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乾元五年末,袁熙开始轻徭薄赋等一系列宽厚待民的措施之后,他就开始了过紧日子。
人一旦在精打细算中度过,时间就会过得很快,因为你必须把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算的很清晰。
当然,不光他自己,整个朝堂都在陪着他过紧日子。
也是因此,袁熙的后宫既没增添过新人,也没增加过新的宫殿,更没有多少新宝贝出现。
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也是一种双方贸易产品的展示,基本上不存在“谁挣钱、谁赔钱”的情况,大家是双赢。
而持续的寒冷天气,终于是在乾元十一年(公元222年)爆发了巨大的灾祸,就是一场大旱灾。
先是在冀州以及河北府一整个梅雨季节都不下雨,然后蔓延到全国都少雨的情况。
不过,幸亏袁熙宽以待天下数年之久,大燕国的百姓大多都富庶了起来,家中都有些存粮或者财产。
袁熙的国库也有着充足的钱粮,可以用来赈灾和解决问题。
说白了,就是一边救灾,一边在旱灾的地方继续兴修水利。
只不过这次不是挖沟渠,而是挖深井,向地下要水。
另外,为了防止旱灾之后的蝗灾,袁熙还大规模地鼓励地方上养殖能吃蝗虫的鸭子和飞禽。
同时,袁熙还颁布了《除蝗令》,其中,大肆奖励灭蝗的百姓。
另外,袁熙让甄家等商户直接收购蝗虫,交给皇宫处理。
袁熙命人在宫中,高温烹煮消毒之后,晒干研磨成粉,作为香料食用。
意外的是,味道还不错。
袁熙甚至赏给不少朝臣们食用,诸葛亮、司马懿他们都欣然接受。
后来袁熙甚至把蝗虫粉卖掉了不少,卖蝗虫粉的收入,继续用来赈灾。
当然,除了赈灾,袁熙不得不下了罪己诏,承认自己这个皇帝做的不好,导致老天爷降下惩罚。
另外,袁熙还去上清宫专门祭天祈福,当着朝臣和百姓的面,袁熙甚至生吃了一个蝗虫,表达了自己与蝗灾不共戴天的态度。
一时间群情激愤,百姓们无不冲到田中与蝗虫作战,大人们都学着袁熙吃蝗虫,小孩子们倒是聪明,都是烤着吃的。
因此,整个乾元十一年(公元222年),袁熙都在带着朝臣们解决旱灾带来的不良影响。
周围的国家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灾祸的影响,南方的还好,因为水源充足,北方的就不太行了。
辰国、倭国因为海洋气候,影响不算大,再加上这几年奴隶贩卖导致的人口下降,倒是不用担心吃不上的问题。
扶余国、挹娄国以及肃慎诸部就惨了,本来就在东北,又遇到大旱,再加上他们在大燕国和鲜卑王庭的双面压缩,生存十分困难。
这不,扶余国国主,亲自跑来邺都向袁熙诉苦了:“今次朝贡,非扶余人不想孝敬大燕皇帝陛下,只是国中灾祸不断,且鲜卑盗匪恒生,实在无力进贡良物。”
这次扶余国每年定期朝贡给的东西实在没眼看,一堆破兽皮也就算了,那些木材就有点敷衍了。
不过他们也不是故意的,虽然有灾,收成不好,一国之主还是有不少好东西的。
扶余国国主其实是故意这样的。
据祭礼司探查汇报说扶余国最近被鲜卑王庭那边压榨了不少财物,又不好向袁熙这边说明情况。
因为扶余国一直的外交策略都是“墙头草”方式的。
如果直说,担心袁熙不但不帮他,反而断了朝贡体系,对于扶余国来说,每年最挣钱的国家活动就没了。
因此,用这种卖惨的方式,想让袁熙这边大燕国出兵干涉一下,或者说,帮扶余国吓唬一下鲜卑王庭。
“扶余王不必如此,朕知道情况。这次天下大旱,各有苦衷。放心,该有赏赐,我大燕国仍然不会少。不过,鲜卑王庭那边,到底给你们下了什么命令,国主能说说嘛?”袁熙自然不会显得吝啬。
但是,扶余国首鼠两端的行为,袁熙不可能继续容忍,他需要让扶余国与鲜卑王庭那边断了交往。
“回禀陛下,鲜卑人卑劣不堪,居然要让我们配合他们攻打辽东,我国当然拒绝了,还请陛下明鉴!”扶余国主没想到他与鲜卑王庭使者之间的事,袁熙也知道一二,赶紧跪下说道。
扶余国主倒是没撒谎,不过袁熙还想诈一下他,袁熙说道:“哦?那我怎么听说,扶余国已经同意了与鲜卑人合作呀!”
“绝对没有啊!天地可鉴,我扶余国只忠心于大燕国,绝无二心,否则我也不用亲自来向陛下说明啊!”扶余国主被袁熙一炸,立刻再次磕头道。
“那行吧!国主先回驿馆休息,待朕调查清楚,确实如此,自会还扶余国一个朗朗乾坤!”袁熙看扶余国主确实没有异心,决定放过他。
至于那看起来毫无价值的贡品,袁熙也收下了,还回馈了一些盐铁等物。
不过,袁熙并不能因为扶余国没有异心就放松,因为扶余国不是一个出现这类情况的。
南方诸国都是正常朝贡,辰国、倭国已经完全控制,也没什么。
可是挹娄国、肃慎诸部,都跟扶余国差不多,遭到了鲜卑人的掠夺。
而西域诸国也一样,被鲜卑王庭挑唆的跟袁熙的大燕国搞事情。
其中位于西域北部的两大势力乌孙国和车师国,都收到了鲜卑王庭的邀请,准备对付袁熙在西域设置的戊己校尉府。
其中车师国,其实应该名为车师后部。
因为车师国在汉朝时期被一分为二,北边称为车师后部,仍由车师国原来的统治者管理;南边的被称为车师前部,由汉朝扶持的西域势力管理,并且汉朝在车师前部的高昌城设立了戊己校尉府。
这也是为什么,袁熙的部队进入西域后能够在高昌立刻延续性质地设置同样类型的戊己校尉府。
简单来说,现在的车师国只有以前车师国的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已经完全由大燕国的戊己校尉府在管理,属于兵权和行政权都有的那种,如今是毋丘兴、毋丘俭父子在建设,用的是屯田制,如今已经从三千人的规模提高到了六千人。
相反,西域长史府,就建设的十分困难,因为直接在人家鄯善国的楼兰城驻兵,空间被压缩的很厉害。
因此,袁熙干脆将在敦煌设立的校尉府升级成中郎将府,让麴六从陇西郡搬到敦煌郡管理,陇西郡的护羌中郎将府则降为金城校尉府,改了驻地金城郡,校尉是麴耀的长子麴林。
而原来在敦煌驻扎的校尉赵昂,被袁熙改到了楼兰城驻军,并更名为楼兰校尉府,专门负责守卫西域长史府,而且是屯田制的部队,规模也是六千人。
这导致鄯善国跟车师国一样,对袁熙的大燕国有很多不满的情况。
这次朝贡,西域其他诸国都来了,像是焉耆国、疏勒国、于阗国、龟兹国、大宛国,都已经朝贡过了,虽然也是物品价值下降,但是至少人家来了。
最后,乌孙国也来了,虽然有点晚,但是也是有心,更为重要的是,乌孙国使臣告诉袁熙这边车师国、鄯善国与鲜卑王庭的计划,也就是对付戊己校尉府的计划。
反而是鲜卑南部的几个大势力,十分平静,而且正常参与朝贡,像步度根、苴罗侯、素利都跟以往一样。
不过,这不代表鲜卑王庭没召集这些鲜卑南部的实权派们。
因为,如今的鲜卑王庭已经不再像乾元五年之前那样,十分依赖鲜卑南部这几个实权势力的帮助了,这几年,刘浪和泄归泥在鲜卑北部不断地扩张,反而有些实力膨胀了起来。
如今的大旱灾,看样子刘浪和泄归泥应该也是受到了影响,否则一直在草原北方扩张的鲜卑王庭,也不会突然又开始对袁熙的大燕国感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