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换个法子,就从劳民伤财变成了利国利民。”长孙皇后放下奏折,眼里满是赞叹,“落衡这脑子,真是跟别人不一样。”她忽然指着那十六字箴言,“这几句说得尤其好,把国家的根本都点透了。”
“朕最欣赏的,是他说的农闲募民夫。”李世民接过话头,语气里带着几分激动,“往年冬月,百姓在家闲着也是消耗粮食,不如让他们出来干活挣钱。修的是水渠,通的是道路,都是为了来年的收成。这才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长孙皇后笑着点头,忽然想起一事:“说起来,今年贺兰州的白糖收成该不错吧?前几日宫里用白糖做酥酪,比用蜂蜜还要爽口。”
提到这个,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带着几分悻悻:“那小子,抠门得很!朕想让他多献些白糖,竟被他怼回来了。说什么蓟州的产出够宫里用,贺兰州的要拿去换良马和皮子。”
“这可不是小气。”长孙皇后嗔怪地看他一眼,“他是把东西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再说,去年他把纺织作坊都交给了朝廷,光那一项的收入,就够宫里半年的用度了。”
李世民被说得哑然失笑,伸手揽过妻子的肩:“还是你懂他。这薛家的人,看着粗豪,心里却比谁都亮堂。就像这龙首原的新城区,旁人只看到宫殿巍峨,他却看到了百姓的饭碗,商人的算盘,还有长安的未来。
随着朝廷的公告贴出去,因为秋收之后闲下来的百姓,顿时高兴起来,非常踊跃的报名,短短几天,就招募了三万多民工,还有更多的人,从远处赶来。
原本因为李渊去世而停止修建的大明宫宫殿群,再次开工,而且扩大了范围。
龙首原上面在修建,下面同样在修建,而且为了方便运输材料,东西北三个方向的道路也在修建,平整。
秦朝的时候,就已经在利用天然沥青,河南平顶山的天然沥青,用马车运送到了长安。
这个建议是薛玖提出来的,因为战乱,这个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毕竟土路也够用了。
天然沥青熬过之后,与挑选出来的卵石混合,然后铺到路上,用大石碾子碾压,又平又宽的道路就出现了。
沥青道路还有个好处,只要冷却下来,就可以行走。
李世民和群臣惊讶的走在道路上,没有缝隙,完全就是一个整体,宽度二十米,虽然黑黝黝的,但是并不丑陋,有人甚至蹲下去摸地面,还有人用力的用脚蹬了蹬。
“这是怎么做到的?”有人惊讶的问道。
长孙无忌等人也很惊讶,只不过他们城府深,并没有表现出来。
“这都是匠作监的功劳,诸位爱卿想知道怎么做的,可以去前面看。”李世民故作淡定的说道。
他很肯定,三天前这里还是土路,只是三天时间,这就有一千米路变了模样。
没有完全修建出来,李世民心里清楚,这是材料短缺,要等囤积够了,才能继续修建。
“这是沥青道路,厚三寸,马车过去,都不会压出印记,下雨也不会泥泞。”阎立德摸着胡须介绍道。
“居然这么好!”
“这沥青是不是很难得?”
“目前能找到的,只有河南平顶山,蜀中广元,青海和湖北这几个地方有;长安所用,是河南运送过来的。”阎立德介绍道。
“那么远运送,是不是成本太高了。”有人提出了异议。
“成本并不高,这种道路修建出来,几十几百年都不会坏,秦直道如今还存在,就是因为使用了这种材料。
这种道路,马车不会颠簸,可以快速通过,能节省很多时间。”薛收摇摇头说道。
“我觉得值得,最好能大量使用这种材料,把道路修到边关,以后调兵运送粮草,速度都能提高不少。”房玄龄朗声说道。
“有道理,原本需要十天时间行军,能提前一天半天的,都能杀敌人一个出其不意。”魏征点头附和道。
“大家忽略了最重要一点,这种道路不会泥泞!即便遇到连绵大雨,依旧可以行军。”阎立德说着,叫随行禁军提水过来。
一队禁军跑向远方,提了十多桶水,倒在了路面上。
等李世民他们走过去,路面已经干了,就像根本没有倒水一般,有人还不信邪的上去踩了踩。
“道路中间高,两侧矮,下雨可以快速排走,路上就没有积水,即便有点积水,也没有多大影响。”
听了阎立德的话,懂军事的人眼睛都亮了,以前遇到大雨天,根本无法行军,而且要等放晴一两天,运送粮草的后勤才能出发,不然马车会陷在路上。
也有人会说,只要人多,道路泥泞也能推着走,但是有个问题,人手太多了,加上行进速度慢,路上吃掉的粮食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还不如多等一两天呢。
有了这种道路,紧急情况之下,完全可以冒雨前进,也可以冒雨行军,杀敌人一个出其不意。
“陛下,臣以为应该多修这种道路,多调一些俘虏,去开采这种叫沥青的东西。”王圭上前两步,躬身行礼,沉声说道。
“没那么容易,修建这种道路是很麻烦的,下面路基要反复夯实,卵石也要用水清洗,而且要挑选大小适中的。”阎立德提醒道。
“除了长安,其它地方可以把路修窄一些,能通过马车就差不多了,这样应该能提高修建速度。”长孙无忌提议道。
“嗯,有道理,这件事就当一个长期工程进行,阎爱卿全权负责此事,先修平顶山到长安的道路,渔阳那边也可以适当的修建。
青海不是有沥青吗,派人看一下,修建一条直通西域的沥青道路。”李世民霸气的说道。
阎立德脸颊一抽,其它地方还好说,通往西域的道路,可没有那么好修建的,只不过皇帝的旨意已经出口,他只能接旨。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