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语气平静道:
“百家虽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但是百家的知识并没有随之消失。”
“就拿诸子百家中的农家来说,如今的户部,就拥有农家的相关书籍。”
陈羽说着,从身前桌子的抽屉中,抽出来了几本书,继续道:
“这个是我当时为了培育土豆,从而找购买的农书,后面表明身份之后,又找老夏在户部借了几本手抄本。”
“农家的理念、思想没有了,但是知识还在。我就是依靠着这个知识,开始了土豆培育工作。”
“而这其实是相对的,当农家有了知识之后,再给他们一个平台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学习农家的读书人定然会越来越多,那么到时候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农家的新理念、新思想。”
“当然这个新生成的理念和思想,和千年之前百家时期的肯定有所差别,但这其实不是很重要,毕竟,这个时代生成的,定然是贴合这个时代的农家理念、思想。”
“时代在发展,各个领域都应该思变!”
“到时候,农家有了思想、理念,那么再借助平台传播,假以时日,能够在天下占据一席之地的农家,就又会活跃到历史上舞台上。”
“因此,农家并没有消亡,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蛰伏起来了而已,其余百家皆是如此!”
这一番话入耳,朱棣与夏原吉皆是一怔,脸上的神色瞬间凝固。
方才还沉浸在重兴百家难如登天的愁绪里,此刻却像是被突如其来的惊雷震住,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片刻后,朱棣率先回过神,眼神里还带着几分未散的怔忡,他伸手从桌案上随意拿起几本泛黄的农书。
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时,动作还有些僵硬,可当他翻开书页,目光落在那些记载着农耕技艺、节气规律、作物培育的文字上时,原本凝滞的眼神骤然亮了起来,指尖翻动纸页的速度也渐渐快了些,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急促了几分。
书页间,小到农具的改良方法,大到因地制宜的耕作体系,字字句句都是农家学说的精髓。
这不是零散的只言片语,而是有理论、有实践、能落地的完整知识!
朱棣越看心越热,胸中的沉闷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激动。
有了这些农书作为根基,农家便不再是无源之水,只要召集农人、士子研习整理,再辅以推广实践,农家学说定能重新焕发生机,真正重兴于世!
一念及此,朱棣猛地合上书,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一个更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成形。
农家能靠着典籍振兴,那其他百家为何不能照葫芦画瓢?
只要派人四处寻访散落民间的有关百家的知识。
或许是墨家的工匠技艺录,或许是法家的治世策论,或许是道家的养生修心之书,将这些典籍搜集整理、校勘完善,再为每一家学派搭建传承的脉络,吸引士子研习,百家之说何愁不能复兴?
等到百家真正兴盛起来,天下的读书人便不会再只盯着儒家的四书五经。
他们会循着不同的学说方向求索,有人愿学农家深耕田野,有人愿学法家匡扶吏治,有人愿学墨家巧思造物……
如此一来,原本被儒家独占的读书人资源,自然会被百家分走。
就像一块完整的大饼被切成数份,儒家再难垄断。
而读书人被瓜分,儒家赖以维系的舆论话语权,也必然逃不开同样的命运。
从前,天下舆论尽在儒家士子口中,他们以儒家理念评判是非、议论朝政,皇权时常受其掣肘;
可当百家子弟也能凭借学识发声,各家学说各抒己见,儒家的声音便会被稀释,再也无法一家独大。
到那时,皇权便能从容调配各家舆论,将被儒家占据千年的话语权重新夺回来,这桩压在他心头许久的大事,便真的能成了!
一旁的夏原吉见朱棣神色大变,从最初的怔忡到后来的激动,再到此刻眼中的笃定,也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原本紧锁的眉头缓缓舒展,心中也泛起一阵波澜。
或许,重兴百家的希望,真的就在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的知识里。
陈羽吃饱喝足之后,有些困了,坐在座位上打了一个哈欠。
自上一次和海外商人进行过交易后,他获得了许多大明没有的作物种子。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番薯,而他要做的自然就是将这些作物种子进行培育。
其实这些任务,不用他本人亲自完成。
交给朝廷的户部由专人培育更好,但谁让当时并不知晓夏原吉的真实身份就是朝廷的户部尚书。
否则,这种累人的差事,依照他的性格,绝对不会去做。
不是说怕麻烦。
毕竟这个时代的娱乐方式,实在是过于匮乏。
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浇浇花、养养作物,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
唯一的难点就是他没有培育农作物方面的知识储备。
他前世是历史系高材生,而不是什么农业系高材生。
而且有关土豆的重要程度,若是随便请一些耕种高手过来,他也不放心。
权衡一番之后,决定亲自出手。
他怎么说也是前世的历史系高材生,除了懒一点,学习能力方面,还是非常顶尖。
在这种情况下,他在京师购买了有关农书方面的相关书籍。
最终,在几个月的学习和实操下,陈羽在农业方面的知识,可谓突飞猛进。
陈羽认为能够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应该是血脉里面的种花家种田基因,被激活了。
种植的东西不少,像是石榴等,都得到了开花结果。
可是土豆这种需要根据实物培育种子,从而能够批量生产的作物,需要大量的实验,然后才能最终获得适合大明的土豆。
好巧不巧,那段时间,陈羽面临恩科考试。
所以对于土豆的培育,自然就有些懈怠。
而考试结束之后,冬天的时间又到来了,土豆方面的事情,就这样耽搁了。
但距离培育出来能够适配大明的土豆,已经不远了。
到那时,陈羽自信,自己会像老夏说的那样,成为大明永乐时期的当世圣人!
当然,在恩科期间,陈羽备考压力大,在京师到处溜达时,也去过田间地头。
跟闲暇时间的农人相互交谈着农业方面的相关经验。
那些在田埂间劳作半生的农人,或许从未翻阅过一本系统性的农书,却将一辈子的耕种心得都沉淀在了双手的老茧与对时节的敏锐感知里。
陈羽每当与他们攀谈,听他们讲如何看云识天气、如何根据土壤肥瘦选种、如何应对病虫害,总能从这些朴素的话语里汲取到新的知识,受益匪浅。
也正因如此,陈羽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当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浪潮,或许让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逐渐淡出了主流视野,不再被奉为治国理政的圭臬。
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家就此消亡。
相反,它们分散在各行各业的实用知识,早已像种子般扎根在世间。
就像法家的治吏、律法智慧,暗合着吏部执掌官员考核、制度推行的职能;农家世代相传的农耕、仓储技艺,恰是户部掌管民生、粮秣的根基;墨家精于器械、营造的巧思,更是工部负责工程、制造的重要支撑。
既然这些散落的知识从未断绝,那只要能为各个领域的人才搭建起一个相遇、交流的平台。
让农人间的耕种诀窍、工匠里的营造巧思、吏员中的理政经验得以碰撞、融合。
陈羽坚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催生出一套既承继了百家精髓,又完全契合当下时代需求的新思想体系。
让曾经的百家智慧以全新的姿态重焕生机。
朱棣又翻阅了一会手中的农书,随后忍不住开怀大笑道:
“好!好!好啊!”
朱棣连续叫了三声好之后,继续道:
“这不仅仅是农家的根基,同样也是大明的农业根基!”
“有此书,诸子百家当中的农家当兴!”
“日后天下读书人当中,有农家读书人一份!”
朱棣说完,迫不及待的问道:
“陈兄弟,这农家的书籍我看了,不知这其他百家,如法家、墨家、医家等百家的书籍呢?”
陈羽听后,双手一摊,没好气的说道:
“其余百家的相关知识,我又用不到,买回来占位置吗?”
朱棣脸上堆着笑意,连连点头应和。
他心里早已转开了念头。
陈兄弟只是没特意去买那些书,并非世间再无留存。这么说,只要后续派人四下搜集百家典籍,重铸诸子百家的荣光,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这份期待刚在心头冒头,就被陈羽一眼看穿。
陈羽直接开口,打断了他的热切:
“老朱,我可得跟你说清楚。诸子百家的知识虽说还有书籍传世,但想补全任何一家,绝不是光靠凑齐典籍就能成的。”
“还得让各家重新发展出专属的思想、理念与文化,这样才算真正立住了一家学说。要是只空有零散的知识,说到底,不过是披了层百家的壳子,风一吹就没了。”
听到这话,朱棣脸上的笑意淡了些,难掩失落。
陈羽说的那些思想、理念,在千年传承里早就散得没了踪影,想补回来谈何容易?
可就在他心绪下沉时,陈羽话锋忽然一转:
“不过,要完善这些思想理念,也不算难。关键是得有个‘土壤’,一个能让百家滋养出自己思想文化的平台。”
他抬手指了指桌上的月刊样稿,
“比如这月刊。等它彻底办起来,自然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聚到一起,彼此结交、交流。”
“那这得等多久?” 朱棣立刻追问,眼中又燃起了光。
陈羽伸出五根手指,语气平静:
“五年之内,必能让诸子百家的荣光,在我大明永乐一朝重新发光发热!”
见朱棣听到五年,神色又有些蔫,陈羽忍不住打趣:
“老朱,你得懂慢工出细活的道理。你要是嫌慢,这时间倒也能压缩,只不过 ——”
他故意拖长了语调,
“质量上,怕是就得打折扣了。”
“不慢!五年就五年!” 朱棣忙不迭摆手,语气变得郑重,“这种关乎国运的大事,最忌心浮气躁。一步一步来才稳妥。”
“我如今正值壮年,总能等到千年前诸子百家争鸣的场面。”
一旁的夏原吉也精神一振:
“陛下英明,定然能亲眼见证那盛景!”
“既然这五年计划已定,臣请命,让户部牵头完善农家知识,为农家重兴出一份力!”
陈羽闻言,抬手打了个响指,赞许道:
“老夏这话就是一个百家知识存在于世的道理。”
“其实各家的知识,大多都有流传;就算有些没传下来的,也没必要特意去找。”
“能留存至今的,必然是对百姓、对朝廷、对国家有用的。那些无用的,就算找回来,也没什么意义。”
陈羽顿了顿,开始细说计划:
“咱们第一步,就是靠月刊上的内容,把永乐月刊这个平台的名气打出去。”
“等它成了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东西,再慢慢给百家增设专属板块,在板块里刊载知识、开设问答,吸引感兴趣的人来学习。”
“我已经打算在第一版正式月刊上,办一场书法大赛。”
陈羽补充道,
“这场比赛,面向民间所有读书人。只要对书法有兴趣、对自己的本事有信心,都能来京师比试。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给其他板块的人做个样子,让他们看看,线下交流、思想碰撞该怎么做。”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期待:
“一个月后,京师会因书法大赛有一个书法会;往后,还会有农学会、法学会、医学会…… 各个百家的学会,都会这样慢慢办起来。”
说罢,陈羽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做了最后的总结:
“五年之后,等诸子百家真正迸发活力,咱们就能推行‘再兴百家、罢尊儒术’的国策。”
“到时候,彻底推翻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拆分他们的舆论话语权,把儒家千年来衍生出的降龙学连根拔掉!”
“更重要的是,永乐月刊本就是百家复苏的载体,到时候皇权相当于握住了控制百家舆论的钥匙 。”
“皇权,就能把失去千年的舆论话语权,彻底夺回来,并牢牢掌握在手中!”
见陈羽早已把前前后后都盘算妥当,朱棣心中大定,当即举起酒杯,朝陈羽敬了一杯,语气恳切:
“那诸子百家重现于世的大事,就有劳陈兄弟了!”
之后,陈羽又跟朱棣细致讲解了第一版月刊的修改方向。
朱棣记下所有改进意见,便起身告辞,回宫后立刻找徐妙锦交代了相关事宜。
……
五日之后,在这样紧锣密鼓的筹备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版《永乐大明月刊》,终于正式面向天下各州府发布。
掀开了百家复苏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