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先生在棺材周围逛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有价值的文物。
找到一两套棉布和麻布缝制的僧侣常服,还有平民衣物,而非龙袍。
还有一套简单的笔墨砚台,应该是朱允炆在流亡期间,可能通过书写诗文、抄写经卷来度日和精神慰藉。
墓地里的瓷器,也是当时民窑生产的素白瓷。
都是平民用的,实用但普通,毫无官窑器物的华丽。
还有一盏简单的陶制灯,应该朱允炆流亡晚上用的。
古先生还找到一个小药瓶,应该是朱允炆晚年可能疾病缠身,需要服药用的。
朱允炆的全部陪葬品,都是平民常见用品,没有一点皇家的陪葬品。
泉哥:“我现在都怀疑之前的墓志铭到底是不是真的?
建文帝朱允炆的陪葬品也太少了。
关键还都是平民用品,难道他真的看淡了。
或许刚才的墓志铭根本就不是写的朱允炆。
而是写的其它人。”
唐青:“确实让人难以置信,建文帝朱允炆的陪葬品太少、太平民化。
哪怕他变成平民,但终究是帝王出逃。
陪葬品里怎么也应该有点贵重物品。”
【建文帝朱允炆流浪几十年,即使有贵重物品,也早就被他给卖了。】
【按照当时的民间传说,建文帝朱允炆逃亡的时候,他还有一批忠臣也跟着他一起逃亡。
他有那些忠臣在,日子应该过的不苦。】
【到底是不是忠臣谁知道,如果有人起坏心思,那朱允炆就会过的相当苦。】
【主要朱允炆以前是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他突然逃亡变成平民,他什么也不懂,那吃苦就是肯定的。】
泉哥突然想到了什么,“古先生,之前你使用《复木术》的时候。
我看见建文帝朱允炆的尸骨装入棺材时,好像掉出来几样东西。”
唐青也说道:“我当时也看见了,就在棺材下面的泥土里。”
泉哥:“建文帝朱允炆的墓地里,连像样的陪葬品都没有。
也就只有棺材里掉落的东西,应该是朱允炆的贴身物,不知道是不是皇家物品?”
既然是棺材腐烂掉落出来的物品,肯定是陪伴朱允炆尸骨。
古先生其实不想碰沾尸骨的物品,奈何此古墓里的陪葬品太少、太平凡。
也许朱允炆尸骨上掉下来的东西,应该是好东西。
反正他一直戴着手套,也沾染不上什么晦气。
今天就把掉落物品找出来给大家看。
棺材只有一两百斤,古先生是轻松的就把棺材搬开。
棺材下面确实压着东西,有两个腐烂的小木盒,但是还没有全部烂完。
古先生捡起两个腐烂的小木盒,“你们猜两个小木盒里是什么东西?”
泉哥显得很积极,“古先生,当初有民间传说。
建文帝朱允炆在逃亡的是时候,带了一个印章走。
我觉得有一个木盒里面,应该是建文帝朱允炆带的印章。
至于另一个木盒里面的东西,我就有点猜不出来。
或许是朱家的传给他的祖物。”
唐青假装思考道:“我也来猜一猜。
泉哥说的有一样是印章,我也同意。
至于另外一样东西,我觉得的是他证明身份写的遗言。”
【有一个绝对是印章,至于另一个木盒装的东西,还真不好猜。】
【看来大家猜的其中一样都一样。
我觉得另外一样是他的贴身玉牌。】
【玉牌?为什么不能是贴身辨别金饰?】
【大家别猜了,等古先生打开就知道是什么。】
古先生打开第一个木盒,里面是一块布,准确的说是一块素绢。
泉哥哑然道:“怎么是一块布?”
唐青:“看布的材质,应该是一块素绢。
如果是素绢,那上面肯定写有字。
难道真的写的是遗言?”
幸好素绢被放在小木盒里,外面还有一层棺材保护,里面的素绢还是完好无损。
古先生把素绢展开,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工整的小楷字体。
光看字体,就感觉写作的很有修养,也符合建文帝朱允炆的身份。
泉哥:“《云庵忆旧》,看这名字就是在出家的地方写的。
相当于一名僧人的随笔。”
唐青:“你们看素绢上的字体。
墨色有点深浅不一,可见建文帝朱允炆在书写时的心境,明显是有波动。”
古先生点头说道:“唐青听泉和唐青都观察的很仔细,确实如他们所说的一样。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建文帝朱允炆写的什么内容。”
“余本淮右布衣,蒙太祖高皇帝深恩,忝居嫡孙之位,弱冠承嗣大统。
本欲效成周之治,宽刑狱,亲贤臣,然德薄位尊,夙夜忧惧。”
泉哥:“建文帝朱允炆写的还是很隐晦!”
唐青:“刚才这段文字里面,应该是加入加密点。
不懂的人很难看出来。”
古先生解释道:“确实如唐青所说,这段里面就有几个加密点。
其中的“淮右”是指朱元璋起家前的自称,此处暗示了血缘关系。
而里面的“太祖高皇帝”就明确指向朱元璋。
而“嫡孙”、“承嗣大统”就几乎明示了朱允炆的身份。
但朱允炆的用词,仍在可辩解范围内。
不会引起人的怀疑!”
泉哥:“建文帝朱允炆还是挺小心谨慎。”
唐青:“他是没有办法,一旦被人看到猜出来,他的麻烦就大了。
按照他后面为僧的心境,他心中已经放下许多,不想再遇麻烦。”
古先生继续念道:“不意太祖三十五年仲夏,北藩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
金陵城破,火宅炎炎,几无生路。
幸得天垂怜,于焦土中得一线生机,遂削发披缁,遁出尘网。”
古先生继续解释道:“又是一段加密文字。
其中“太祖三十五年”是核心时间密码。
“北藩”这里指的是燕王朱棣。
“火宅”在这里是双关语,既指佛经中喻言的烦恼人世,也暗指金陵起火宫殿。
“削发披缁”正好对应他出家的传说。”
【“太祖三十五年”倒是很好理解,“火宅”双关语就有点让人猜不透。】
【建文帝朱允炆写这份遗书的时候,里面都没有明确点,都是用的隐晦词点,还是用心写了。】
【感觉建文帝朱允炆是在叙事一样,讲他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