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棣的惩罚,不出意外就是在某些政策上让步。
比如取消朝中文官集团一直上奏疏的取消下西洋,重新开启更严厉的海禁。
下西洋被朱棣视为是补充国库的一条重要财政手段,同样也是为了宣扬国威的重要途径。
若是下西洋无法实施,今后朝中的那些大土木、外加一系列的计划,全部都要因此耽搁。
这是朱棣所不愿意看见的事情。
这一刻,朱棣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了舆论话语权的重要之处。
谁掌控了舆论话语权,谁就能够将错的说成对的,假的说成真的。
虽然没有改朝换代的能力,但却能达到和天子共治天下的局面。
而且其中的所有危害,全部由天子一人承担,掌握舆论话语权的人只负责收取利益即可。
朱棣脑海中想起了陈羽和夏原吉之前在院落当中,验证天人感应学说真伪的事情。
他不相信这千年以来,天下间没有一人咒骂过苍天。
肯定有。
但是天人感应学说依旧坚挺,这足以证明儒家控制舆论话语权,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效。
换一句话来说,以朝廷和皇权目前的势力,无法铲除天人感应学说。
该死!
若是儒生叛乱就好了。
那么自己也不用如此纠结,直接带着五十万大军杀过去即可。
到那个时候,管儒家的百万儒生是不是凑齐了百万军队,也敢铆足了劲,拼他一个你死我活。
可是刀剑在这一场言语上的争夺,失效了!
陈羽轻轻的笑了笑,淡淡的说道:
“找一个不亚于具有儒家影响力的势力,去和儒生针对天人感应学说辩论,这个势力不适合皇权,同样也不适合朝中的官员。”
“毕竟皇权在这方面,依靠的是文官集团,那些文官集团大多都是受过儒家文化影响,才获得了如今的地位。”
“也就是说,文官集团几乎都是儒家框架之下的受益者。那么辩论的时候,是心系儒家还是皇权呢?”
“说不定,论证的时候,还会放水,不仅故意输给参加辩论的儒生,还会进一步增加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力!”
朱棣眉头紧锁。
皇权之下的文官集团不选,那么还能选择谁?
在朱棣的认知中,在影响力方面能和儒家对抗的只有皇权。
皇权之下能够派出的辩论人选,则是朝中文官。
而让朝中文官参加这场对于有损他们利益的围猎,说不定会表面迫于天子的兵权答应,事后反水背刺。
自己想到的这一点,陈兄弟也想到了。
而且在想到之后,第一时间就给否了。
可是不用皇权下面的文官集团,还能用谁?
“我知道谁有这样的影响力,能够推翻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了!”夏原吉像是想到了什么,双眸一亮,兴奋的开口说道。
这一嗓子,将陈羽和朱棣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了过去。
他们静静的看着夏原吉,等待着他的下文。
夏原吉兴奋的开口道:
“既然要选出一个影响力不弱,而且还要对于天人感觉学说非常熟悉的人,最重要的是此人还要在天下读书人、百姓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以皇权为背景的陈兄弟!”
陈羽听后一怔,咂了咂嘴说道:
“我在读书人心中确实具有些许影响力,可是在天下百姓心中……完全不符合要求。”
虽然陈羽凭借着大学,名声传播大明,更是在天下读书人心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当是听了一个故事。
说到底,陈羽做的事情,对普通百姓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自然不会被特意关注。
如此在百姓心中,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
而推翻天人感应学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推翻百姓心中的天人感应。
所以陈羽这不是自我贬低,而是确实不适合。
更何况,陈羽之所以在大学上会对天下读书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归根结底是给了天下读书人利。
而有着天人感应学说的读书人,则能获得更多的利。
所以,若陈羽站出来和儒生辩论,从而去试着推翻天人感应学生说,事后恐怕会被当成天下读书人的仇人!
甚至是生死仇敌的那种。
面对陈羽的拒绝,朱棣摇了摇头,高兴的说道:
“陈兄弟,你就不要谦虚了,你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到时候我全力支持你,一定可以推翻天人感应学说。”
“虽然你现在在民间的影响力不够,但来年开春的时候,只要推广了土豆和化肥,你一定会被天下百姓奉为当世圣人!”
“到那时,不要说那些大儒、朝中的文武百官,哪怕是我,在影响力方面,恐怕也与你不相上下!”
“以当代圣人去推翻天人感应学说,百姓一定会深信不疑,甚至面对百万儒生的诋毁舆论,还会自发维护!”
说罢,朱棣和夏原吉便目光灼灼的看着陈羽,等待着陈兄弟点头。
陈羽对于朱棣的这番提议,缓缓点了点头。
但这个点头并不是说要按照朱棣的说法,站出来在皇权和圣人光环的加持下,去和儒家辩论。
而是他认同朱棣的说法。
毕竟嘴皮子在实打实的好处面前,毫无用处。
而这个好处就是陈羽给予天下百姓的利益:土豆、化肥。
就像是曾子杀人当中,若是曾母看见了杀人者是和自己儿子同名同姓者,那么哪怕来再多的人,她也不会出现翻墙逃走的情况。
而当百姓接受到了陈羽实打实的实惠,土豆和化肥之后,从此饥饿与他们分道扬镳,这个时候陈羽在他们心中,就是在世圣人。
那么儒家依靠百万儒生,去诋毁陈羽,百姓摸着古囔囔的肚子,会骂儒生放屁。
破除天人感应学说的计划,已在陈羽心中成型。
那就是报纸这个平台。
但是陈羽清楚,这不过是推开了变革的第一道门缝,远非终点。
他要的从来不止是推翻一个旧学说那么简单。
若只是打碎天人感应的桎梏,儒家依旧握着独尊的思想权柄,大明的思想土壤终究还是贫瘠。
他真正渴望的,是让这片土地迎来一场属于大明的文艺复兴;一场能让思想挣脱束缚、让智慧重新绽放光芒的变革。
思绪飘回春秋战国,那是个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可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便成了见不得光的异端。
当年汉朝推行独尊儒术,是出于时代需求。
可如今的大明早已不同。
经过汉唐宋元千余年的积淀,天下一统的理念,早已不是需要靠学说强行绑定。
在这种情况下,他要让百家争鸣的盛况重现大明。
不是要推翻儒家,而是要打破它的思想垄断。
唯有思想自由生长,才能催生出真正的创新;
唯有创新,才能让大明不止有强盛的皇权、富庶的民生,更有璀璨的文明、长久的生命力。
陈羽脑海中经过一番思绪,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悠然开口道:
“老朱,推翻了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也只是破除了儒家的祥龙术,可是儒家依靠儒学控制的舆论话语权,依旧拿不回来。”
“若想在推翻天人感应学说的同时,将舆论话语权抢夺回来,还是需要从其他地方下文章。”
“比如,儒家之所以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不就是有着天下百万儒生充当口舌。”
“那么从根本上削减儒生的数量,将其控制在三十万、甚至一个更低的数字。在那个时候,你还认为儒家能够掌控舆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