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削减儒生数量,将其控制在三十万、甚至一个更低的数字……
这样的言论一出,朱棣和夏原吉全部一脸的不敢置信,眼底更是充满惊骇。
“嘶~”
朱棣率先贡献出了倒吸一口凉气的声音。
陈兄弟看起来挺随和,做起事情来应该是温和派,可是面对这种问题时,怎么会如此狠毒。
削减三十万甚至更多的儒家子弟,自己虽然参加过靖难之役,可那也是被逼无奈。
如今儒家虽然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但还远没有到要屠杀三十万,乃至更多的儒家弟子程度。
关键是,自己下不了这个命令啊!
要知道古往今来被誉为人屠的白起,也才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那就已经让赵国的百姓,恨透了白起,恨透了大秦。
若是自己真的这样做了,不出意外,自己和提出建议的陈兄弟,就可以去继承白起的人屠称号了。
到时候,必然少不了被史书骂上千年。
对了,哪怕随着土豆、化肥的问世,陈兄弟也已经改变不了在人们心中狠辣的形象。
圣人之名就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不得不说,在陈羽提出这个建议之后,朱棣感觉陈兄弟在性格上非常的割裂。
良久,夏原吉沉着声开口道:
“陈兄弟,这个提议恐怕还需要从长计议。”
“如今,因当年靖难之后,诛杀了方孝儒一干人等,就已经在天下引起了轩然大波,引来各方声讨。”
“若是再一口气诛杀十多万读书人,到时候恐怕……恐怕地方读书人会人人自危,为了自保纷纷揭竿而起。”
“方才我们谈论和皇权如何能够从儒家手中,争夺回来话语权,目的是为了天下太平,江山永固!”
“若是因为一些极端、狠辣的计策,哪怕最终成功了,可成功的前提是要导致天下大乱,岂不是舍本逐末?”
朱棣听后点了点头,认同的看向陈羽。
诛杀三十多万读书人,哪怕他敢发动奉天靖难,也绝对不敢这样做。
到时候就明摆着将读书人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从此,皇权和读书人彻底决裂,这样的下场,是任何一位皇帝都绝对不能够容忍的。
再者,遥想当年,始皇帝在焚书坑儒中,也仅仅是坑杀了百余名读书人,就已经被骂上了千年,三十万……
据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朱棣想都不敢想。
实在是太过于恶劣。
陈羽听过夏原吉的劝谏之后,脸上有些哭笑不得,摆了摆手说道:
“我说老朱、老夏,你们这两个家伙又不是第一天认识我,这是想哪里去了?”
“我这个人爱好和平,我口中的削减,并不是你们脑子里想的,直接让皇权借助兵权,屠杀三十多万儒家子弟。”
“而是从根本出发,也就是以后要减少天下人学习儒家学说的人数,转而让他们去学习其他的思想。”
“如今天下儒生百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于读书人来说,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全部被限制死了,只能够通读儒家学说,才能够有仕途可行。”
“说白了,就是读儒家典籍和步入仕途是相互捆绑的,只要改变这一点,那么解决起来,简直不要太简单。”
“只需每年的取录人数,给出一定数量的名额,给到其他读书人,如法家读书人、农家读书人、医家读书人等等。到时候,让天下读书人看到其他学说,也能够步入仕途的时候,定然会纷纷转战,从而导致儒家读书人锐减。”
“毕竟,儒家经过千年的演变,儒生百万,因此,想要通过这一条道路步入仕途,可谓是非常拥挤,但是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
“到时候,天下百万读书人,定然会被其他学说瓜分大半。那么,依靠被削弱一大半的儒家舆论话语权,还能够和皇权相互争夺吗?”
“我想儒家再也无法牢牢把控了吧?”
陈羽顿了顿,继续说道:
“而在看到时候的其他学说,每一个学说占据一部分舆论话语权,可因为实在太少,而且不同学说之间,会因为理念、利益等产生冲突,到时候定会相互抵触。”
“那么,一个相互抵触,无法站在统一战线的读书人,一群再也无法通过舆论话语权逼迫皇权的读书人,很难再对皇权构成威胁。”
“届时,皇权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选择对待朝廷、对待天下比较有利的一家,去扶持,这一点是可以经常随着国情变通的。”
“到时候皇权重新获得舆论话语权的掌控,那么就可以放心大胆,调动全国上下的力量,去完成改革,完成一场划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改革!”
“我将这个计策取名为:重兴百家,罢尊儒术!”
话落,朱棣一脸沉思,思索着陈羽计策的可行性。
重兴百家,罢尊儒术!!!
让天下的读书人,除了儒家学说之外,再去学习其他百家的学说。
想要完成这一步,只需要让他们见到名、利,也就是和仕途之路直接挂钩。
皇权想要完成这一步,并不是很困难。
在如今天下的百万儒生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分出相当大部分的读书人,转而去学习法家、农家、医家的学说,从而在其他竞争比较少的学说当中,步入仕途。
这么想来,最终重兴的百家读书人,将会和儒家子弟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到时候,皇权就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
哪一家有利,就可以支持哪一家、打压另外一家。
如此,也不怕哪一家读书人引起骚动。
首先这样做,舆论的话语权定然是被皇权牢牢把控。
其次你这个学说的读书人不干,有的是其他学说的读书人干!
到时候,一些触及士绅阶级利益、且能够利于朝廷、利于国家、利于百姓的改革、政策,就可以畅通无阻的颁布、执行!
可谓真正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朱棣在脑海中思索着陈羽提出的建议,好一会之后,重重的点了点头。
不得不说,陈兄弟还是陈兄弟,采用的方法,永远都是最完美的。
能够以最有效、代价最小的方法,去将事情办好。
……
千年之前,天下刚刚完成大一统,百家争鸣。
可后来汉武帝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大一统的思想和认同感,烙印进天下百姓脑海中,选择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最终给始皇帝时期的有实无名的大一统,划上了一个句号。
所以,才有了秦皇汉武的称谓!
因为他们二者都是大一统的缔造者。
二者缺一不可!
效果也是显而易见。
华夏在大秦、大汉之后的千年时间,有过很多次分裂,可是在有名有实的大一统先例,和贯彻人心的理念影响下,无论华夏多么分裂,各个诸侯的目的只有一个:大一统!
至于不想要大一统的诸侯,最终的目的只会是被其他诸侯大一统。
反正,无论如何,都无法逃离大一统的结局。
一切就在于各个诸侯的地方百姓、士卒,都拥有着大一统的理念。
这种理念,不会因为某一个诸侯、王的理念,而轻易改变。
可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千年时间已过。
如今大一统的理念,已经不需要这种极端的政令去维系,也已经可以达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继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而非常影响国家的发展。
因此按照陈兄弟的说法,重兴百家,罢尊儒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只不过,计策的方向已经有了,可是实施起来,依旧还是一个大麻烦。
朱棣苦笑着问道:
“陈兄弟,你提出来的计策非常好,可是眼前要想要完成,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如今天下,随着千年以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今其余百家的学者,还有传承吗?”
“若是不能先让各个学院的读书人,养成一定规模的数量,就将其他学说和仕途捆绑,那么到时候的科举,根本无法办下去。”
夏原吉听后点了点头,想了想脸上也是同样露出一抹苦笑。
重兴百家,罢尊儒术;这八个字说出来掷地有声,道理上更是切中时弊,可真要落到实处,其间的艰难险阻,绝非几句慷慨陈词便能化解。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今,已逾千年。
这千百年间,儒家思想如同漫山遍野的藤蔓,早已缠绕进王朝的肌理、社会的骨髓。
而曾经百家争鸣的盛况,却在时光的冲刷下渐渐褪色、消散。
如今再想寻回那些学说的全貌,难如登天。
天下间,除了儒家靠着代代相传的典籍、体系化的教化稳居主流,其他学派的思想要么早已断了传承,只在零星古籍中留下片言只语;
即便侥幸留存,也在千年儒家的强势渗透下变了模样,掺杂了太多儒家的理念,早已失了原本的精髓。
毕竟,这千年里,儒家可不是单靠读书人的追捧立足。
它早已与皇权深度绑定,从朝堂选官到民间教化,处处都是儒家的印记。
孩童启蒙要读《论语》《孟子》,士人科考要考四书五经,就连朝堂议事的逻辑,也多是循着儒家的伦理纲常。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其他学派被视作异类,既无皇权撑腰,又无体系化的传承路径,能在夹缝中存活已属不易,更别提完整保留学说内核了。
退一步说,就算真有某个学派幸运地传承了下来,可若只是零散的语录、残缺的理论,没有形成像儒家那样从基础典籍到进阶阐释、从修身准则到治国理念的完整体系,那根本算不上一门真正的学说。
没有体系支撑,便无法批量培养弟子,更无法将学说推广开来。
总不能凭着几句零散的话,就让天下人信服、追随吧?
而若做不到大规模扩大学派的影响力、吸纳足够多的追随者,百家便永远无法与仕途挂钩,更别提与儒家分庭抗礼了。
要知道,如今朝堂选官,儒家弟子是从成千上万苦读圣贤书的读书人里层层筛选,最终选出的贡士,无论是学识、眼界还是对治国之道的理解,都经过了严苛考验;
可若是某家学派总共只有几人、几十人,最多几百人,即便朝廷特意为其留出做官名额,选出的人又能有多少竞争力?
到时候,儒家出身的贡士凭借扎实的学识在仕途上稳步晋升,一步步跻身权力核心;
而百家子弟要么因学识不足、经验欠缺难以胜任官职,要么即便入了仕途,也只能在边缘职位上打转,稍有差错便可能被罢免。
若百家子弟始终无法进入仕途核心,那当初分裂儒家舆论话语权的目标,便只能是镜花水月,永远无法实现。
朱棣想到这里,忍不住在心中重重叹息。
千年的皇权打压,让百家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千年的儒家独尊,又让这片土壤彻底成了儒家的天下。
二者叠加,百家哪里还有生存的空间?
他忽然想起,若在宋朝之前,或许还能在民间找到些传承相对完整的学派传人,能寻到些未经篡改的百家典籍;
可自宋朝之后,儒家思想发展到顶峰,程朱理学更是将儒家的影响力推到极致,天下读书人皆以儒为宗,再无其他学派的立足之地。
这份沉重,夏原吉又何尝不懂?
他望着朱棣紧锁的眉头,心中同样唏嘘不已。
重兴百家,难,难如登天啊。
陈羽撇了撇嘴,毫不留情的打击道:
“老朱,你跟我的交情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还是如最开始的时候那样愚笨,咋就没有在我身上学到一点东西,哪怕是皮毛也行啊!老夏也是这样。”
“你看看朱瞻基多么聪明,我每次一说他就能懂。”
“想到小朱的表现,再看看你们两个,总是感觉愚不可及!”
朱棣和夏原吉听后,对视一眼,哭笑不得。
被陈兄弟打击,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但和陈兄弟接触的时间,确实不少,在这期间,也见过陈兄弟数次的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
难不成,这恢复百家能够和月刊联系上?
可是他们二者除了都是写在纸上的文字之外,他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
……
国庆快乐。
好长时间没有求好评,求礼物了,求一下。
嘤嘤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