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彦博这个人,我们在前面就已经提醒过大家要特别留意一下此人,而现在我们就来着重地说一下他。
文彦博(公元1006年—公元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人。单看年龄,此人活了九十一岁,而他担任参知政事这一年是四十一岁,他前后为相的跨度年限共计五十年,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朝,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四朝元老。范仲淹、富弼、韩琦、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章惇,这些在北宋历史上举足轻重且声名显赫的人都跟文彦博有过交集,而且文彦博可不会说这些人都跟他是朋友这种话,因为他根本不需要靠这些人来拉高他的身份和地位,因为他在生命的最后五十年里一直都矗立在北宋的政坛之巅。
作为官宦世家子弟,文彦博少年时期曾与后来的宋朝枢密使张昪和此时与他一道进入两府的枢密副使高若讷一起师从史炤学习经术,而史炤的母亲一眼便看出文彦博将来必定大富大贵,由此也是格外喜欢这个少年郎。
公元1027年,二十一岁的文彦博考中进士,与他一同考中进士的还有韩琦、吴育和包拯。此后,文彦博先后在地方上担任知县和通判之类的官职,然后被调入京城担任监察御史,后来又升任殿中侍御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宋夏战争爆发。还记得三川口之战吗?在那场战斗中,宋军主帅刘平和副帅石元孙战败被俘,勇将郭遵壮烈殉国,而死太监黄德和则临阵溃逃,然后还诬陷刘平主动投敌导致宋军战败。当时赵祯派出去核查此案的人正是时任殿中侍御史、时年三十岁的文彦博,就是他最后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为刘平洗清了冤屈。
此后,文彦博便一直在抗击西夏的前沿地带为官。李元昊亲率大军侵略河东地区的麟州、府州和丰州时,文彦博正是河东地区的转运使,他的任务就是负责为各个边镇筹集和转运粮草。张亢后来领导当地军民成功地将西夏军队逐出河东地区,这里面负责后勤工作的文彦博可谓是功不可没。
此后,文彦博先后担任渭州和秦州的知州,宋夏战争结束后他又受命主政蜀川担任益州知州。在此期间,文彦博结交上了一位贵人,但这位贵人不但远在京城,而且还是一个女流之辈。可以说,如果不是有这位贵人的鼎力相助,文彦博未必会有后来在政坛上的平步青云。这个女人正是赵祯在庆历年间最为宠爱的一位后宫佳丽,此人姓张,也就是后来被追封为“温成皇后”但此时还只是拥有一个“美人”封号的张氏。
文彦博与张美人之间能够搭上关系还得追溯到二人的父辈身上。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当年担任河东转运使时,他的手下有一个叫张尧封的人在石州担任推官,这个张尧封便是张美人的父亲。但是,张尧封不久便过世了,那时的张美人还是一个只有几岁大的小女孩。张尧封的妻子钱氏独自带着三个女儿实在是难以为生,于是她便想去投奔张尧封的堂兄弟张尧佐。可是,张尧佐却将其母女四人拒之门外,理由是他马上就要去蜀川就任,而且此行路途遥远实在是不便带她们随行。
万般无奈之下,钱氏只好将三个女儿卖入了宫中,这一年的张美人只有八岁。他们姐妹三人被交由一个姓贾的老宫女照管,而这个贾氏宫女的主人则是赵祯的“小娘娘”、也就是在刘娥死后被封为保庆皇太后的杨太妃。请注意这个贾氏宫女的姓氏,她姓贾——贾昌朝的“贾”!
张美人十二岁那年,杨太后病故,她宫里的宫女们随即改换门庭,而她们的新主人则是魏国大长公主、宋太宗赵光义的小女儿、赵祯的姑妈。有一次赵祯前去魏国大长公主的府里做客,宴席上自然是少不了歌舞节目助兴,赵祯在一群舞女当中一眼便看中了当时已经十六岁的张美人,本就喜好美色且对漂亮姑娘缺乏抵抗力的赵祯随即就被这个正值妙龄的少女给迷得魂不守舍。
张氏小美眉被赵祯收入皇宫并从此受到赵祯的独宠,如此一来,张美人的“养母”,那位贾氏老宫女的身份也是水涨船高。这时候就轮到贾昌朝出场了,他为了能够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竟然很不要脸地去跟这个贾氏老宫女攀上了亲戚。他之所以这样做全是因为张美人的缘故,皇帝新宠的养母变成了他的亲戚,有了这层关系,贾昌朝最后才得以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宰相。
贾昌朝知道攀关系为自己谋取利益,张美人自然也不傻,可他的父亲早死,他要想在后宫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得另寻靠山。想来想去,她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在蜀川当官的叔伯,也就是当年狠心拒绝收留她们母女的张尧佐。要说张美人不恨张尧佐那是不可能的,可如果不是他当年的拒绝收留,那么张美人也就不可能会遇到赵祯,更何况她现在急需家族势力做自己的后盾,这个张尧佐是他唯一能够倚仗的人。张尧佐如果不是个傻子,那么他肯定会欣喜若狂地抓住张美人伸出的这一双可以为他带来无尽荣华的小手。
巧合的是,文彦博这时候也在蜀川。借着张尧佐和文彦博的这层关系和这场交集,再加上自己的父亲曾经是文彦博父亲的属下,张美人这才惊喜地发现文彦博原来也是她可以倚仗的一支重要势力。一番交通下来,张美人竟对文彦博以叔辈相称。
什么叫珠联璧合?用这个词来来形容张美人和张尧佐以及文彦博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纽带可能有些不够准确,但却相当形象。文彦博和张尧佐都想在仕途上能够有更大的晋升空间,而张美人也需要利用他们的地位来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他们结合在一起无疑就是再完美不过的互惠双赢。
文张二人当中最先通过这次合作而受益的是张尧佐。他先是被调入京城担任判登闻鼓院,然后就以坐火箭般的速度先后被晋升为开封府推官、提点府界公事、三司户部判官、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端明殿学士,直到最后被任命为有着大宋“计相”之称的三司使。
事实证明,有没有能力做官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你上面有人且不犯大错,那么你就能步步高升,哪怕你确实资质平庸——请原谅我说了实话。
文彦博看到张尧佐突然间大红大紫能不心跳加眼红吗?显然不能!根据梅尧臣在《碧云騢》以及邵伯温在《闻见前录》里的记载,文彦博在成都为官的时候可没少派人去给张美人送礼物,而成都当时就有让宋朝的所有贵妇们都爱不释手的奢侈品——“蜀锦”。当然,文彦博送礼是以自己老婆的名义送的,夫人外交这种小门道中国的官老爷们早就玩得贼溜。然而,文彦博这样做在明面上是说得通的,他不是在很无耻地结交后宫的嫔妃以便为自己谋取利益,他这是在给自己的“侄女”送东西,这哪里扯得上是结交后宫?造谣和诽谤可是要负责的,这明明就是正常的亲情互动。
这里先不说文彦博的这些有损其在正史里光明伟岸形象的“黑材料”,我们还是那句话,真正的正人君子在官场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是人见人夸但又谁都不想靠近的海瑞,要么就是看透了官场本质而又不想继续勇敢生活下去的陶渊明。一个能混到顶级权力圈并生存下来的人无一例外的都是权斗的高手,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正人君子,他若是能够在追逐功名利禄的道路中始终保留一份为国为民的公心就已经实属难得。
要想更加形象和具体地了解文彦博这个人,我们还得说说他在成都为官时的两件“小事”,通过这两件事我们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立体的文彦博。
一件是文彦博杀人的事。在成都担任知州时,文彦博受邀前往当地驻军的官署大院和一群武官们打马球,众人正玩得兴起时突然听到外边有喧哗之声。文彦博命人前去查看究竟发生了何事,结果是一个伍长正在准备对一个犯事的兵卒进行杖责以示惩戒,可是这个小兵不服,他拒不受刑。文彦博把人找来问明了事情的原委后觉得这个伍长并没有做错,杖责是应该的。可是,即便是本地的最高首长亲自做了批示,但这个小兵仍然不服,这顿板子他就是不受。文彦博由此大怒,他直接以抗命之罪当着众人的面就把这个小兵给砍了脑袋。杀完人之后,文彦博招呼球友继续打球,直到比赛结束后才悠然回家。
我们先不说文彦博这次杀人是否有些草率,但通过此事还是很容易看出文彦博与传统文官的差异。此人之果决和凶狠绝对不输于那些杀人如麻的武将,关键人家还有文化,这样的人绝对是一个狠人,甚至是比狠人还要多一点的狼人。文彦博毕竟是在战场里历练过的,虽然没有亲自杀敌,但死人堆显然是没少见。有这样的一个人坐镇成都,别说是那些文官,就连成都的那些骄横跋扈的大兵哥和他们的带头大哥都得心生畏惧,乃至是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