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打响。
这场战争的武器不是刀剑玄气,而是无形的言语与人心。
一本名为《狄公奇案》的书,不知何时开始,悄然在大乾各地散布。
书中开言便称,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说是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之中,存在一个天朝上国,国号为周,皇帝是一个女人,名叫武则天。
女皇手下有位断案奇才,时任大理寺丞,名叫狄仁杰,即书中所称的狄公。
先写了狄仁杰探查一些奇案悬案,把情节渐渐深入。
最后牵出一桩尘封数年的疑案,便是余家庄屠村案。
此案早已审结定罪,余家庄所在的西林县令满门抄斩,涉案捕快一应问斩。
狄仁杰觉得其中有些蹊跷,遂暗中探查。
其间,经常受到有人暗算偷袭,这更加说明案子背后必有隐情。好在他身边有个死士护卫名叫李元芳,几番拼死救他脱险。
狄仁杰没有妥协放弃,誓要追查到底。
最后果然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其背后所指的真凶,竟是当朝右相之子曾凯全。
但是,证据尚不充分,狄仁杰没有轻举妄动出来指证翻案。
却在调查另一起失踪案的过程中,无意剿杀了一帮刺客。并合捉了为首之人,乃是刑部尚书之子祈同伟。
祈同伟一开始嘴硬,不愿意交代为何偷袭。
狄仁杰无奈,只有违背原则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
不料竟然牵扯出另一桩惊天大案。
原来右相之子曾凯全,竟然在京城外面一个小镇上,修建了一座地下淫窟。
或是抓捕或是购买了一些民间美女填充其中,供京中高官子弟有特殊癖好的人过来淫乐。
这些人玩的花样之多,手段之残忍,简直骇人听闻,令人作呕。
淫窟之中,对那些高官子弟来说,就是天堂一般,对那些女子来说,却如同惨绝人寰的人间炼狱。
这些人把女子折磨死后,竟然直接肢解了用来喂狗。事实上,淫窟的地面上,就是以屠户养狗卖狗肉在掩饰。
狄仁杰瞒着京中高官,甚至没有向女皇呈报此事,以免信息泄露。
经过周密布署,终于带人一举将曾凯全等人在现场抓获。
之后许多情节有详有略。
最终曾凯全知道必死无疑,或许是良心发现,也或许是出于对父亲的怨恨,他供认了这些年犯下的所有罪行。
包括余家庄的屠村案!
在曾凯全看来,他原本不至于走到今天,完全是因为父亲这些年的纵容和宠溺所致。
如果早些防微杜渐,他必能悬崖勒马。
走到这一步,已经无力回天。
其父也因包庇他,制造冤案而被革职查办。
淫窟案涉案之人皆被斩首。
朝廷为西林县令及冤判误杀的捕快平反,昭告天下,补偿家属。
结局大快人心。
文中细节之真实,描写之大胆,简直就如情景重现。
而里面涉及的地名西林县,不由让人联想到东林县。
曾凯全这个名字,就差没把郑开权三个字直接写出来了。
此书一夜之间,散落在各州郡街头巷尾,但凡识字者无不争相传阅。
不识字者,也开始口口相传。
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外扩散。
“听说了吗?郑相爷的儿子,把好多姑娘关在地下,活活折磨死啊!”
“何止!死了还要喂狗!简直禽兽不如!”
“还有钱尚书家的孙子,王统领家的儿子……都是一路货色!”
“官官相护,以前不知道有多少冤案呢!”
“这次多亏了那位李公子,还有玉宣公主主持公道!”
“希望能严惩凶手,不然天理何在?”
更令人惊奇,甚至感到一丝诡异的是,这本书的内容,竟仿佛带着某种预言般的魔力。
许多人先是看了书,被其中骇人听闻的故事所震撼。
原本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
最多认为是作者杜撰以讽喻时弊的狂言。
然而没过几日,吟水镇赵家院子被捣毁、右相之子郑开权连同数位高官子弟被捕的消息这才传开。
其情节竟与书中所述高度吻合!
我的天,那本书竟似未卜先知。
“听说了吗?那本《狄公奇案》里写的,竟是真的!”
“我的天!我就说哪家写书的敢如此大胆,原来是先知的笔!”
“哪里是什么先知,分明是早有义士洞悉其奸,奈何状告无门,才以此法公之于众!”
“怪不得官府之前对涂家岭的案子含糊其辞,原来真凶竟是那位……唉,不敢说,不敢说啊!”
茶楼酒肆,街谈巷议,几乎处处都能听到类似的对话。
书中的情节与现实案件相互印证,使得这本最初只在黑市流传的小说,身价倍增。
不少小书肆暗中刊印,偷偷售卖。
甚至出现了手抄本在暗地里被争相誊写、传阅的景象。
人天生对神秘未知和巧合预言抱有极大的好奇与敬畏。
这种“书言在先,案发于后”的玄妙,无疑为这本书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传播力与可信度呈倍数的增长。
甚至不少人开始推敲,书中的其他案子是不是也有什么影射。
丐帮弟子在其中功不可没。
这些人里,原本很多人以前就有些手艺,只是生活所迫沦为乞丐。
此时帮中有悬赏,便化身为说书人、茶客、商贩,将书中的故事与现实的消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口耳相传。
他们不再仅仅散布书本,更是散播一种“共识”——书中所写,即为真相。
一时之间,大乾天下震动。
与此同时,郑公策府中定下的“上策”也开始发动。
市面上也的确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莫要被人利用了!此乃朝堂党争,有人欲借此扳倒郑相,动摇国本!”
“那些女子?谁知是不是被人买通,故意构陷诸位公子的?”
“那李长风来历不明,竟能驱使妖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乃妖人乱国之兆!”
然而,这些言论,在那本“预言书”和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民众或许不懂高深的朝堂博弈,但他们有最基本的善恶观和判断力。
郑家散布的谣言,听起来更像是狡辩与反咬。
非但未能引导舆论,反而在一些明白人眼中,坐实了其狗急跳墙的姿态。
李长风通过丐帮构建的民间信息网络,远比郑家依赖的官方或地下渠道更为深入和广泛。
此消彼长之下,郑家的“舆论反击”如同投入狂涛中的几颗小石子。
连水花都未能溅起多大,便被淹没在汹涌的民议浪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