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董远方几乎把家安在了各个乡镇。
天不亮就出门,踩着月光才返程,天天和基层干部一起扎进村里,挨家挨户向老百姓宣传农业税全免的政策、土地流转的好处,还有外出务工的就业机会,把脱贫的各项举措掰开揉碎了讲给大家听。
常委会开会前,政协主席卫迎秋刚走进会议室,就看到角落里正低头看材料的董远方,忍不住打趣道:
“董书记,这才半个月没见,你现在都快成黑包公啦。”
董远方抬起头,笑着摸了摸自己晒得黝黑的脸颊:
“没办法,现在食品产业园不少入驻企业都已经破土动工了,可我们的土地流转才进展到一半,还有一个月夏粮就要收割入仓,耽误不起啊。”
这半个月跑乡串镇,董远方是真的急。
正如之前预料的那样,原本以为最难的招商工作成效显着,华信、金龙玉这些大企业纷纷落地。
可本以为最好推进的土地流转,虽说有了起色,但压力依旧不小。
他心里清楚,一个地方穷,根子往往在思想上。
老百姓骨子里那套过于保守的小农思想,总觉得 “土地握在手里才踏实”,正是这次土地流转推行缓慢的根源。
这些天,他带着乡镇干部、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田间地头开了几十场宣讲会,磨破了嘴皮子,才总算签下一半的流转协议。
“书记,能签下来一半已经很不错了。”
沈佳慧在他身边坐下,轻声安慰道:
“最起码前期大豆、花生的种植面积有保障了,而且金龙玉和银花集团今年底也只是首期工程投产,就按现在的产量,绝对够明年使用了,不用太着急。”
董远方点点头,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眼下也只能先顾着眼前的事,一步一步来。
很快,参会人员到齐,会议正式开始,董远方亲自主持。
“同志们,今天我召集这个常委会,是想和大家一起规划一件民生大事。”
说罢,他示意秘书车润杰把一摞厚厚的资料分发给在场的每一位常委。
“村村通工程?”
当看到资料封面上的标题时,会议室里瞬间响起一阵嘈杂的议论声。
这两年,华夏全国都在提 “村村通” 工程,涵盖了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方方面面。
沿海和南方经济发达的地方,早就已经热火朝天地推进,不少村子都实现了 “出门有水泥路、家里有自来水、随时能通网络”;可像江原省这样的北方省份,因为地方财政压力大,大多只在部分富裕县区试点,根本没能力全面铺开。
而道口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常年入不敷出,“村村通” 这事,以前大家连想都不敢想。
“大家静一静,听我说。”
董远方环视一周,从众人的眼神里,他清楚地看到了惊讶、顾虑,还有一丝不敢置信。
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对于我们道口县来说,现在提推‘村村通’,大家肯定觉得不现实,甚至不敢想 —— 我刚提出这个想法时,自己也犹豫过。”
他拿起桌上的材料,翻到具体规划那一页,继续讲道:
“但是,我们现在正在全力推行农业现代化,这不仅仅是搞机械化农业生产,更需要配套的民生设施跟上。尤其是目前老百姓最急切的需求 —— 通路、通电、通水,这‘三通’要是解决不了,农业现代化就是空谈,老百姓的日子也没法真正过好。”
道口县的穷,体现在方方面面:县里没像样的工业,老百姓手里没闲钱,很多农村连最基本的出行、用水和用电都没保障。
有的村子到现在还走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有的村子吃水要去几里外的河边和井里挑,遇上干旱季节更是连饮用水都紧张;还有的村子电压不稳,一到用电高峰就频繁停电,连电风扇都转不起来。
去年董远方刚到道口县时,推动落实了十大民生工程,涉及灌溉水渠修缮、省道升级、学校危房改造等,但像 “三通” 这样工程量更大、投入更多的项目,因为财政限制,始终没能提上日程。
“董书记,实施‘三通’对我们道口县的老百姓来说,确实是破天荒的大喜事,”
常务副县长白利军率先开口,语气里满是顾虑:
“可咱们县的情况您也清楚,全县基础设施太落后了,初步估算下来,’三通’工程整体投资至少需要10个亿。就目前我们县的财政情况,就算把未来几年的上面的转移支付都算上,也支撑不下来啊。”
白利军的话,说出了所有人的担忧。
紧接着,其他常委也纷纷发言 。
有人觉得 “三通” 工程确实该搞,但时机还不成熟。
有人担心投入太大,会拖垮县财政,影响其他工作,尤其是现在正在全力以赴做的脱贫攻坚。
也有人提出,可以先在几个基础好的城郊乡镇试点,再逐步推广。
一时间,会上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的焦点始终围绕着 “‘三通’工程推行不推行?怎么推行?钱从哪里来?” 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董远方没有打断大家的讨论,只是静静听着,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不时记录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