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切,虽然袁熙一开始觉得没什么,但尚书令诸葛亮不愿意了。
甚至左仆射陆逊、右仆射司马懿、兵马司尚书庞统,一起弹劾潘璋。
他们都认为潘璋属于自作主张,攻打吕宋群岛,这会导致化外之民在没能得到大燕帝国王权教化之前,就遭到屠戮,更会使得南海的各地势力,对大燕帝国产生敌视心理。
“天下子民,都是您的子民,只要他们没有产生反抗心理,就不能以侵占领土的理由屠戮百姓,这是王道天下的根本。请陛下下令处置潘校尉!”诸葛亮十分坚持,而且他还有着几乎整个朝堂的支持。
袁熙也是终于知道,为什么诸葛亮对全琮占领夷洲岛完全没有意见,反而是对吕宋群岛如此偏袒,就是因为潘璋屠杀原住民的问题。
要知道全琮不仅没有在夷洲岛屠杀,还帮助袁熙派过去的官员,跟当地的土着民相处甚欢。
这一点就不得不佩服全琮在夷洲岛的处理。
也是因此,搞出海上扩张的潘璋和费祎最终,只能被袁熙下诏处置,强迫二人先回朝,另派他人去南海和马六甲驻守。
事实上诸葛亮的判断是对的。
之后,袁熙无论如何派出使者去往吕宋群岛,都没能在取得岛上居民的信任,直到最后,袁熙再次用大军将吕宋群岛彻底摧毁,并完全殖民吕宋群岛,才算解决了吕宋群岛的问题。
期间,吕宋群岛曾不断派出海盗偷袭袁熙在南部海域的贸易船只。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因为,潘璋在南海搅风搅雨的时候,其他地方的部队其实也在搞事。
例如,同属南方的建宁中郎将府,当时的统帅已经变成了吴懿的族弟吴班。
吴班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拿毗邻的骠国开刀,他想把滇州的边境线一直拓展到西南的海边去,这样就可以直接获取一个西南的海上港口。
其实,这个思想还真不是吴班的,而是袁熙自己的,拿下骠国,就可以得到西南海域的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就可以在西南海域有一个较为保障的港口,也可驻扎一支部队作为保护。
这样的话,大燕帝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保障又可以多一分。
如今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实还是很赚钱的,特别是滇州那边的关税收益可不少,几乎是东南各州的数倍。
而且大多数商品都是通过骠国在去往天竺的各个部落,骠国这个二道贩子,通过倒卖大燕帝国的商品,赚的是盆满钵满。
而且骠国因为商业的发展,国力也是日益增加,甚至多次挑衅过堂明国,而且对于扶南国也是虎视眈眈。
如果不是扶南国被大燕帝国殖民,堂明国又跟骠国一样是大燕帝国的朝贡国,大概率骠国的国主已经准备进攻堂明国了。
这样的情况,自然会被边州的将领吴班发觉。
而滇州如今的刺史李恢是个保守派,他虽然也有立功的想法,但是主要还是保境安民,以及安抚当地蛮族为主。
至于挑衅边疆敌国,李恢根本没有考虑过。
因此,当吴班找到李恢时,李恢只能连连摇头。
“这怎么行,吴将军,你等在此驻军,是陛下为了南中地区的安民政策,不是为了让你去挑衅外边的是非。就算骠国包藏祸心,只要他还没动手,我们就不能主动出击,否则会落人话柄的。”李恢劝说了一下吴班。
可是吴班的理解不一样,在他看来,李恢的意思是需要个理由,那就好办了。
“你是说,只要骠国对邻国发动袭击,或者说甚至动手到我们头上来,就可以进攻骠国对吗?”吴班直接说道。
“可以这么说。不过,进攻一事,最好得到陛下点头!”李恢一开始也觉得没问题。
因为边衅本就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只要出现,必须解决,李恢和吴班有权利先斩后奏的,这是袁熙设立边境各个中郎将府和校尉府的目的。。
但是,这无疑给了吴班想法。
虽说堂明国不好利用,永昌郡这个边郡有着各种限制,但是不是还有扶南国这个殖民地吗?魏延可是一个好战之徒。
事实上,吴班判断对了,魏延不光好战,他还馋甘宁的封王。
要知道,虽然魏延表面上是中南都督,跟甘宁的倭国都督一样,但是甘宁有着辰王的封爵,这是不一样的。
魏延只是一个县侯,没有具体封地的,所谓“都督”,也只是军事部队驻扎在当地。
无论是倭国,还是林邑国、扶南国,都是有着新任国主的,而且他们还明显有着自治权,只不过谁当国主,得袁熙这个皇帝说了算。
魏延这些“都督”,是无权直接干涉当地政治、经济等活动的,除非涉及到大燕帝国子民在这些地方出了事;而另一个重要的作用点就是,林邑国、扶南国以及倭国,是类似于大燕帝国各州的,必须把税赋的大头交到大燕帝国国库中,魏延就是负责监视这项交税任务是否顺利的。
因此,魏延也想开战,并且能够增加一些军功。
于是,魏延故意让扶南国的傀儡官员们,对骠国的商人进行袭击,而且是在骠国境内执行的。
骠国立刻意识到扶南国对骠国的袭击,于是早就觊觎扶南国领土的骠国,果断出击,攻打扶南国边境。
由于扶南国被殖民之后,基本上没有多少强势装备,部队也是花架子为主。
自然无力抵抗骠国的进攻,很快,骠国就打到了扶南国的国都。
于是,魏延以骠国攻打大燕帝国的地盘为名先发动了反击,然后才向大燕帝国的中心邺都汇报情况。
等袁熙知道的时候,连吴班都已经上书朝廷,骠国在滇州边境挑衅,杀死了滇州出境的士兵。
其实,这很有疑问,吴班手下中郎将府的士兵,怎么会出现在骠国境内呢?
很简单,是斥候兵,提前去踩点的,结果被骠国那边发现了。
由于在扶南国那边已经开战了,滇州边境这边的骠国统帅飘了,居然直接把斥候兵给杀了,甚至没问到底是哪国的斥候兵。
然后,吴班先斩后奏,直接进攻了骠国。
当然,吴班用的是为手下报仇,彰显大燕帝国国威的名义。
跟魏延那种保卫战似的风格不一样,吴班的战争风格就是冲着骠国首都去的。
可怜那些被骠国国主鼓动着进攻扶南国的士兵和将领,深陷扶南国的反抗中,又被魏延的部队给拖住。
即便他们想回家救援骠国都不行。
当吴班从骠国国都把骠国国主抓住,送往邺都的时候,在扶南国被拦截的骠国将领果断投降,而且想让魏延扶持他当骠国国主。
因为魏延是中南都督,有这个权力立骠国的国主,只需要袁熙同意即可。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骠国虽然被吴班强行打下来了,一下子让骠国服气,并且安定下来基本上不可能。
骠国又是东南地区通往天竺各部落的重要枢纽,一旦陷入混乱,不利于东南地区的商业活动。
立刻扶持一个傀儡领导者,其实是不错的选择。
可惜,魏延拒绝了,一方面,魏延有着更好的人选,另一方面,魏延希望袁熙能把林邑国封给他。
因此魏延决定带着部队也进入骠国。
这下,中南都督府的部队和建宁中郎将府的部队,都集中到了骠国。
吴班和魏延反而成了一对争功的将军。
这一点,无论是滇州的李恢,还是被袁熙从兵马司派来,专门查清中南半岛乱象状况的黄权,都看出来了。
只不过,为了防止大燕帝国的两路部队在别国的领土上内战,黄权与李恢立刻对吴班和魏延好言相劝。
最终,才算是得出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方案。
那就是中南都督府的部队暂时驻扎在骠国与扶南国的边境,而建宁中郎将府的部队也回到滇州与骠国的边境。
至于骠国国都,暂时交还给骠国王室,也就骠国国王的儿子。
不过,骠国新任国主,必须允许大燕帝国在骠国西南沿岸设置一处水军校尉府,作为港口驻扎点,也算是通商口岸。
新任的骠国国主自然立刻同意,千恩万谢。
至于,吴班和魏延,也只能同意这一方案,等着袁熙和三台六司的大臣们如何给予他俩“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