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了文彦博的“刚”,下面这事则是有关于他的柔——阴柔的柔,太极拳里表面阴柔实则至刚的那种柔。
在文彦博上调京城担任枢密副使之前,有人弹劾他在成都那个花花世界里已经严重腐化和堕落,这些人说他他生活奢侈且有桃色丑闻,总之就是说文彦博在个人的生活作风上面有很大的问题,所以这种人是绝对不能对其予以重用的。宋朝是允许言官风闻言事的,哪怕只是根据市面上的流言也可以弹劾这名涉事的官员。既然有人弹劾文彦博,那赵祯就必须受理,恰巧这时候有一个名叫何郯的御史要去成都省亲,赵祯便让他暗中去调查此事。
值此文彦博仕途升迁的重要节点,他可不能在这个时候栽跟头,这时候他在宫中的那位贵人便对他他进行了跨越千里的紧急驰援。张美人这时期可是每天跟赵祯都腻在一起,赵祯自然也是什么事都给她说,得知文彦博正在被朝廷暗中调查,张美人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前去给文彦博传信。
再来说这位前去调查文彦博生活作风问题的御史大人何郯。赵祯这一回为了考核文彦博也是下了真功夫,何郯本就是成都人,而且他这次离京还是用的回家探亲的名义,但实际上他却是背负着皇命。赵祯这样安排就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在他想来,等何郯到了成都再亮明身份必能打文彦博一个措手不及——如果他真的是个腐败分子的话。
何郯一路轻车简从,就在他走到汉州的时候(今天的四川省广汉市,就是三星堆博物馆的所在地),他的一个故友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踏上久别的故土本就让何郯感慨万千,如今又在快要接近家乡的时候遇到了从前的故交,于是何郯就和这位老友去了一个男人们都爱去的烟花柳巷之地把酒言欢。
文人雅士聚会饮宴当然不能只喝酒吃肉,那样有损宋代文人的品味,于是他们又叫来了一位漂亮的姑娘过来奏乐以和。要说这位姑娘也真的是长得美不可言,而且恰好还就是何郯痴迷的那种类型。交谈中,这名女子透露自己姓杨,而何郯就此给她起了一个“杨台柳”的名字。
何郯的这个故交见此情形突然诗兴大发,他取来笔墨在这名女子的手帕上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正是史上有名的香艳诗《题汉州妓项帊罗》,诗云:蜀国佳人号细腰,东台御史借妖娆。从今唤作杨台柳,舞尽东风万万条。
好湿!哦,不,好诗!何郯看完这诗不禁拍掌叫好!
一顿把酒言欢之后,久别故乡且此刻又被烧酒和美色搅得春心荡漾的何郯就此彻底地放松了自己。在荷尔蒙的驱使下,何郯这一晚和这名漂亮美眉在酒楼的房间里进行了一场狭路相逢的激烈战斗。
第二天早上,何郯穿戴整齐正式变身为一身浩然正气的大宋纪检官员。到了成都,文彦博领着一众大小官员前来热情地接待这位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但是,何郯可是有皇命在身,他这次就是要来给成都的官场整肃风气的,尤其是这个文彦博更是他头等关注的对象。因而,面对文彦博等人的笑脸相迎,何郯始终都不苟言笑,一副十足的正人君子之风。
文彦博倒也丝毫不紧张,反而在心里冷笑不已。他在笑什么?答案马上揭晓。
这天晚上,文彦博在官署为远道而来的何郯举行了一场接风宴。在酒宴上,何郯仍然板着一张小脸,他小口地喝酒,斯文地吃菜,眼睛还四下观察和打量,恨不得就在这场酒宴上把文彦博的全部罪证都给搜集完整然后好回去向赵祯复命。
酒过三巡,文彦博双手一拍,随即鼓乐齐鸣,一队长衣飘飘的蜀川佳丽迈着轻柔明快的步子飘然而至——极具古典美感和艺术气息的歌舞节目开始了。
何郯用自己的鼻子哼哼了几声,他已经断定这个文彦博肯定有问题。在明知道自己是大宋纪检干部的情况下,文彦博竟然还敢给他来这么一出,这一晚又是喝酒吃肉又是歌舞助兴,这钱谁出啊?而且,文彦博此举是不是也太过嚣张和大胆了?他这是不知死活还是在向他这个朝廷钦差公然示威?照此看来,文彦博显然就是一个生活腐败且堕落的官场败类。行了,等我何郯回京之后,你文彦博就等着挨刀吧!
就在何郯内心暗自得意之时,他的眼神不经意地落在了与他离得最近的这个舞女的脸上——霎那间,何郯石化了,他差点被自己的口水给呛死!
紧接着,婉转优美的歌声响了起来,而这歌里的词句更是让何郯如遭雷击!
何郯为何会突然失态?因为这个让他当场石化的女人正是前晚与他赤身相搏的那个妹子,而在他耳边响起的这首歌正是他的那位故交那晚题写在这名女子手帕上的那首《题汉州妓项帊罗》!
在何郯感觉自己被雷给劈中的时候,一旁的文彦博却在不动声色地继续与人谈笑风生。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会想起苏东坡的那句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强行让自己镇定下来后,后背仍在冷汗直流的何郯不禁对文彦博恨得是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作为一个执法者,他还没有举枪就被犯罪分子从背后给一枪撂倒,这简直就是堪称奇耻大辱,可何郯又能怎样呢?文彦博事实上已经很给他面子了,一切就看他是不是个聪明人。再者说,即便文彦博真的在生活作风上有问题,可人家既没逼良为娼也没霸占民女,顶多就是偶尔出入娱乐场所,这相比起大奸大恶之徒,这种事实在不值一提。既是如此,与文彦博之间毫无恩怨的何郯又何必要跟文彦博较劲呢?他倒不如这会儿就索性卖给文彦博一个人情,以后说不定还能在官场的升迁之路上被文大人提携一番。
这一晚,何郯辗转反侧迟迟难以入眠,但在把这一切都想通理顺之后,他的心里也变得通透和释怀了。高手过招比拼的是内功,文彦博与何郯连一个眼神交汇的动作都没有就把这场仗给打完了,结果自然是何郯遭遇惨败!
回到京城后,何郯向赵祯“如实”回奏:“陛下,经过我的一番明察暗访,有关于文彦博的那些传言和指控全都是子虚乌有,文彦博是个好官,也是个清官,此人绝对纯洁可靠,可堪两府重任!”
就此,文彦博成功地躲过一劫。同样是为了维护今后将会光芒万丈的文彦博在历史上的光辉形象,所以这件事在史书里毫无记载,多亏了邵伯温同志将此事记录在了他的《邵氏闻见录》里。
不过,我们这里倒是有个问题:何郯的那个在汉州与其“碰巧”邂逅的故人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邵伯温在他的笔记里白纸黑字地记下了这个人的鼎鼎大名——张俞。
此人也是成都人氏(成都郫县人),他跟何郯是实打实的成都老乡。张俞在当时也算是蜀川的一名颇有名气的才子,但却屡试不中,最后他也就不再寄情于官场和功名。可是,就在他开始隐居的时候,他却被当地官员举荐为官,朝廷最后还真的给了他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但他把这个只领俸禄没有实差的官让给了他的父亲,他仍然去过他的隐居生活。巧合的是,身为世家子弟的文彦博此生最欣赏的就是这种有才华但却不醉心于功名利禄的人。文彦博后来在担任宰相期间曾几次三番向朝廷举荐王安石,原因就是王安石屡次放弃了升官的机会而甘为一方的父母官。
文彦博到了成都任职之后自然也是听闻了张俞的大名,在经过一番深入了解后他不仅对张俞心生敬仰,而且还自掏腰包为张俞在青城山下购置并修缮了一座前人的故居作为张俞的栖身之所。这座房子不但紧靠风景秀丽的青城山,而且还坐落在一条名为“白云”的溪流之畔,张俞后来的那个“白云先生”的字号也是由此而来。
我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试想,如此厚恩之下,张俞帮文彦博一把算不算是知恩图报呢?文人都讲究一个“士为知己者死”,别的人不好说,但张俞在这方面指定是不会让人失望的。但是,为了报恩而把自己的多年的好友给坑了一把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呢?张俞可不会这么想,何郯这一次虽然被下了套,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少一块肉,反而还白捡了一回风流便宜,何郯从此更是和未来几十年里的宰辅大臣成为休戚与共的同船人。如此一番细算下来,张俞甚至会觉得何郯这一回不但没有吃亏,反而还大赚了一笔。
这个张俞我们在这里说得再多可能也没法让人记住他或是想起他到底是谁,但实际上此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身在中国大陆的人可能不知道范仲淹和王安石是谁但却一定知道张俞是谁。很茫然是吗?别急,我们这里只需要提到他的那一首几乎人人都会吟诵的诗就一定会让很多人瞬间释然,这首诗几乎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及李白的《静夜思》一样朗朗上口,其诗全文如下: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