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越是深究九品制,就越觉得大有可为,甚至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想要完善。
刘辩看他兴奋的小表情,就知道这事成了,问道:“有想法?”
陈群正在思考,下意识的点头:“有一些。”
他还无法第一时间消化这么庞大的信息量,同时还有点小兴奋。
他还不知道刘辩跟他说这些的目的,只觉得能早一点接触到九品制很荣幸。
刘辩下一刻笑着道:“那就将朕写的东西抄录下来,回去好好看看。”
陈群眼睛一亮,如获至宝的起身拜谢道:“臣谢陛下。”
他怕是第一个知晓新官秩规则的人。
“去吧,研究好了,草拟份奏疏上来朕看看,尽量早些,这事儿就交给卿研究了,朕打算一年内推行,三年内彻底更换旧制。”
“喏!”
陈群喜滋滋的抱着纸笔往木板而去,但没走两步,脚步突然放缓,错愕的转过头,瞪着眼珠子。
他眼巴巴的问道:“陛下刚刚说什么?”
没听错吧?让他来?!
刘辩笑容收敛,皱眉问道:“框架朕给你搭好了,你来制定新的官秩制度,有问题吗?”
卧槽!
陈群吓的差点当场瘫软。
这么大的差事,几乎等同于变法了,让他一个小小的尚书台吏曹尚书来办?
设个丞相专门办这件事都不一定扛得住。
“怎么了?”刘辩又拾起笑容,一眨不眨的盯着他,“有难处?”
“这……”陈群一脸苦相,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刘辩知道他心有顾虑,问道:“需要朕将天子剑借你吗?”
陈群面色陡然变了,赶紧摆手:“臣万万没有此等想法。”
“那就去吧,朕差司隶校尉帮帮你,遇事多和荀令君商议。”
刘辩表情缓和,“昔先秦商君变法,亦是阻碍重重,如今朕在这里,卿怕什么?”
陈群瞬间打起精神,是啊,他有天子做后盾,朝野上下一心,他怕什么?
想通之后,陈群躬身:“臣遵旨!”
陈群退下之后,刘辩思考一阵后,决定先给天下人打个预防针,学习学习秦孝公。
于是唤来郭嘉起草诏书,内容是钦点陈群在大汉内颁布《九品中正制》。
至于这个九品中正制是什么东西没说,让别人猜去吧。
诏书在拟定的间隙,刘辩没歇着,换了个场地,来到御花园观雪,同时差人去唤曹操、诸葛亮。
两人同时入宫,见到刘辩时,刘辩正弯着腰,伸手烤火。
“臣曹操。”
“臣诸葛亮。”
“参见陛下。”
刘辩抬起头,脸上扬起笑容。
一大一小两位大汉丞相,若能联起手来,不知能干出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
“来,二位爱卿过来,朕有要事要问你们。”
“喏。”
曹操扭着屁股就凑了过来,诸葛亮保持着礼数,慢步走到刘辩面前躬着身。
刘辩看着两人,问道:“最近张昭等人在办考试,卿等认为如何?”
找他们两人,刘辩是打算让他们可以着手开创科举了。
为什么会选他们,并不只是因为他们都官至丞相,而是因为他们与陈群一样,专业对口。
先说曹操,在察举制举孝廉盛行的时候,他提出唯才是举,并大力推举陈群变法,首创品评人才,制度初期以分九等考核为朝廷提供新鲜血液。
再说季汉,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大力推行典学从事制度,以试经制度,要求州郡推荐的人才必须通过五经考试\/律令才能授官,还亲自出题面试。
廖立、蒋琬都是考出来的寒门。
至于为什么不叫后世东吴的人来,因为东吴一汪死水。
完全依赖江东士族举荐,陆氏、顾氏垄断仕途,连考试形式都没有。
领兵的将军都依赖世袭。
这里面做的最好的就是诸葛亮,要是他再大一些,刘辩放手让他一个人去干了。
为了保险,刘辩将曹操拉上。
刘辩一边观雪,一边和他们谈心,两人说出见解,对考试录取人才的制度都颇为推崇。
而且各自能说出察举制的一堆缺点,得到这个结果,刘辩就更为放心了。
察举最大的缺点就是,好不容易肃清的朝堂,这还没几个月,各州郡送上来的名单,又被撵出去的人占满。
曹操也不怕事,坦坦荡荡道:
“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颍川郭氏、颍川钟氏、皇甫家、太原王家……太多太多了,无一不在往洛阳塞人,偃旗息鼓者,并非消声灭迹,而是被各自州郡征辟。”
刘辩沉默着,恐怕情况比对方说的还严重。
察举制下的士家,运转逻辑有点类似后世的资本。
他之前就跟满宠分析过,能见到的商人都是逐利的,懂得趋利避害的,否则会被市场淘汰,轮不到出现在人前。
士族亦是这般,这就好像进化论中的动物。
刘辩估摸着,洛阳不见得是铁板一块,太傅府、大将军府,这些自主开府的地方,什么情况真不好说。
士人愿意接受现有的一切,大概率是在想,天子总不能一辈子排斥他们。
就算真排斥一辈子,可总有驾崩的时候,那时候他们又可以冒出来。
对传承了百年千年的他们来说,时间又算的了什么?
几十年时光看起来漫长,但站在家族史上来说,十分不起眼。
既然时间不算什么,那士族为何要冒夷族的风险,嚷嚷着跟拥有铁血手腕的皇帝对撞呢?
聪明人都是高呼圣明,明面上卷起席子归家,暗地里却布置一切,时不时的出来带头喊一句天子乃是千古圣君,降低王朝警惕。
等天子一驾崩,士族新话事人突然窜起,上一秒还强盛无比的朝廷,下一秒分崩离析。
这一切都是规律,规律又与制度息息相关,刘辩并不怪上述的那些家族,他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制度完善,并建立一套自救程序。
他倒是没有什么让大汉存在万万年理想,他是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王朝的更迭,伴随累累白骨。
至于什么是自救程序,除了打算实行的科举和三权分置外,刘辩还想到了后世的其中一个例子。
后世有个问题被反复提及,为何形式主义那么严重。
在刘辩看来,这是典型的自救程序和应对衰败的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