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在梁兴义教授、县农业局刘局长以及省城农业专家王教授的指导下,村民们正式开始了大棚内的翻地、松土工作。
梁兴义教授拿着一把小铲子,在大棚里来回走动,不时用铲子翻一翻土壤,感受土壤的质地。“大家把地翻深一些,至少要挖到二十厘米,这样才能保证土壤疏松,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他大声说道。
村民们纷纷响应,挥动着锄头和铁锹,用力地翻着土地。李大爷年纪大了,动作有些迟缓,但依然坚持着。杨开走过去,接过他手中的锄头,说:“李大爷,您歇会儿,我来。”李大爷感激地笑了笑:“杨开啊,多亏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咱们这庄才有盼头。”
县农业局的刘局长穿着整洁的制服,在一旁观察着大家的工作进度。他对梁兴义教授说:“梁教授,这次的大棚种植试验意义重大,如果成功了,能给咱们县的农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梁兴义教授点点头:“没错,不过现在最大的难题就是物资匮乏,化肥有限。”
就在这时,省城的王教授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说道:“我这几天一直在想,咱们可以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比如粪便,经过处理后作为肥料,既能解决肥料不足的问题,又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梁兴义教授眼睛一亮:“王教授,你这个想法好啊,咱们赶紧研究一下具体的方法。”
于是,三位专家聚在一起,开始讨论如何利用粪便制作肥料。他们找来了几个大木桶,把收集来的猪粪、牛粪和人粪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木棍搅拌均匀。
“这个发酵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大概一周左右,期间要注意温度和通风。”王教授一边记录一边说。
村民们围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专家们的操作。张婶忍不住问道:“教授,这粪便能当肥料用吗?会不会把庄稼烧死啊?”
王教授笑着解释道:“张婶,经过发酵处理后的粪便就变成了很好的有机肥料,不仅不会烧死庄稼,还能让庄稼长得更壮实。”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在翻完地后,就开始收集粪便。杨文开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一趟趟地去村里的各个猪圈、牛棚收集粪便。他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可是咱们庄的‘粪便收集员’。”
经过一周的发酵,粪便肥料终于制作完成。几位专家对肥料进行了检测,发现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
“可以把这些肥料施到地里了。”梁兴义教授兴奋地说。
村民们拿着锄头和铲子,把发酵好的肥料均匀地撒在翻好的土地上。大家虽然都捂着鼻子,但脸上却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这肥料下去,咱们的菜肯定长得好。”张婶说道。
随着肥料的施入,大棚里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气味,但大家都知道,这气味里蕴含着丰收的希望。
“乡亲们,咱们的肥料已经发酵得差不多了,现在就开始播种吧!”梁兴义教授站在大棚前,提高音量喊道。村民们听到呼喊,纷纷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农具,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
杨开和杨文也迅速组织大家,按照不同蔬菜的种植要求进行分工。张大爷和李婶负责播种茄子,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撒在挖好的小坑里,再轻轻地覆盖上一层薄薄的土,动作十分娴熟。而王大哥和赵大嫂则拿着水桶去河边打水,准备给播好种的土地浇水。
“梁教授,这浇水有啥讲究不?”王大哥一边提着水桶,一边大声问道。
梁兴义教授赶紧走过去,耐心地解释道:“王大哥,浇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刚开始播种,水要浇得均匀些,让土壤保持湿润就行,不然种子容易烂掉。”
王大哥听了,点了点头:“明白了,梁教授,我这就注意。”
在梁兴义教授的指导下,村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播种和浇水工作。太阳渐渐升高,大家的额头上都冒出了汗珠,但没有一个人喊累。
接下来的三天,整个杨家庄都沉浸在忙碌的氛围中。二十个大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全部种完了。村民们看着整齐排列的大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丰收的景象。
这二十个大棚里,种的都是家常菜,茄子、西红柿、豆角、辣椒、黄瓜等在田垄里安了家,还有几处专门种上了西瓜和香瓜。每一种蔬菜和瓜果都像是村民们精心呵护的宝贝,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梁教授,你说这些种子啥时候能发芽啊?”张婶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满怀期待地问道。
梁兴义教授笑着说:“张婶,别着急,只要咱们照顾得好,过不了几天就能看到小芽冒出来了。”
在等待种子发芽的日子里,村民们并没有闲着。他们每天都会来到大棚里,仔细检查土壤的湿度,看看有没有害虫。梁兴义教授也经常来大棚里巡查,给村民们传授一些种植的经验和知识。
“大家看,这个西红柿苗如果叶子发黄,可能是缺水或者缺肥了,要及时处理。”梁兴义教授指着一株西红柿苗,认真地讲解着。
村民们围在旁边,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棚里终于有了新的变化。最先发芽的是黄瓜苗,嫩绿的小芽从土里探出头来,仿佛在向大家宣告新生命的诞生。紧接着,茄子、西红柿等蔬菜的种子也陆续发芽了。
看着这些破土而出的小芽,村民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杨开激动地说:“梁教授,多亏了您的指导,咱们的种子终于发芽了,这可是咱们杨家庄的希望啊!”
梁兴义教授看着生机勃勃的大棚,眼中也满是喜悦:“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咱们还要好好管理,争取让这些蔬菜和瓜果都能茁壮成长,给大家带来好收成。”
看着大棚里那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嫩绿的幼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杨开的心里既兴奋又有了新的打算。他把杨民等几位村干部召集到了村头的老槐树下,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开始讨论大棚后续的管理问题。
“咱这大棚好不容易种上了,现在苗子都长得挺好,得找些人专门照看,不然出了问题可就麻烦了。”杨开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说道。
杨民点点头,赞同道:“没错,我也这么想。大棚里的蔬菜和瓜果正处在关键的生长期,得有人时刻盯着,施肥、浇水、除虫,一样都不能马虎。”
其他几位村干部也纷纷表示认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人选问题。
“我觉得得找些有经验、责任心强的人。”村会计老张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
“对,而且最好是家里时间比较充裕的,能全身心投入到大棚的管理中。”妇女主任李姐也补充道。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初步确定了从村民中选取人员固定照看大棚的方案。随后,村里的大喇叭响了起来,杨开通过喇叭向全体村民传达了这个消息:“乡亲们,咱们村的大棚现在长得可好了,为了让这些蔬菜和瓜果能有个好收成,村里打算从大家当中选些人专门照看大棚。愿意报名的村民,一会儿到村委会来登记。”
消息一传开,村民们纷纷响应。不一会儿,村委会里就挤满了人。大家都想为村里的大棚出份力,同时也能多学些种植技术。
张大爷第一个报了名,他拍着胸脯说:“我种了一辈子地,有点经验,让我去照看大棚,保证没问题。”
年轻小伙儿王强也不甘落后,说:“张大爷,我虽然经验没您丰富,但我有力气,肯学习,也想为咱村的大棚做点贡献。”
看着大家积极踊跃的样子,杨开心里十分欣慰。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十名村民负责照看大棚。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农,也有充满干劲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