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先生继续念素绢上面的字,“自此,芒鞋破钵,四海为家。
或栖于闽中海隅,看潮生潮落;
或隐于滇南古刹,听雨打芭蕉。
昔日种种,譬如昨日死;
今生种种,譬如今日生。
马氏殁于乱军,每念及此,五内俱焚。
程公等数人,不离不弃,漂泊相随,余之罪也。”
泉哥激动的说道:“这一段文字里面,包含的信息量有点多。
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落脚点,按文中的意思就在滇南。
是不是意味着建文帝朱允炆就埋葬在滇南。”
唐青却持不同看法,“文中写到建文帝朱允炆流落到闽中和滇南。
只是说他四海为家,并没有明确终年是在滇南度过。”
泉哥却不认同,“写这种叙事文的人,一般都是根据他去的地方先后来叙事。
建文帝朱允炆把“滇南”排在后面,说明他最终落脚点就在滇南。”
唐青觉得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落脚点,没必要争论。
即使古先生在建文帝朱允炆的古墓里,他都不知道古墓在什么地方,所以没必要争论。
【我觉得泉哥说的有道理,民间传说也是说建文帝朱允炆落脚点在滇南。】
【我反而觉得唐青说的对,都是民间传说,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直接作为证据。】
【我觉得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落脚点,没有必要争论。
反正古先生已经找到他的墓地,无论墓地在什么地方都无所谓。】
【古先生为了建文帝朱允炆古墓不被盗,他是不可能公布古墓在哪里,大家就别猜了。】
古先生轻咳嗽两声,“大家没必要争论,我们只要知道建文帝朱允炆去过“闽中”和“滇南”两个地方就可以。”
“你们难道没有发现,此段中出现了几个关键点人物。
其中一个关键人名“马氏”,如果我猜的不错,她应该指的是马皇后。
而另一个关键人名“程公”,如果根据推测,应该指的他的忠诚臣程济。”
“其实我更想知道“程公等”的“等”字,代表了哪些人,可惜他没有详细写。
不过在这一段里,建文帝朱允炆提到人的时候。
情感写的很真挚,符合他当时的心境。”
【说白了,就是人老了,有点怀旧感。】
【建文帝朱允炆是想起对他好的人,觉得愧对他们期望。】
【建文帝朱允炆在回想他所做的事,不知道会是什么感想?】
【只能说建文帝朱允炆当时太年轻,做事太激进冲动。
如果等他坐皇帝几年后去做,就不会发生藩王叛乱的事情。】
古先生继续念素绢上的文字,“今身如槁木,心似死灰;
世缘已尽,归期将至。
身前身后事,任后人评说。
此卷随吾身葬于青山,非为传世,惟志一段尘缘耳。”
泉哥喝了一口水道:“这不是朱允炆的遗书,而应该说是他的绝笔。”
唐青:“看来我们俩都猜错了。
建文帝朱允炆到死时,已经看的很淡了。
他如此简陋的葬礼,应该都是他嘱咐人办的。”
泉哥感叹道:“真是可悲可叹,一代帝王沦落到如此境地。”
古先生也感叹道:“此素绢确实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绝笔。
此段也说明将此素绢文陪葬的意图。”
【文中的“惟志一段尘缘耳”,看的让人落泪,可见建文帝朱允炆多年的辛酸与无奈。】
【建文帝朱允炆不是无奈,他是已经完全看开。
他死前除了回忆和缅怀伤感,没有因死而伤感。】
【他嘱咐按照贫民安葬,就已经表明他完全看开。】
古先生拿着素绢继续说道:“让我们来看他最后一段写的什么?”
“偈曰:应身而来,文华凋零。
云散千峰,鹤归九重。”
泉哥:“没想到,建文帝朱允炆会以一首诗来完结。
这应该写的是他当时的心境。”
唐青:“这里的“鹤归”,应该指的是他驾鹤西去。”
【一代帝王以一首诗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建文帝朱允炆的文采还是不错的。】
【没想到,我们会看到建文帝朱允炆的绝笔,简直太不容易。
建文帝朱允炆失踪的历史疑团,终于被古先生给揭开。】
【我发觉古先生就是来揭开历史上的疑团的。】
古先生接话说道:“各位粉丝,这首建文帝朱允炆的绝笔诗,你们难道就没看出点什么?”
泉哥疑惑道:“古先生的意思是,此诗里还藏着其它内容。
那我再仔细品味一下,看能不能看出来。”
唐青:“建文帝朱允炆前面写的段落里,都有文字隐秘加密点。
我想这首诗里也应该有隐秘加密点。”
【这首诗总共就16个字,我每个字都看了不下10遍,我怎么没看出来。
难道我就那么笨?】
【你都知道自己笨,我们也不好说。
只能说明你的文化水平太低,最好回幼儿园重新学习。】
【幼儿园的学生都这么厉害,连诗都会解读。】
【别开玩笑,我是看出一点东西,好像是一首藏头诗。】
【咦,经你这么提醒,好像还真是藏头诗。】
古先生见有人猜中,“确实如那位网友所说,这是一首藏头加密诗。
“应身而来”的“应”字;
“文华凋零”的“文”字;
“云散千峰”的“云”字;
“鹤归九重”的“鹤”字。”
“大家看见没有,四个藏头字组合起来就是“应文云鹤”。
而其中的“应文”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传说中出家的化名。
这里的“云鹤”既指他驾鹤西去,也暗合他名“允炆”中的“炆”字,即“云纹”字。
可以说,这是最高级别的加密暗示。”
泉哥:“看来我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经古先生这么一点拨,我就看明白了。”
【谁也没有想到,建文帝朱允炆的绝笔诗会是藏头诗。】
【他人都要死了,他还整的那么隐晦,我觉得没必要。】
【建文帝朱允炆是想死后清净,不想被人再打扰。】
【“应文”一出,就证实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所以我觉得他没什么好隐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