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捷报传到南京城时,湖广行省的战事也进入了收官阶段。
吴胜利率领的军队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席卷了大半个湖广地区。
然而,正当他们一路高歌猛进之时,局势却突然发生了变化。
原来,湖广地区的残余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且战且退,等待着反扑的机会。
而此时,江西方面的援军也恰好赶到,两股力量如久旱逢甘霖般迅速汇合在一起,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十二万人!
这十二万人在长沙府集结,与吴胜利的军队形成了对峙之势。
一时间,长沙府上空风云激荡,战争的阴云笼罩着这座城市。
在夏军大营里,气氛异常凝重,吴胜利和一众参谋正围坐在地图前,紧张地商讨着应对之策。
一名参谋指着地图,面色凝重地说道:“将军,据可靠情报,湖广行省的残余势力纠集了七万人马,与江西来援的五万人马成功汇合”。
“这十二万人中,具备一定战斗力的至少有五万人左右!”。
他顿了顿,接着建议道:“以我们目前的兵力如果展开决战,伤亡恐怕不小,将军,您看是否应该立刻禀报大王,请求大王调拨一批步枪过来?”。
吴胜利紧盯着地图,眉头紧锁,一言不发。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所率领的这支东路军,当初进入湖广行省时,兵力仅有六万人。
后来,虽然又调来了三万人,但湖广行省面积巨大,各处城池关隘都需要驻守,在这里的只剩下三万人。
而且他率领的甲种军现在也不满员,只有六千人在这里,其余的四千人都散了出去到各处镇压。
再说武器,出征时军工厂方面虽然拨下了一千支步枪十万发子弹,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步枪如今都已消耗殆尽。
这并不是军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故意偷工减料,而是由于步枪本身的制造工艺相当复杂,目前的制造技术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导致其损坏率一直居高不下。
即便是禁卫军所使用的步枪,情况也同样如此,一支步枪最多射击百次就会出现故障,大部分都要返厂修理。
当然,这里面也有随军修理匠师的问题,步枪毕竟是一个新兴事物,这些修理师手艺有限,有些问题只有返厂才能解决。
就在这时,另一名参谋站了起来,他说道:“将军,大王交给我们的任务是牵制住湖广行省,阻止湖广行省的军队前往江南地区进行支援”。
“如今,我们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任务,甚至还超额完成了,目前,我们已经占领了整个湖广行省的江南部分的大半区域,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是不是可以转攻为守?”。
其他几位将领和参谋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都认为现在确实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而且将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守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样可以确保胜利的果实得以保留。
毕竟,如果继续进攻,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风险,而转为防守则可以巩固已占领的地区,稳定局势。
而且,最多只需要半年时间,他们就能够重新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到那时,说不定他们还能够趁势一举攻入江西,这无疑又是一场巨大的功劳。
吴胜利依旧沉默不语,他年纪轻轻却已是身经百战的老将,这些年经历过的大小战事不下数十场,否则也难以有企及如今的地位。
尽管他麾下仅有三万兵力,但内心对敌方的十二万大军却毫无畏惧之意。
人数上的劣势并未让他心生怯意,相反,他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对手。
沉默片刻后,吴胜利终于缓缓开口:“诸位,依你们之见,敌军是否会出城与我军决战?”。
众人闻言,皆陷入沉思,须臾,一名参谋率先答道:“若敌军得知我军仅有三万人马,极有可能倾巢而出,与我军决一死战”。
另一名参谋也说道:“不过,我军亦可直接与敌军对峙,只要我们巧妙地依托地形进行防守,敌军即便人数众多,也难以攻破我军防线”。
他所言非虚,东路军此时虽所剩步枪无几,但军弩尚有数千把之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军弩无异于数千支步枪,其威力不容小觑。
夏军的军弩射程都在两百到三百米,有效射程也和步枪差不多,如果仰射威力更是非常强大。
只是在精准度上要差许多,但如果军弩结成弩阵,威力可能比步枪还要巨大,从天而降的密集弩矢谁都抵挡不了。
吴胜利不置可否,而是问道,“我们这里有还有多少步枪可以使用?子弹还有多少”。
只见一名将领霍然起身,然后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军礼,朗声道:“回将军,我军原本拥有五百支步枪,出征之时,上级又调拨了一千支给我们,经过多场激战,如今尚有四百支步枪能够正常使用,而子弹也还有大约三万发”。
吴胜利微微颔首,紧接着他的目光转向另一名将领,问道:“那么军弩的情况如何?弩矢是否还足够使用?”。
那名被问到的将领赶忙起身,同样行了个标准的军礼,然后沉稳地回答道:“回将军,我军现有军弩大约四千把,弩矢十万支,数量充足,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战斗”。
吴胜利听完,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他缓缓点头,然后目光如炬地环视了一圈在场的众将,突然提高声音说道:“诸位,本将军有意与敌人来一场正面对决,你们可有信心战胜他们?”。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营帐内回荡,震得众人耳膜嗡嗡作响。
“有!”
“有!”
几声激昂的回应几乎同时响起,几个将领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自信和决心。
尽管敌众我寡,尽管参谋们所陈述的都是客观事实,但这些将领们毫无畏惧之色。因为他们深知,这是夏军自弱小之时便培养起来的一种气势,一种勇往直前、永不退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