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荀禹是什么人,颖川荀家的?”袁熙看着鲜卑王庭那狗咬狗的内乱,对挑起这次乱象的主人公很感兴趣。
“倒不是,他虽说当初是借了官吏司荀尚书(荀攸)的帮助,才进了祭礼司,可荀禹的老家不在颖川,顶多是个外门。推荐荀禹去往鲜卑王庭的,还是鲁侍郎(鲁肃)。”司马懿作为右仆射,分管祭礼司的工作,这会儿,他正在跟袁熙这个皇帝汇报鲜卑帝国的情况。
“荀禹能活着回来吗?”袁熙直接问出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有难度,不是没可能!”陆逊作为左仆射,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
袁熙看了看诸葛亮。
这位尚书令皱了皱眉头,说道:“荀禹的行为其实不在尚书台的计划内,也没有提前请示陛下。我问过中书台,中书台没有备案,属于荀禹自把自为,他应该有自己的觉悟!”
袁熙愣了一下,诸葛亮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让荀禹自生自灭。
因为,这次袁熙派祭礼司去往鲜卑帝国的龙城谈判,其实就是因为高昌城那边一直僵持,幽州这边燕国部队节节胜利,秦州、并州也在反攻。
三台六司的官员都觉得,应该利用这种胜利的态势,向鲜卑帝国龙城的势力施压,让刘浪从西域退兵。
始终西域作战的成本太高,大燕帝国这两年还在轻徭薄赋中,根本没有多少收入继续投入战争中,这也是为什么南方作战会被三台六司的官员集体抵制的原因。
“龙城那边如今断了消息;刘浪在西域居然没有退兵回龙城,那就是有倚仗。我们如果真要派人去龙城救人,那就等于是跟鲜卑帝国全面开战。这很可能会造成边界上的这帮鲜卑实权部族集体反抗,会很麻烦。”杜畿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袁熙看了看袁谦,他这个中书令儿子一直在思考。
其实,袁熙知道荀禹算是袁谦的人,因为推荐荀禹去往草原谈判的人中就有袁谦。
大概率,荀禹跟袁谦的副手中书郎荀闳有些关系,否则也不会得到袁谦的支持。
袁谦显然发现了袁熙注视过来的眼神,他说道:“中书台确实没有让荀禹在龙城策反动乱的备案书,但是儿臣记得,尚书台送来的计划书里有着‘见机行事’的要求,而且明确了会由大燕帝国作为保障。儿臣以为,必须救一下荀禹,他现在是我大燕帝国的面子,不容有失!”
这下,袁熙算是心中一阵轻松。
因为袁谦的答案袁熙很满意,作为大燕的帝国继承人,如果轻易就把手里的有才之士用完就抛,那袁谦将来肯定很难服众,甚至会出现与手下官员离心离德的情况。
既然太子如此要求,袁熙自然会帮助太子完成他的威严。
虽然太子也是他袁熙这个皇帝的竞争者,但是现在的袁熙还没怀疑袁谦会争夺位置的想法。
始终天下是袁熙自己打下来的,满朝文武重臣也都是自己亲自提拔的,袁熙没必要担心太子袁谦突然脑子抽了,学后世的李世民,来个“玄武门”继承法。
但是袁熙这个时候没意识到的是,“玄武门”继承法从来指的都不光是皇帝与太子,而是皇子之间的竞争。
因此,当袁熙在袁谦说完之后,立刻露出一副欣慰表情的时候,有着议事权的魏王,也是袁熙的第四子,皇后甄宓的长子,袁谅,轻微地皱了一下眉头。
然后,袁谅接着袁谦的话,说道:“儿臣也觉得大哥说的没错,荀禹死节事小,可我大燕国丢了面子就是大事了。儿臣以为父皇应该派一肱骨重臣或是皇子亲自前往鲜卑龙城,将荀禹带回!”
说着,袁谅看了一眼大哥袁谦和皇帝袁熙,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说道:“儿臣自愿前往,为父皇解忧!”
这下,整个议事堂内可就热闹了,几乎所有的三台六司长官都在这,他们基本上都是不打算救荀禹的,而袁熙的两个儿子袁谦、袁谅都要救,另外,袁熙明显是要同意的。
“诸位爱卿?可有更好的计策?”袁熙也不表态了,直接了当地说:你们到底有没有办法,没有我就让儿子去了。
这等于是在打在场的所有朝臣的脸,除了陆逊,其他人都有点不好意思说。
诸葛亮倒是不怕,他说道:“四皇子千金之躯,不当如此!荀禹乃是鲁侍郎亲自推荐的,应当由鲁侍郎去,较为合适!”
鲁肃听完,心说:“孔明!我谢谢你啊!”
但是鲁肃嘴上不能这么说,他实际说的是:“臣自当替陛下分忧!”
袁熙看的出来,鲁肃不太情愿,袁熙自然不会逼他去的。
于是袁熙说道:“这次就不劳烦祭礼司了,让兵马司派人去吧!伯言(陆逊),你可有人选?”
“诸葛子瑜,与荀禹交好,且口才了得,若愿前往,自能解救荀禹!”陆逊也不客气,直接推荐了官吏司的诸葛瑾,也就是诸葛亮的亲哥。
因此,所有人都看了看陆逊,又看了看诸葛亮。
陆逊自然坦荡,完全没有任何情绪。
而诸葛亮则是略微皱眉,然后一副理所应当的表情。
袁熙一听,知道这是折中的办法,于是直接定性道:“那就让官吏司尚书诸葛子瑜为主使,四皇子袁谅为副使,前往鲜卑龙城,与鲜卑人交涉。你二人务必将荀禹全须全尾的带回来,朕要亲自嘉奖他!”
“喏!”袁谅赶紧接旨。
“喏!”诸葛瑾自然也得接着,他是没资格说“不”的。
作为魏王,袁谅其实还在朝中兼职少府监,也就是皇宫内部财政管理权,之前一直是在皇后甄宓手里的,因为甄宓怀孕了,就把这个权力让了出来。
按说应该是太子袁谦接手的,因为袁谦当时正在管理河北府的轨道建设,实在没空,袁熙就重新设置了九卿中的少府监,让甄宓的亲生儿子袁谅来干干。
结果袁谅在魏王府开府办公,把少府监管理的井井有条,皇宫内部的吃穿用度,都安排的不错。
这职务是离不了人的,袁谅这次出外办事,自然不能把少府监的位置还占着,必须得让出来了。
于是,袁熙干脆让袁谅自己推荐。
袁谅想了很久,居然推荐了一个十六岁的弟弟,皇八子袁谢,也是淑妃郭女王的儿子,袁谢更是刚封了韩王没多久。
“怎么是他?”袁熙有点不太理解,于是问道。
“老八的才学出众,能力也够,而且淑妃娘娘曾管理过内务,如果老八做不好,淑妃娘娘也可以帮帮他。另外,也主要是十四弟年龄太小,否则我就推荐他了!”袁谅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袁熙觉得确实合适,虽然袁熙不知道老四袁谅和老八袁谢的关系如何,但是至少袁谅的表现不是那种嫉贤妒能的情况。
不过,袁谅没有选择大哥袁谦这个太子,也是让袁熙心头产生过怀疑,不过,他这个时候还是不想往兄弟阋墙的方面去猜测。
“行,那就谢儿吧!这小子也确实聪明,在后宫就讨人喜欢,当初在西宫的时候,几个妃子都夸他懂事;去了东宫,也是满口好评;如今出宫建府,虽未入朝政,据说已经与不少官员交好了!真是厉害啊!”袁熙其实对袁谢的情况了如指掌。
袁谢年轻归年轻,却极其擅长交往,据袁熙所知与南方的一些官员关系都不错,例如,陆绩(陆逊的小叔)、诸葛均(诸葛亮的弟弟)、顾邵,等等。
“如果父皇担心老八交往过乱,可以另选贤能,儿子肯定愿意交出少府监的位置!”袁熙的一个随意感叹,让袁谅如坐针毡,他还以为推荐错了。
“那倒不用,谢儿虽然交友甚密,不过多是一些文雅交往,又不涉及政事,没必要紧张。而且让他管理皇宫内务,又不是朝堂上那些大事,没必要搞这么紧张。你说得对,让淑妃间接管理后宫正好,最近后宫也是人多了起来,总是出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该整顿一下了!”袁熙看出袁谅的小心,赶紧解释道。
袁熙作为父亲,还是不想打击自己孩子的自信的,虽然袁谅没机会继承他的皇位,袁熙还是希望袁谅能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