久,没想到在这崇祯年间,竟然出现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所以陛下已经决意做这件事了,诸位接下来议事,重点不该在做这件事可能会有什么困难,而应该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在场不少人腹诽不已,当真是陛下已经决意做这件事了?要是没有你叶铭的支持,再借给陛下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哪里是陛下的主意?分明是你的主意,如今天下谁不知道陛下只是你叶铭的应声虫?
有些杀人诛心的言语是这样说的,陛下是咱们大明的陛下,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叶铭是咱们大明的太上皇,这一点,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
听听,这是何等杀人诛心的言语?
可事实上,这言语好像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
既然如今已经变成了叶铭的一言堂,那还能说什么?按照叶铭干呗,不干?
那按照叶铭的说法,你不干有的是人敢,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官还不好找吗?
“敢问侯爷,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打算?是直接降禄与折色固化?”
宗室问题,其实归根究底就是一个财政问题,还是一个不断加剧的财政问题。
早晚都要解决的事情,只是如今并没有到解决的时机。
如果直接降禄和折色固话,固然可以直接的解决财政问题,毕竟直接减轻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压力。
但是实际上呢?这种行为绝对是要不得的,就像工厂请工,老板不给工人发工钱,你说这些工人会不会闹事。
叶铭说道:“没有这个想法。”
叶铭一开始的确有这个打算,当时他和亲王朱存极谈论此事的时候,就是这个想法。
但是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他有更好的办法。
“降禄五成,但是每年实额发放。”
几人对视了一眼,暗自摇了摇头。
“先生,断不可行。”
“按照以往的规矩,朝廷竭于输供,那就按照实额的三成发放,甚至是两成发放,可即便如此,每年需要花费的钱银,折色成银子,也起码是三四百万两!”
“如果按照五成发放,这个数额可能会增加到六百万两以上,如此一来,朝廷如何能够维持?”
叶铭皱眉道:“为什么要折色?”
众人懵了,不折色?
不折色不更惨!?
原本亲王的俸禄是一年一万石粮食,如果按照如今不好的行情,一万石粮食,起码是一万两银子,再加上损耗这些,那就是一万多两了!
可如果是折色,一万石粮食,只需要折色成五千两银子就可以了。
按照低位粮价折色,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已经成为传统了。
叶铭说道:“难不成粮价保持在一两,会是常态?不知道在几位阁老的眼中,崇祯三年,或者是崇祯四年,粮食的价格应该是多少?”
几人面面相觑,这个问题,他们还真没有好好的想过。
不过镇北侯有这样一问,那就说明粮食的价格会很低,结合到陕西土豆丰收的局面,他们心中大致有了一个猜测。
很低?能有多低?三钱?还是五钱银子?
叶铭伸出一根手指,说道:“如果不出意外,崇祯三年之后的粮价,不会超过一钱银子一石!”
几人这下真的愣住了,一钱银子一石?
这也太夸张了吧?即便是在粮食价格最低的洪武朝,粮价也没有低到这种地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