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那日,清溪学堂的木门被轻轻推开,走进来两个背着竹篓的孩子。他们衣裳上还沾着泥土,手里却紧紧攥着几株嫩绿的秧苗,怯生生地问圆觉:“师父,我们能跟着学种庄稼、辨药材吗?”圆觉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笑着把他们迎进学堂,给他们搬来小板凳,又取出那本《乡野农事录》,翻到孩子们之前写的种麦段落,“你们看,只要肯学,地里就能长出希望。”
没过多久,邻县的药农们也来了。他们赶着马车,车上装着新收的药材和饱满的麦种,还有几个木匣子,里面装着孩子们画的标本图——药农们特意装裱好了,说要送回清溪学堂当纪念。领头的药农握着圆觉的手,眼眶红红的:“多亏了你们,我们的日子才越过越有奔头。今年的药材收成好,我们想请孩子们去邻县看看,也让他们尝尝我们种的麦子磨的面。”
圆觉点点头,带着几个孩子跟着药农们去了邻县。一路上,孩子们兴奋地看着路边的田地,地里的麦子绿油油的,像铺了一层绿毯子;药材长势喜人,叶片上还挂着露珠。到了邻县,药农们早就摆好了长桌,桌上放着刚蒸好的馒头、熬好的药材粥,还有用新收的豆子做的点心。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着馒头,听药农们讲种庄稼的趣事,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子。
从邻县回来后,清溪学堂更热闹了。有从山外赶来的学子,有想学习种庄稼的村民,还有特意来求标本图的药铺掌柜。圆觉把学堂的院子收拾出来,种上了孩子们带来的秧苗,又在墙边搭了架子,让藤蔓爬上去,夏天就能遮阳。他还在书架上添了新的书,有关于种果树的,有关于治病的,都是山外的好心人送来的。
这年夏天,枇杷树结满了果子,黄澄澄的,像挂满了小灯笼。孩子们摘了枇杷,一部分留给学堂的人吃,一部分装在竹篓里,送给邻县的药农和山外的货郎。货郎收到枇杷,笑着说:“我要把这些枇杷带到京城去,让京城的人也尝尝清溪的甜。”圆觉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又摸了摸胸口的铁念珠,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师父曾经说过的话,“修行不是躲在庙里念经,而是把善意传给更多的人。”如今,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夕阳西下,圆觉坐在槐树下,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听着他们朗朗的读书声,还有田地里传来的锄头声。他翻开经卷,在新的一页写下:“清溪的风,吹过了山,吹过了田,吹到了每个人的心里。这征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路,是一群人一起走,走得越远,心里越暖,地里的希望也越多。”
晚风拂过,枇杷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圆觉的话。学堂的灯亮了起来,温暖的光透过窗户,照在院子里的田地上,也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