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城的秘密居所内,气氛压抑得仿佛能拧出水来。众人围坐在一起,为如何让拓跋珪顺利废掉拓跋嗣的太子之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商议。
慕容轩眉头紧锁,脑海中如翻江倒海一般,将扶苏公子的记忆、刘强民的知识,统统交织融合在一起,苦苦探寻着破局之法。他的眼神时而深邃,时而急切,那紧皱的眉头仿佛一座沉重的山峦,压着无数思绪。
突然,他眼中闪过一道亮光,宛如黑暗中陡然亮起的灯塔,想到了现代人常说的 “摆烂” 与 “躺平” 策略。
慕容轩缓缓开口,语气沉稳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嗣儿,依我看,如今之计,或许唯有彻底摆烂,也可以称为躺平,凡事皆不作为,方能让拓跋珪对你彻底失望,认定你已不适合再居太子之位。”
说罢,他目光坚定地看向拓跋嗣,那眼神仿佛在传递着一种无形的力量与鼓励,试图驱散拓跋嗣心中的犹豫。
“躺平?”众人听后,皆是一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汇。
慕容轩无奈,只好进一步给众人解释何为躺平。
“躺平”是现代社会中兴起的一种生活态度与行为选择,核心是个体主动脱离高强度的社会竞争轨道,降低对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等传统成功标准的追求,以低欲望、低消耗的方式规划生活,本质上是对过度内卷压力的一种消极应对与自我调适,而非彻底的消极放弃或无所作为。
躺平源于过度竞争,过度内卷,当个体在竞争中,觉得自己无法面临当前的竞争压力之时,选择躺平,不再参与竞争,随波逐流。可以让自己从大众视线中消失,让别人不再重视自己,不再关注自己,进而可以在背后秘密做事。
拓跋嗣听闻此言,微微一怔,眼中瞬间闪过一丝犹豫。
这计谋听起来虽有几分道理,但其中艰难险阻,不言而喻。
他下意识地咬了咬嘴唇,牙齿轻陷下唇,仿佛要从这轻微的疼痛中汲取思考的力量。
随即,他陷入了沉思。脑海中,各种念头如汹涌的潮水般翻涌,利弊得失在心中反复权衡。慕容轩说的这些话,他之前闻所未闻,这些奇思妙想,虽然初听起来十分荒诞,但是仔细琢磨,又十分有道理,似乎中间还蕴含着古代先贤一些哲学思想。
过了片刻,拓跋嗣轻轻点头,声音虽不大,却透着一股决绝:
“似乎可行。只是这过程,怕是艰难异常。”
他心里清楚,一旦踏上这条路,便如置身于万丈悬崖的钢丝之上,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不仅自己性命堪忧,母亲刘夫人以及所有牵涉其中的人,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想到此处,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但很快又被坚定所取代。
林婉清面露担忧之色,她轻轻皱起眉头,那眉头间仿佛凝聚着一团愁绪。
眼神中满是关切,她看向拓跋嗣,轻声说道:
“此计虽妙,但嗣儿你需拿捏好分寸,稍有不慎,恐会弄巧成拙。拓跋珪生性多疑,对权力极为敏感,你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引起他的猜忌。”
说着,她微微咬着嘴唇,脸上满是担忧的神情。
独孤未明捋着胡须,神色凝重,缓缓说道:
“没错,嗣儿。你既要表现得懦弱无能,又不能让他看出破绽。这其中的度,着实难以把握。你需时刻保持警惕,一举一动皆要深思熟虑。”
他一边说,一边微微摇头,眼神中透露出对局势的忧虑。
独孤冲也在一旁附和,他握紧拳头,一脸愤慨地说:
“慕容大哥此计,虽险,但目前看来,不失为一条出路。嗣儿兄,你若决定,我等定全力支持。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我们都与你并肩作战。” 说罢,他拍了拍拓跋嗣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义气。
拓跋嗣深吸一口气,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受到了众人的坚定支持,这让他原本有些动摇的心,渐渐坚定起来。他咬咬牙,眼中闪过决然之色:“为了母亲,为了北魏的未来,我愿意一试。哪怕前方荆棘密布,我也绝不退缩。”
商议既定,拓跋嗣便依照众人的计策,开始了他艰难的 “表演”。
朝堂之上,往日那个英明神武、意气风发的太子拓跋嗣,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个人。
早朝时,拓跋珪一脸严肃地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过群臣,率先开口:
“如今北魏边境战事频起,北方柔然部落蠢蠢欲动,朕问你,嗣儿,若你为帅,当如何应对?又该如何在战事与民生之间权衡,确保国家安稳?”
他的眼神紧紧盯着拓跋嗣,带着一丝审视与期待。
拓跋嗣身子一颤,缓缓站起,眼神闪躲,不敢与拓跋珪的目光对视。
嗫嚅了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道:
“儿臣…… 儿臣觉得,要不咱们就跟他们求和吧,送些金银财宝过去,他们兴许就不打了。至于民生,百姓嘛,饿不死就行,打战肯定会有点影响的,忍忍就过去了。” 说话间,他低着头,不敢看众人的表情,双手不自觉地揉搓着衣角。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顿时一阵哗然,纷纷投来诧异的目光。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个曾经让众人钦佩不已的太子,此刻竟说出如此幼稚可笑的言论。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满是惊讶与疑惑。
拓跋珪脸色一沉,怒声道:
“求和?如此懦弱之策!送金银财宝就能换来长久和平?民生怎能如此轻视?朕再问你,我鲜卑族与汉族文化各异,该如何融合,方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他气得脸色通红,双眼紧紧盯着拓跋嗣,仿佛要将他看穿。
拓跋嗣挠挠头,傻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让汉人都学咱们鲜卑族的习俗,说鲜卑话,穿鲜卑衣,不就融合了嘛。父皇,您看这主意咋样?” 他脸上挂着一副天真的傻笑,完全一副不谙世事的模样。
拓跋珪气得拍案而起,大骂道:“荒谬!强行同化,只会激起民愤。你身为太子,如此浅薄无知,怎能担当大任?朕再问你,草原部落与农耕地区矛盾渐显,你有何良策化解?” 他站起身来,双手叉腰,怒目圆睁地看着拓跋嗣。
拓跋嗣愣了愣,想了许久才道:“要不把草原部落都赶到更远的地方去,别让他们靠近农耕区,这样不就没矛盾了。” 他歪着头,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拓跋珪气得浑身发抖,拂袖而去,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着太子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大臣们有的摇头叹息,有的则露出幸灾乐祸的表情。
此后的日子里,拓跋嗣愈发 “变本加厉”。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参与宫廷事务,他都表现得毫无作为。
在处理日常政务时,官员们呈上的奏折,他看都不看,随手一扔,说道:
“你们看着办吧,本太子相信你们。”
遇到需要决策的事情,他总是敷衍道:
“随便选一个,本太子没什么意见。”
每当官员们试图向他解释事情的重要性时,他就摆摆手,不耐烦地说:“哎呀,别啰嗦了,你们看着办就行。” 官员们无奈地看着他,心中充满了失望。
在宫廷事务中,有一次举办宴会,安排座位本是一件寻常事,他却故意将关系不和的大臣安排在一起,导致宴会上气氛尴尬,争吵不断。
面对众人的指责,他却嬉皮笑脸地说:“大家热闹热闹嘛,别那么严肃。” 当有人愤怒地指责他时,他就装作害怕的样子,躲在一旁,嘴里还嘟囔着:“我不是故意的,别凶我呀。” 弄得众人哭笑不得,毫无办法。
私下里,拓跋嗣也不忘在拓跋珪身边的亲信面前表现自己的 “无能”。
一日,拓跋珪的宠臣前来太子府传达旨意。拓跋嗣故意将府邸弄得杂乱无章,到处都是散落的书籍和衣物。他自己则衣衫不整,头发凌乱,醉倒在书房之中。
宠臣踏入书房,看到这一幕,不禁皱起眉头,连连摇头。只见拓跋嗣趴在桌上,旁边堆满了酒壶,嘴里还嘟囔着:“喝,接着喝……” 宠臣无奈地摇摇头,转身回宫,将在太子府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知了拓跋珪。
拓跋珪听闻后,长叹一声,对拓跋嗣愈发失望,心中暗自思忖:难道朕真的看错了人?这太子竟如此不堪造就。
然而,拓跋嗣的 “表演” 并未就此停止,甚至在母亲刘夫人面前,他也依然表现得很无能。
一日,刘夫人将拓跋嗣唤至跟前,眼中满是忧虑与疑惑:“嗣儿,你近日究竟是怎么了?为何变得如此不像你自己?朝堂之上的传言,为娘也有所耳闻,你可知道为娘有多担心?” 她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关切与担忧。
拓跋嗣心中一阵刺痛,但他深知不能表露出来。他低下头,装作满不在乎地说:“娘,您别管了,当太子太累了,我不想操心那些事。” 他故意说得漫不经心,试图掩饰内心的痛苦。
刘夫人看着拓跋嗣,眼中满是失望:“嗣儿,你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怎能如此任性?你这样,让为娘如何放心?” 她微微摇头,眼中闪烁着泪光。
拓跋嗣偷偷抬眼看了看母亲,看到母亲眼中的失望,他内心痛心不已。
但此刻他也没有办法,为了保护母亲,为了不让母亲因为 “子贵母死” 的规定而被处死,此刻自己再多的委屈也是值得。他在心中默默对自己说:“母亲,您再忍一忍,孩儿一定会保护您的。”
与此同时,拓跋绍和贺氏母子二人,也得知了拓跋嗣的转变。他们心怀疑虑,暗中派人前去试探。
贺氏坐在华丽的宫殿中,神色阴沉地对拓跋绍说:“绍儿,你那太子哥哥近日行为古怪,本宫总觉得事有蹊跷。你派人去试探试探,看看他究竟在搞什么鬼。” 她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怀疑与警惕。
拓跋绍点头称是,随即安排了几个亲信,乔装打扮后,前往拓跋嗣的居所。
亲信们见到拓跋嗣后,故意提及一些朝堂之事,试图引出他的真实想法。
“太子殿下,近日听闻边境战事紧张,您对此有何高见?” 一个亲信试探着问道。
拓跋嗣心中一紧,但脸上却依旧是那副傻兮兮的模样:“哎呀,打仗的事我可不懂,你们别问我。我只知道吃喝玩乐,这些烦心事别来烦我。” 说着,他还拿起一个果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亲信们又问了几个问题,拓跋嗣都以各种荒诞可笑的回答应付过去。亲信们见状,心中暗自嘀咕:看来太子真的是变傻了。
就这样,拓跋嗣凭借完美的表演,骗过了拓跋绍和贺氏派来的人。
为何拓跋嗣会有如此好的演技?原来,在这些表演之前,慕容轩单独将他叫到一边。
慕容轩一脸严肃地对拓跋嗣说:
“嗣儿,在我的那个时代有一本书,名为《一个演员的修养》。在我前世所在的时代,这本书是让人成为出色演员的重要宝典。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有个叫周星驰的人,就是凭借这本书,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喜剧演员。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时候,熟读了这本书,这本书里内容,我如今依然清晰的记得。
我将书中的各种演技,以及周星驰的表演手法全部教授给你,你要好好领悟。” 说着,慕容轩便开始详细地讲解各种表演技巧,还不时地做一些示范动作。
随即,慕容轩将周星驰的各种无厘头的表演技法,全部教授给拓跋嗣。他教拓跋嗣如何夸张地表达情绪,如何在不经意间制造笑料,如何以看似荒诞的行为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
拓跋嗣毕竟是聪明之人,很快便将这些表演手法全部学会。有了《一个演员的修养》这本书内容的加持,拓跋嗣才能在皇宫之中的表演如鱼得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拓跋嗣的 “无能” 表现愈发深入人心。朝堂上,大臣们看向他的目光中,不再有往日的敬重与期待,取而代之的是惋惜与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