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战士们的斗篷带来了吗?”段尘的声音在营帐中回荡,目光紧盯着掌管后勤的张松,这位来自蜀地的旧臣,此刻正站在一旁,神情略显紧张。
“陛下,已经安排上了。”张松赶忙回答道,“根据各军的不同,我们准备了不一样的颜色,很快就能下派到将士们的手中。”
段尘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站起身来,亲自走到营帐门口,监督着斗篷的下发。
战士们身着戎装,整齐地排列在营帐外。
当斗篷送到战士们手中时,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斗篷的质地柔软,丝绸一般,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将斗篷披在身上,各个威武帅气。
这些斗篷不仅能够在平日里为战士们遮风挡雨,还能在正午时防止阳光暴晒,避免盔甲升温。
更重要的是,斗篷就像一层内甲胄,为战士们提供了额外的防御。
然而,身后传来的声音打断了段尘的思绪。
郭嘉缓缓走来,他的表情严肃,提醒道:“陛下,有了斗篷在,士兵们确实能够更舒适一些,也能更容易分清自己的队伍。但到了战时,或许会影响作战效果,遮蔽视野。”
段尘听后,眉头微皱,陷入了沉思。
他仔细一想,觉得郭嘉的话不无道理。
辽东骑兵的冲锋速度极快,如果斗篷不够牢固,飘在天上,浮于身后,很可能会干扰战阵云气的形成。
“那就制作一个纽扣吧。”段尘突然说道,
“平日里让战士们穿着斗篷,等到战时,只需轻轻一按,纽扣便会松开,斗篷就能直接脱离。这样既不影响平日的使用,又能在战时保证作战的灵活性。”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个办法既解决了战士们的需求,又兼顾了战时的实际情况。
郭嘉听后,沉默不语,只是说道:“主公英明。”
就这样,斗篷之事尘埃落定。将士们满心欢喜地拿到斗篷,有的年轻战士兴奋得手舞足蹈,甚至拿起剑,在空地上来回挥舞,仿佛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段尘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之情,他走到那位年轻战士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励道:“好好干,等立功了,我亲自为你封将!”
那战士听后,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快步上前,行军礼,然后声音洪亮地说道:“多谢陛下!”
段尘看着他如此懂礼数,不禁感到惊异,心想这战士多半是世家子弟出身。于是,他好奇地询问:“你叫什么名字,为何这么小就上战场了?”
段尘仔细打量着眼前的战士,估计他年纪不过十五左右,在这个年纪,本该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却已经踏上了残酷的战场。
战后,段尘开始着手裁撤士卒。在普通军队中,他果断地将二十岁以下和四十岁以上的士兵全部裁撤。
长期的战乱,使得大批老人和孩子被征为军,他们本就缺乏足够的战斗力。如此大规模的裁撤,人数竟达数十万之多。
然而,对于精锐部队,段尘却放宽了标准。
他只裁撤了十五岁以下和五十岁以上的士兵,而这几十万精锐部队中,仅仅裁撤了数千人,而且都是年纪较大的士兵。
这些被裁撤的士兵,有的被安排到军校,将自己的战斗经验传授给年轻的一代;有的则被安排到营地,充当教官,为军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有的老兵实在无法继续战斗,段尘也没有亏待他们,为他们安排了丰厚的退休金,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有了这样的榜样,辽国军队的士气一向高昂。
加之辽国赏罚分明,又确立了完善的军功爵制度,为士兵们提供了一条明确的上升阶梯,因而尚武精神浓厚。
此时,这位小战士,站在段尘面前,毫无畏惧之色,不卑不亢地说道:“我叫邓艾,家住南阳。”
段尘一愣,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随意的一问,竟然引出了未来的名将,能在如此小年纪进入史诗军团,加之名字和地域,应该是邓艾无疑了。
他仔细端详着邓艾,发现这小子虽然年纪轻轻,却已有五阶战力,其天赋着实令人惊叹。也不愧能够成为燕云铁骑最小的战士。
“不错,好好磨炼,我会和翼德提及你的。”段尘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励了几句。
段尘并未直接将其收到自己门下,也并未强行安排他,虽然是人才,但邓艾有着自己的轨迹。
燕云铁骑是辽国几大史诗军团之一,邓艾有着足够的成长平台,等到立功之后,他再行安排便是。
就在他仔细查探士卒情况的时候,远方的斥候疾驰而来,带回了重要的消息:
“陛下,前线的百姓已经全部迁移走了,诸葛首辅计划将他们安置在南方。此外,王涛将军也已经率领军队撤回。”
仅仅十天时间,士兵们的撤军和百姓们的迁移都已全部完成,整个交趾周边上千里的百姓,都已被安全地迁移到了大辽。
这一举动,为大军腾出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使得两大王朝的战争不会波及太多无辜。
段尘回到交趾大营后,又有新的消息传来:
“陛下,城外环绕传送门的水泥短墙已经修筑完毕。由于时间紧迫,只能修建到一米的高度。”
“足够了,只要能够围起来就行。”段尘唤来郭嘉,将这个消息传达给他。
郭嘉听后,同样表示没有问题:“只要是城墙,只要是一座城,那民望就能够展开了。修筑得高大与否,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文士的守城技能有些像概念神,往往只要民望发生变化就已经足够。
城市的防御力并非取决于城防,而是取决于城市中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