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城外,西子湖畔的宁静被震天的杀声打破。巨大的禁军军营依山傍水而建,连绵的营帐如同白色的云朵覆盖了大地。校场之上,三万精锐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操练。
枪阵如林,伴随着整齐划一的怒吼,锋锐的枪尖刺破空气,发出令人胆寒的嘶鸣。刀盾手们结阵前行,盾牌碰撞发出沉闷的巨响,刀光闪烁间,演练着攻防转换。
弓弩手阵列后方,箭矢如飞蝗般掠空,精准地钉在远处的箭靶上。
骑兵队伍奔腾如雷,马蹄践踏起滚滚黄尘,马背上的骑士操控着战马,做出各种劈砍、冲刺的高难动作。
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尘土味和一种铁血的肃杀之气。军官们的口令声此起彼伏,士卒们的呼应声震耳欲聋。
经过一个月的整训,那批曾临阵投降的侍卫亲军步军司官兵,已彻底洗刷了耻辱,重新融入禁军体系,眼神中恢复了锐气与斗志。
整个军营,如同一架庞大而精密的战争机器,正在高速运转,为未知的未来之战做着最充分的准备。
---
与此同时,临安城内,蕲王府。
晨光透过精致的窗棂,洒在略显空旷但正在逐步恢复生气的厅堂内。
韩牧刚刚起身,便有下人恭敬前来禀报:“启禀国师,府门外有禁军传令兵求见,称奉枢密使辛大人之命,有要事通传。”
“让他进来。”韩牧整理了一下道袍。
一名身着轻甲、风尘仆仆的传令兵快步进入,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份文书:“禀国师,枢相有令,邀请国师即刻前往枢密院,旁听今日举行的最高军事会议。会议将详议北伐中原之时机,并研判金国最新之局势动向。”
韩牧接过文书,扫了一眼,上面是辛弃疾的亲笔字迹和枢密院的印鉴。“知道了,回复辛枢相,贫道即刻便到。”
传令兵领命而去。
韩牧心中明了。如今的大宋朝廷,首相韩侂胄虽位高权重,总揽朝政、官员铨选,但对枢密院掌管的军政事务,素来遵循祖制,并不轻易干涉。
辛弃疾的任何重大军事决策和调兵命令,仍需呈报韩侂胄批准方能施行。而这枢密院,作为大宋军事最高统帅机构,其调兵虎符,是调动天下禁军的唯一凭证,权柄极重。
辛弃疾主政枢密院已两年有余。这两年间,韩牧虽未直接插手具体军务,却也清楚,在这位文武全才的枢密使呕心沥血的整顿下,大宋禁军早已脱胎换骨,战斗力绝非昔日吴下阿蒙。
辛弃疾本人,不仅是词坛巨擘,更是能统兵打仗的帅才,堪称文臣中武功最高,武将中文采最斐然者。加之他修习全真心法已有小成,武功已臻一流巅峰之境,堪称一代宗师。
反观北方的金国,内部朝局动荡,党争激烈,外部则面临蒙古诸部的不断侵扰,可谓内忧外患。
此前,完颜洪烈率数万大军东征山东忠义军,却在韩牧暗中相助下,被杨铁心率领的忠义军打得大败而归,损兵折将。此消彼长之下,金军战力已显颓势,而宋军则士气正旺。
“北伐中原,一举灭金……时机正在成熟。”韩牧心中笃定。他一路布局,推动大宋中兴,整军经武,最终目标便是天下一统。
对他而言,身为修真者,拥有漫长的岁月,足以耐心地看着这个王朝在他铺设的轨道上,一步步走向强盛。
思绪既定,韩牧简单收拾,便悠然出门,朝着皇城方向行去。他并未乘坐车轿,只是看似闲庭信步,但身形飘忽,速度极快,寻常人只觉一道紫影掠过,看不清具体模样。
很快,巍峨的皇城宫门已在眼前。守卫宫门的禁军士兵远远看到那袭熟悉的紫色道袍,立刻神情一肃,眼中流露出无比的敬畏与崇拜。一人独闯三万叛军大营,阵斩逆首李近功、何从良的事迹,早已传遍临安,韩牧在这些军人心中,几乎是战神般的存在。更遑论他国师的尊贵身份,以及深得韩相、辛枢相器重的传闻。
“快快打开宫门!恭迎国师!”守卫军官毫不犹豫,立刻高声下令。
沉重的宫门缓缓开启,韩牧对着守卫们微微颔首,身影一闪,便已进入皇城之内。
皇城内,官署林立。中书门下(政事堂)与枢密院分列东西,被称为“东府”、“西府”,共同构成大宋王朝的最高权力核心,加上主管财政的三司,便是大宋独有的“二府三司”制度。
韩牧径直走向西面的枢密院。沿途遇上不少官员,无论是身着低品级绿袍的寻常官吏,还是身着高品级红袍、紫袍的重臣,见到韩牧,无不纷纷避让道旁,恭敬地行礼问候。韩牧只是淡淡回应,脚步不停。
来到枢密院门口,守卫更是肃然敬礼,无人敢拦。韩牧长驱直入,循着声音来到正中的议事大堂。
还未进入,便已听到里面传来沉着的讨论声。踏入大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几乎占据半个厅堂的巨型军事沙盘。
沙盘上山川起伏,河流蜿蜒,城池星罗棋布。上面插满了密密麻麻、颜色各异的小旗,分别代表宋、金、蒙古、西夏、大理、吐蕃等各方势力,其兵力部署、疆域界限,一目了然。
辛弃疾正站在沙盘的主位,凝神听着身旁将领的陈述。他今日依旧一身紫袍,身形魁梧,气势逼人。他第一时间察觉到韩牧的到来,立刻中断了话语,转身抱拳,脸上露出笑容:“韩小友来了!快请!”
辛弃疾身旁,肃立着三位身披精致甲胄、气息彪悍的将领。
韩牧目光扫过,认得这三人正是统领大宋中央禁军的最高指挥官——“三衙”长官:殿前司都指挥使董夫戈,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王明浩,以及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徐彬文。
三位高级将领见到韩牧,同样不敢怠慢,齐齐抱拳,微微躬身行礼:“末将参见国师!”三人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的干脆与发自内心的敬重。
韩牧那日的无敌英姿,早已折服了这些军中悍将。
韩牧拱手还礼,目光随即被那巨大的沙盘深深吸引。
他缓步走到沙盘前,俯瞰着这片浓缩的万里江山。黄河、长江、秦岭、淮水……故国山河仿佛尽在指尖。金国的腹地、边境的堡垒、蒙古铁骑活动的区域、西夏的疆域、大理的山水、吐蕃的高原……各方势力的态势在这沙盘上直观呈现。
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最高军事会议,即将在这沙盘前展开。而韩牧,作为超然于朝堂却又深度参与其中的国师,也将是这场会议最重要的旁听者和影响者之一。
韩牧的目光锐利,仿佛已穿透沙盘,看到了未来铁马冰河、烽火连天的北伐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