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荀攸想要的良性发展模式。
糜竺继续跟荀攸提起了平准谏议郎的事,如此奇思妙想让荀攸长了见识的同时,感慨道:
“我看你这平准令,马上就要从大司农府独立出去了。”
天子早就给糜竺提了官秩,来到了两千石,与他平起平坐。
明面上平准令依旧是大司农府臣,做着管控物价的事,实际糜竺管的是天下商人。
很多太守,甚至连州牧都有求糜竺的时候。
谁不想糜竺拉一堆商人过去建坊?
如今更是新增三百税官、两百谏议郎,全塞大司农府来,都没处落脚。
外面还有很多人称呼糜竺为府君,如此看来,分家成了众望所归的事。
荀攸收回心神,起身道:“子仲随我去拜访一位友人如何?”
“好。”糜竺没思考就答应过来,要走时才问道:“不知要前去拜访谁?”
“陈群陈长文,他正在操办新官秩的事,你门下新增五百名干吏,需要提前打声招呼。”
“有劳公达兄带路。”
……
另一边,曹操和诸葛亮两人,来到河南尹府,正在研究那些交上来的卷子。
越看曹操越是心惊,他发现几位时常被举,且耳熟能详的士族子弟,作答的一般般,连简单的经学、九章算数问题都有不少毛病。
反观籍籍无名之辈中,有几人写的非常好。
这个结果,让曹操颇为意外,张昭突发奇想的一考,掀开了察举制的遮羞布。
“唯才是举,势在必行。”曹操没来由的说出这么一句,引得旁边的诸葛亮放下考卷,恭维道:
“曹公除了兵锋威胜,治市方面竟也有独到见解?亮钦佩之至。”
“嗤。”曹操嗤笑,斜睨他一眼,重新拿起,得意洋洋道:“你懂什么。”
诸葛亮微微一笑,突然叹口气吸引曹操的注意。
诸葛亮头疼道:“亮自诩饱读诗书,可看了半天,也不知该如何制定一套为朝廷输送贤才的政令。”
曹操更加鄙夷,他至今没搞懂天子为何要给他找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当帮手。
“这还不简单,此地的考校便是最好的法子,若天下各郡一一考校后再举荐到朝廷,岂不人人都有才能傍身?”
“哦?曹公眼界令亮惊奇,”诸葛亮一脸震惊崇拜的样子。
曹操哈哈笑了两声,这时诸葛亮突然眉头一皱,摇头道:
“也不对,地方如洛阳般,考校完再举荐到朝廷,未必能保证才干,需知门阀在各地都有朝廷所不及的影响力,况且许多寒门,是否能承担前往州郡考试的花费,还尚未可知。”
曹操笑容缓缓收敛,这么一说确实是。
士人说服太守、州牧舞弊,塞几个人进去不难。
而且这年头不是谁都能骑的起马,一州又太大,靠两条腿得走上多久。
曹操正在沉思之际,诸葛亮的声音悠悠传来:“看似一亭连一亭,一县连一县,可对学子来说,咫尺天遥啊。”
“咦,”曹操心念一动,突然站了起来,脑海中灵光越来越亮,下一秒,当场大笑起来,
“哈哈哈,我知道了。”
诸葛亮跟好奇宝宝似的,“曹公知道什么了?”
“为何不能分级考试呢?就如同军功制般,逐层往上,同亭在同亭考,考完地方里正举荐到县,县考再由县令举荐到州……一应路费,由官府负责,县考榜首若州考失利,朝廷虽无法授官,但此人仍可由县招揽为亭长里正,失利者还可备考下一次,哈哈哈,妙,妙!”
“曹公真乃神人也!”诸葛亮听后赞叹。
曹操更加得意,兴冲冲的说道:“只待拿出规章制度,来年实验一番,便可向天子递交新令!”
诸葛亮连连点头,突然就站了起来,说道:
“亮今日沾了曹公的光,却也不能什么都不做,不如就由曹公攥写章程,亮虽愚钝,但愿前去筹备来年的考核,曹公只需跟司州都尉打声招呼配合亮,如何?”
“嗯?”
曹操笑容顿时荡然无存,盯着诸葛亮看。
只见此人一副兴奋的样子,好似迫不及待的就要出发。
黄毛小子想要抢功!
抢功就算了,人还管他要。
筹备各级考场的事,能让这小子抢了吗?
主意是他出的,初版章程是他定的,曹邵是他亲族,考场要是让这小子办了,功劳立马被抢一半。
更何况看他一副蠢样,万一把事办砸了,大功可就变成了大罪。
还让曹邵配合他,好事全被他占了,还不如自己躺院子里晒太阳,让曹邵去帮忙跑腿就行,功劳在曹家身上。
诸葛亮的形象在曹操心里一落千丈。
干啥啥不行,抢功第一名。
“哼,就不劳烦了,你在这攥写章程吧,我在司隶办明年的考试。”
曹操哼完,一挥衣袖,直接离去。
等他人影消失,诸葛亮才嘿嘿笑出声,拿起桌面上他早已攥写好的章程。
除去亭县那几级地方有自主权,他着重写了三阶。
州郡初试(春三月)
考生资格:
良家子(非商贾、罪犯),年龄12岁以上(需县令担保文牒)。
考试内容:
经义、默写《春秋》《尚书》选段,错漏≤3字。
策论、命题作文,如治羌,理正辞约。
算术、解《九章算术》题。
每州取十到五十人,持通科举牒赴京。
鸿都门复试(夏五月)
考生资格:
州郡举人、鸿都门学学子。
着重内容:
射策:答治国难题。
殿驳:考生互驳。
州郡举人淘汰七成,淘汰举人仍为举人,州郡征辟为文书,余者分甲乙科。
殿试御选(秋八月)
流程:天子亲拟策题、考生于德阳殿作答、公卿现场批阅、天子钦定前三。
授官:
乙科:文学掾(秩200石)。
甲科:尚书台郎官(秩400石)。
三甲:导官令(秩六百石)县令(秩六百石)。
早在曹操还在看考卷的时候,诸葛亮就设计出了个雏形。
至于为何不说,因为有想法容易,实施起来可就太困难了。
曹操在前面冲锋陷阵,和弘农杨氏等家族针尖对麦芒,他在背后拱火。
顺便继续修改完善制度,等该跳出来的人都跳出来了,他就进宫去,带着圣旨出来一锤定音,变法就成功了。
现在的首要之急,是去杨家告曹操黑状,探探杨家口风,若有矛盾,把所有事放在台面,省得背后捅刀子。
诸葛亮又是嘿嘿一笑,将东西塞进怀里,匆匆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