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死的相当刚烈。
仵作的报告,说朱家使用了一块碎瓷片,割破自己颈间动脉,失血过多而死。
瓷片来自大牢给朱家送饭使用的一只碗。
朱家吃过牢饭后,摔碎了瓷碗,用一块尖利的瓷片直接刺入颈间。这一切就在狱卒注视下进行,可是朱家动作太快,狱卒都没来得及打开牢门,朱家已经血流如注了。
根本来不及援救。
朱家就那样平静的看着狱卒,没有大吼大叫、没有恐惧、没有愤怒,就只是平静的看着狱卒。血慢慢流干,朱家的身体才缓缓软下去。
曹玢调查了朱家被捕后接触过的所有人,结果发现。朱家除了见到过韩信以外,没见到什么值得怀疑的人,所有对话都有记录,看不到朱家得到过任何来自外界的刺激和指示。
曹玢的内部调查认为,朱家是震恐于国家刑律,畏罪自杀,可以排除是什么外界势力杀人灭口。
这个理由,韩信并不相信。
张诚并不关心。
一个盘踞在巩邑附近的犯罪团伙,被连根拔起,这就够了,至于其头目是怎么死的……张诚哪有那么多时间想这个?
钢铁厂高炉全面进行了加固,死难的工人已经下葬——当然,大多数都是衣冠冢。高温钢水之下,很多人根本没留下尸体、即便有零碎的骨头,也无法从冷却的铁水中取出,这些冷却的铁再次被敲碎入炉,重新熔炼了。
巩邑第二钢铁厂已经选址开工。新的钢铁厂采取了更高的标准,更多机械化和自动化,出铁量更高,同时现场的消防设施安排的更合理,一旦有重大事故,救援来的会更及时。
但是如果出现炸炉,路边的工人一样是无法救出来。
人是很脆弱的,就如同一块不大的碎瓷片就能杀死朱家一样。没有人能够在一千五百度高温的铁水下生还。
在徐福和陈破甲的指导下,第一个黄色炸药生产厂已经开工。黄色炸药性能相当稳定,即便加热融化成液体也不会爆炸。目前蒙恬装备的迫击炮,就是用熔融的炸药填装的。这种炸药几年之内都不会失效,不畏惧水浸潮湿,即便在南部战区,也能有很好的杀伤力。
但是用作发射药的火棉、用作印信的叠氮化铅的生产线,进展就慢得多、这两种物质稳定性都要差很多,对生产环境要求相当苛刻、好在用量就比较少。
火棉或者硝化棉的问题,张诚知道的比陈破甲还要多一些。眼下的火棉,原料实际上用的是麻纤维。成品火棉效果远远不及后世。后世火棉所使用的原料是来自新疆的长绒棉,燃烧效果明显。用作炮弹的发射药和子弹的填装药,都非常理想。而麻纤维制作的火棉,质量和效果都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不过,目前为止,大秦帝国境内并没有发现棉花,张诚的基础教育曾经提出棉花起源于中南半岛地区,为了大秦人民的保暖御寒,是否应该发动一场中南半岛的战争呢?或者为了硝化棉的技术提升,是不是更能说服军方?
张诚不能确定。
铜和钢的加工精度所限,目前寺工已经提出了非常好的子弹的结构,但是在生产上就还是存在很大问题。尖头子弹的生产工艺要求相当高。手搓一枚两枚有可能,批量生产的质量绝对达不到实用水平,所以目前真正装备军队的就还是霰弹。射程比较近,威力也有限。好在杀伤分布的特点掩盖了精准度的问题,就也还能用。
在步枪子弹技术不行的情况下,军方采取了高度实用主义的态度,大量列装迫击炮和迫击炮弹。百人队平均能有6门以上的迫击炮。其余的装备就还是气步枪、霰弹枪、秦弩、矛戈一类。蒙恬如今就是带着这样一支军队去征剿匈奴。
单纯从火力上讲,这个配备是足够的,但是匈奴战马众多。基本上能满足一人两马的配备。如果匈奴人下决心丢下辎重帐篷车辆,他们在草原上行动能力就非常强。而秦人的马就总是有限,虽然有灌婴这样的骑兵部队,但是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比匈奴还是要差上很多。
历史上秦人对匈奴,主要采取守势。简单说就是等人打上门来。秦军的训练水平非常高,步兵方阵的防守能力和杀伤力也足够强大,正面抵抗冲上来的匈奴骑兵,并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正因为是采取守势,在战场上缺乏主动性,匈奴打不过大秦大可以不打,远远避开你图谋发展。而秦军想追上匈奴,那是完全不可能。更加之秦军大部队在草原生存,严重依赖营地、辎重和后勤供应。秦军定居点建设起来相当复杂。维护起来难度更大,所以至今为止,秦军也只能勉强维持长城全线的驻军和防御。
但是目前的国策,是要征剿匈奴,在扶苏皇帝这一世,全面解决上千年都没解决掉的北方游牧文明对农耕区的骚扰掠夺问题,为大秦万世奠定一个太平。以守为攻的战略和战术就不再适用。蒙恬对张诚的要求就是:用你机械的能力,让我们的部队追得上匈奴的骑兵。
在内燃机的动力下,这不算是一个问题。但是全面提高秦军的机动性能,技术和产能都是挑战。
最终张诚采用了分包的办法,公开了双轮摩托车的技术标准和标准结构,巩邑内燃机厂提供摩托车马达,小作坊也可以自己手工生产和装配部件。
一些有志向于此的巩邑技工甚至车间主任辞职下岗,搞起了摩托车作坊。品控在线的摩托车作坊迅速赢得了军方的订单。在诚记资金扶持和军方订单的双重激励之下。北方的代郡成为大秦重要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在对匈奴战争期间,面向军方出品了数万台摩托车。
这些摩托车性能好、持续运行稳定、速度快、通过性好。在草原上摩托车比战马还要可靠。加满油的摩托车轻易可以跑上1000里,而再好的战马连续跑200里就要口吐白沫,如果不休息散热,战马很快就会累死。
军用的摩托车很快发展出多种用途和形态。一车双人是最常见的用法。一个驾驶员,配一个射击手,可以追逐敌军骑兵一路射击。枪弹声音会吓坏战马但是不会吓到摩托车。
一个小厂研发出一种带挎斗的三轮摩托车,虽然售价比两轮车要贵一倍,但是挎斗车乘员三人,运载能力更强,战场上有更多的功能,这个厂很快就发达了起来。
摩托车再好,自身的安全性终究还是问题。被戏称是肉包铁的摩托车造成的事故和伤亡也相当严重。对匈奴战争期间,因为驾驶事故致死的乘员数量,远远高于被敌人武器所伤的乘员。这也成为军方烦恼的一个大问题。
张诚把摩托车的生产丢给了民间作坊,自己则专心强化四轮汽车的生产,除了拖拉机改装的装甲车、拖曳用的车辆以外,箱式汽车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