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那些留守的官员们,听说隋炀帝死了,又收到从关中传来的紧急消息。
大家一合计,就推选越王杨侗当了皇帝,把年号改成了皇泰。
还提升段达、王世充做纳言,元文都做内史令,让他们一起管理朝廷大事。
这事儿传开以后,有人就说:“这形势变得也太快了,新皇帝刚上台,也不知道能不能把局面稳住。”
另一个人接着说:“是啊,那就先看看吧。”
没过多久,又传来消息,说宇文化及带着人马正往西杀过来呢。
这可把东都的老百姓给吓坏了,大街小巷全是害怕的气氛。
有个叫盖琮的读书人给朝廷上书,说可以招降李密,让他和朝廷一块儿去对付宇文化及。
元文都他们觉得这主意挺好,就说:“这办法行得通,就这么干。”
于是给盖琮封了个通直散骑常侍的官,让他带着皇帝的诏书去见李密。
再说李密,他和东都这边已经对峙好长时间了。
他心里也犯愁,担心王世充和宇文化及前后一起打他。
看到盖琮来了,他心里琢磨着,这说不定也是个机会,不如顺着这个事儿来。
他就对盖琮说:“你回去告诉你们皇帝,我愿意投降,去讨伐宇文化及来弥补我的罪过。”
皇泰主收到李密的回信,就下命令封李密做太尉,还加封他为魏国公,并且说:“你先去把宇文化及平定了,然后再到朝廷来帮我。”
李密得到旨意,就和王世充暂时停战,一门心思去对付宇文化及了。
王世充带着人进了东都。
这时候,元文都他们正在上东门摆开酒席,奏着音乐,正举杯喝酒呢。
有人在酒席上笑着说:“要是李密真能打败宇文化及,咱们这情况可就好多了。”
另一个人也跟着说:“是啊,希望一切都顺顺利利的。”
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盼着能传来好消息。
世充气呼呼地说道:“你们觉得李密能靠得住吗?”
他接着说,“李密怕陷入咱们的包围,才假意投降,哪有什么真心?
再说朝廷的官爵,就这么轻易给了贼人,你们到底想干啥?
还在这儿喝酒作乐,自我得意呢!”
文都没跟他多争辩,可心里头很不痛快,从此就跟世充有了矛盾。
后来,传来李密的捷报,说已经把化及打退了。
东都的官员们都互相庆贺,只有世充在那儿放话:“文都这些人就是舞文弄墨的小吏,根本不懂贼人的情况,以后肯定会被李密抓住。
再说咱们的军队跟李密打了那么多仗,死伤无数。
要是李密进了都城辅政,肯定会报复咱们,咱们都得死啊!”
这话一听,分明就是在挑唆手下人,跟朝廷对着干。
文都着急了,赶紧跟段达偷偷商量,打算等世充入朝的时候,埋伏好士兵除掉他。
谁知道段达把这事告诉了世充。
世充立刻带着兵,夜里就去袭击含嘉门,攻破城门直接杀了进去。
文都听说出了事,急忙带着皇泰主到乾阳殿,派兵去抵挡世充。
世充一路杀过来,没人能挡住他。
他攻到了紫微宫门。
这时候,皇泰主派人登上紫微观,冲着世充喊道:“你为啥要起兵啊?”
王世充下了马,给皇泰主赔了个不是。
他说:“文都暗地里和外面的敌人勾结,陛下您先把文都杀了,再杀我都行。”
皇泰主听了这话,一时不知道该咋办,心里犯起了嘀咕。
这时候,段达走上前来。
他瞅了瞅将军黄桃树,使了个眼色,示意动手。
手下人马上就把文都给逮住了。文都急得对皇泰主说:“陛下,我今天要是死了,估计您明天也没好果子吃啊。”
这话虽然在理,可他说得太着急了。
皇泰主也没办法把这事儿给摆平,只能流着眼泪眼睁睁看着文都被拉出去。
文都刚一出门,就被王世充的手下乱刀砍死了。
王世充大踏步走进殿门,去见皇泰主。
皇泰主板着脸,严肃地说:“你都不跟我报告一声,就擅自把大臣给杀了,哪有臣子这么干的?
你这么霸道,莫不是连我也想对付?”
王世充赶紧跪下,眼泪“吧嗒吧嗒”地流,说:“文都没安好心,想把李密招来祸害国家,我实在没辙了,才出兵把他杀了。
我受先帝的大恩,发誓绝对不会辜负陛下。
要是我有二心,老天爷在上,让我全家都死光光。”
这话听着,就跟猪八戒发誓一样不靠谱。
可皇泰主还真就信了王世充的鬼话,让他上了殿,还封他做左仆射,让他掌管朝廷内外所有的军事。
王世充得势以后,又把文都的那些党羽都抓起来杀了,还让自己的兄弟掌握军队。
从这以后,他一个人把大权都攥在手里,势力大得没边儿了,朝廷里里外外都得听他的。
皇泰主呢,也只能乖乖地签字同意,啥事儿都做不了主。
再说李密去追宇文化及,一路追到了魏县。
之后他就带着部队往东都赶。
到了温县,听说东都出了事儿,就把部队带回去,在金墉城驻扎下来。
这时候,东都闹起了大饥荒,好多老百姓没饭吃,都跑出城找吃的。
李密就打开洛口仓,给难民发粮食,有不少人就投降他了。
有一天,王世充假装要跟李密和好,说愿意拿布换米。
李密的军队米多,但是衣服少,就答应跟他做交易。
谁知道啊,东都的人有了吃的,就没人再跑来投降李密了。
李密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上了王世充的当,从那以后再也不跟他来往了。
可王世充没消停,他挑了一批厉害的士兵,准备去打李密。
李密让王伯当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自己带着人到偃师北境去挡王世充。
王世充夜里派了些轻骑兵,偷偷摸摸地进了北山,藏在溪谷里。
他还让士兵把马喂饱、自己吃饱,天一亮就出发,打算偷袭李密的军队。
这边李密根本没把王世充当回事儿,连防御的壁垒都不设。
结果王世充带兵杀过来,李密的队伍一下子就乱了。
李密的人马大败。
他慌慌张张地逃回洛口。
可没想到,邴元真已经打算投降王世充了,紧闭城门,不让李密进去。
这时候的李密,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唉,人心真是难测啊,关键时刻,曾经的手下居然把自己拒之门外。
李密没办法,只好往东逃到虎牢。
而王伯当呢,也放弃了金墉城,跑来和李密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
看着身边的诸将,大多都人心惶惶,不少人都有了离开的心思。
李密心里明白,自己这势力算是散了。
他站在营帐里,眉头紧皱,咬咬牙说:“如今这情况,咱们只能入关,去投降唐朝了。”
王伯当点点头,说:“行,我跟着你。”
当时跟着李密一起走的,也就只有王伯当一个人,其他将领大多都跑去投靠王世充了。
到了唐朝,唐主封李密做光禄卿,还赐他邢国公的爵位。
可李密心里却不满足。
他对王伯当说:“伯当啊,这唐朝给的待遇,实在是不合我心意,咱们不能就这么待着。”
王伯当叹了口气,说:“那你打算咋办?”
李密眼神坚定,说:“咱们叛唐,另谋出路。”
可惜啊,他们的计划没成功。
后来,李密和王伯当叛唐的事败露了,被唐行军总管盛彦师给杀了。
王伯当也陪着李密一起丢了性命。
不过呢,徐世积之前被李密派去守黎阳,后来很快就接受了唐朝的招抚,还被赐姓了李氏。
唉,这世事无常,曾经风光一时的李密,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真是让人感慨啊。
李渊一直惦记着拿下河东。
之前派刺史韦义节去攻打,结果没成功。
于是,他又命令华州刺史赵慈景和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带兵去。
怀恩这一路人马到了蒲坂,防备做得不到位。
河东守将尧君素瞅准机会,突然发兵偷袭。
怀恩一下子就慌了,掉头就跑。
赵慈景倒很英勇,留下来断后,可终究寡不敌众,被抓住了。
尧君素残忍地把他脑袋砍下来,挂在城外。
赵慈景娶的是李渊的女儿桂阳公主。
李渊听说女婿战死,心里很悲痛。
桂阳公主更是哭得死去活来。
她哭着对李渊说:“爹,您一定要给我丈夫报仇啊!”
李渊安慰她:“孩子,你先回家守丧吧。”
同时,李渊催促怀恩继续进攻。
李渊还想到一招。
他打听到尧君素的老婆在长安,就派人把她抓来,送到河东城下,想让她劝尧君素投降。
尧君素站在城墙上,愤怒地大喊:“天下大义,岂是你们女人能懂的!”
说完,他弯弓搭箭,“嗖”的一声,把老婆射倒了。
君泰再次向众人宣誓,要死守到底,坚决不投降。
这决心,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任风雨如何吹打,都绝不低头。
大家被他的话鼓舞着,都铁了心要和城池共存亡。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麻烦来了。
城里的粮食没了,守兵们心急如焚。
这粮食就像士兵们的底气,没了它,心里直发慌。
君素的部下薛宗,竟然起了坏心思,他刺杀了君素,拿着君素的首级出城投降了。
好好的局面,就这么被他给毁了,真是让人又气又恨。
可事情还没完。偏生那别将王行本,又登上城墙坚守。
他瞅准怀恩没防备,突然击鼓出兵。
士兵们像猛虎下山一样冲出去,一下子就杀退了怀恩。
之后,王行本还派人到别处运粮,来接济城里的士卒。
有了粮食,城里的士兵们又有了精神头。
唐廷知道了怀恩兵败的事,责备了他。
怀恩心里窝着火,开始心怀不满。
他竟然和王行本联络,打算投靠刘武周。
这人啊,真是一点忠诚都没有,遇到点挫折就想背叛。
唐廷很快察觉了怀恩的阴谋,把他调回去治罪,又派了将军秦武通去代替他。
秦武通到了之后,带着士兵们奋力攻城。
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攻下了河东,抓住并斩杀了王行本。
不过,这前前后后算下来,已经过去了两年多。
这两年内,天下可真是乱透了。
四方扰攘,事儿一件接着一件。
吴兴太守沈法兴自立门户,占了江表十多个郡,还自称江南道大总管。
东南那边儿也别想安稳过日子。
之前那些大盗,称帝称王的事儿也常听说。
小毛贼更是多如牛毛,一会儿冒出来,一会儿又没了,数都数不清。
宇文化及退到魏县后,兵力越来越弱。
他埋怨智及没事瞎折腾,白白担了个弑君的恶名。
智及可不认账,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手下的人也都纷纷离开。
化及叹气说:“人反正都得死,要是能当一天皇帝,死了也值。”
这皇帝的滋味,真有那么好吗?
他一狠心,毒死了秦王浩,自己当起了许帝。
可这皇帝才当了半年,就被唐淮南王李神通打败,逃到了聊城。
巧的是,窦建德带着人杀过来了。
化及他们根本抵挡不住,全被抓住了。
窦建德见到萧后,恭恭敬敬地拱手称臣,不敢有半点不敬。
也不知道这萧后会不会领情。
窦建德还立了炀帝的神位,穿着素服为他发丧,把宇文智及这些人砍了脑袋来祭奠。
只有化及被关在槛车里,拉回乐寿砍头示众。
窦建德这人不爱女色。
他把隋家的妃妾都打发走了。
可萧后没地方去,就先让她住在别的屋子里。
后来,突厥可敦义成公主派人来接萧后。
窦建德就把她送出了塞外。
还有炀帝的小孙子杨政道,是齐王暠的遗腹子,没遭什么大难,也跟着萧后去了突厥。
突厥立政道为隋主,还让他和萧后一起住在定襄。
萧后这才安下心来,住了下来。
东都落到了王世充手里。
这人啊,一旦掌握了权力,就容易飘。
王世充也不例外,渐渐变得骄横放纵,不守法度。
没多久,他自己封自己做了太尉、尚书令。
这还不够,又自称郑王,加了九锡。
这加九锡可是有称帝的意思啊。更过分的是,他违背了之前的承诺,把皇泰主给废了,自己当起了皇帝,定国号为郑。
皇太主被降为潞公。
这皇太主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还不到一个月呢,王世充就派人去给皇泰主送毒酒。
皇泰主也挺可怜,他铺好席子,对着佛像行礼,说:“希望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生在帝王家了。”
说完,就拿起毒酒喝了下去。
可奇怪的是,喝了毒酒一时半会儿还没断气。送毒酒的人干脆用帛把皇泰主勒死了。
这事也太巧了,东边的皇泰主杨侗死了,西边的杨侑也死了。
这两兄弟啊,就好像冥冥之中有定数一样,在同一年都去见阎王了。
这么一来,杨家那些称帝的子孙,全都没了。
唐朝给杨侑定谥号为恭帝,王世充也给杨侗定谥号为恭帝。
这俩恭帝在位的时间,还都是两年。
不过呢,《隋书》帝纪里,只记载了恭帝杨侑,没提恭帝杨侗。
这其实是唐朝大臣写史书的时候有私心。
实际上,杨侑已经被废了,是杨侗继承了皇位。
就隋朝来说,杨侗也算是隋朝延续的一线希望,应该被称为隋朝皇帝才对。
算起来,隋朝从文帝篡夺北周皇位开始,一共经历了四个皇帝,总共三十七年。
到这儿,隋史就结束了,南北史也跟着收场。
要是你想知道那些群雄最后的结局,那就去看看唐朝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