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改革办公室的“处置总板”自动滚动到当周末尾:白名单复工项目由十五个增至二十二个,县域占比提升到四成;监管账户“节点拨付”累计一百三十六笔;“镜像冻结”生效二十九起;群众代表签名影像三百零七份。常之朗在屏幕下逐项点亮,最后把“试点清单1.0”标注为“完成度:87%”。他没有多说话,只把记号笔递给李一凡。
九点半,媒体与旁听席准点入场。信息与公众组将“问答式通告”的检索入口投到大屏,一行大字——“我买的楼,钱到哪儿了?”——下方是跳动的条形码。
两位购房者代表现场演示查询:输入项目编号,系统自动生成“预售款封闭—节点验收—拨付路径—工资到卡”四段式轨迹。吴宸提醒:“今天开始,新增‘节点缓冲说明’,遇到银行批次延迟,改革办出具临时通行证。”
十点一刻,省社情民意中心带着最新抽样数据进场。负责人简短汇报:对全省八市一百二十个样本点开展滚动访谈,对改革处置的总体支持率达到82.6%,较一个月前提升近二十个百分点。
“最受好评的环节”前三位为:白名单复工、旁听机制、问答式通告;“最担忧的变量”两项为:县域复工速度、涉外协作时效。李一凡没有让对方展开ppt,只问:“县域担忧在哪些市?”得到答复后,他把地名直接写进“县域急办”栏。
午后,衡洋、朱洲、岳州、汀城视频连线依次汇报。衡洋提出“工地缺人”,工程与复工组拿出“以工代训+见习补贴”组合拳,当日核定指标五百名;朱洲反映“招投标周期长”,法务组宣布“并联审查八件套”自今日起线上受理。
岳州担心“监管账户拨付节拍与银行批次不匹配”,财政与银监联合启用“节点缓冲条款”由改革办签发通行证;汀城没有合格第三方监理,省级支援名单当场投屏,要求四十八小时内到岗。调度会像精密的齿轮:问题清单与解决清单在同一张表上同时生成。
傍晚,金汇湾的塔吊在秋风里转动。四方见证人的折叠桌摆在楼体阴影下,监理、施工、街道与购房者代表轮流核对节点。分包队长把手机举过头顶:“工资卡到账了,短信刚到!”旁边有人笑着起哄,更多人悄悄长吐一口气。有人把“节点拨付”的短信截屏上传后台,系统自动勾连到项目页面的“资金轨迹”,绿线延伸到新的刻度,像在墙上添了一笔沉甸甸的分量。
夜里,改革办“第一号文件(征求意见稿)”挂网满二十四小时,下载量突破三十万,省外金融办与住建口的工作群开始转发“镜像冻结十条”与“白名单复工节点图”。
中央公务员学院的调研员在电话里只说了两句:“流程写给经办人,词语写给群众看。”信息与公众组据此把术语再做一轮“降噪”:把“民刑并行”换成“追责与交楼并行”,把“涉外保全”标注为“先保住再清算”,每一个词都对应一张插图。
第二天上午,省委小礼堂开放“改革办半日观摩”。地市分管、部分人大代表、群众代表与媒体分批进入。陈列区没有花哨展板,只有三面墙:一面是“处置总板”,一面是“白名单工地实时画面”,另一面是“涉外协作时刻表”。
宁秀兰在小讲台上把“先保全、后清算”的逻辑讲成五分钟口诀,最后递出三套模板:“裁定文书样式”“涉外送达函样式”“证据链表单”。有人问:“基层法官看得懂吗?”她回头指指墙上的流程图:“让一线一眼能用,这是我们写的第一条。”
午后两点,四九城“省部联合对接窗口”回函:认可岭州“模板汇编(初稿)”结构,建议增补“结果性指标与过程性指标”的权重映射;同时请岭州在一周内提交“试点清单1.1”,新增县域项目比例不得低于45%。
李一凡把“45%”圈成粗线:“县域优先,不是口号。”发改委随即把“跨年核算权”的政策口径敲定,允许县域复工项目在年终考核中按“就业带动+回款节拍”折算权重,补回“体量小、节奏快”的结构性劣势。
第三天,舆论的热点从“抓人”自然转向“交楼”。省台推出“夜谈复工”第二期,镜头里是汀城一处小体量工地的混凝土浇筑;旁白解释“见证人”盖章后拨付短信的节奏,弹幕刷屏“这就叫我们能看见的钱”。
财经媒体改追“评价指引(草案)”,问“可复制的尺度在哪”;法治版块延伸“民刑衔接”的案例。微博上,一个热评得到近万点赞:“这回不是看新闻,是看账单。”
下午四点,改革办“月评季审”的评估矩阵第一次亮相:横轴是“法务、资产、工程、金融、公众”,纵轴是“结果性指标与过程性指标”,每一格都对应具体项目与具体责任人。戴立鸣强调,“矩阵不是为了表面好看,而是为了问责能落到人。
他把“容错纠错”条款一并亮出:凡按流程推进、因客观变量导致阶段性偏差的,及时澄清;凡隐瞒、推诿、拖延,按矩阵坐标直达组织问责。评估会开到一半,组织口联络员把“改革型干部库”试入名单送上台:三名基层法官、两名经侦骨干、一名县住建局女科长榜上有名。
傍晚,省社情民意中心二次快样数据返回,支持率维持高位,“对政府处置透明度的满意度”上升到77.3%。问卷评论里,一句短评被选为样本:“以前是求人办事,现在是按图索骥。”李一凡看完没表态,只在“信息与公众组”的栏里多写三个字:**“再降噪。”**他要的不是“好看”,而是“好用”。
夜里九点,改革办小范围工作会定三个“收官动作”:其一,对“试点清单1.0”中完成度超过80%的十三个项目统一发布“阶段性说明书”,把“时间轴—资金流—工程量—责任人”做成可下载文本;其二,开放“项目检索”到地市终端,由各市自行更新、改革办抽查;其三,首次发布“县域复工周榜”,把资源与关注向县域倾斜。常之朗提出第四条:“把三张流程图做成工地版大字报,贴在每个白名单项目门口。”吴宸当场点头:“明天印刷。”
第四天清晨,衡洋一处小区门口,居民围着“流程图大字报”指指点点。戴着红袖标的楼栋长念给一位老大爷听:“第一步,监管账户看余额;第二步,节点验收看签名;第三步,拨付短信看时间……”老大爷嗯了一声:“看账的活,终于轮到我们来盯。”
傍边的小伙子补一句:“盯住账,比盯住人管用。”有人把这句顺手发到网上,标题是“广场体操式流程图”,评论区笑声热闹,实操却更热闹。
午后,四九城联席机制办公室第三次来电:同意将岭州的“镜像冻结十条”“并联审查八件套”“四方见证人制度”作为“地方实践参考文本”挂到内部平台;同时建议岭州对“问答式通告”形成统一范式,供全国可视化传播使用。
李一凡回答:“我们不忙着上‘全国’,先把县里讲清楚。”他转过身,指指“县域复工周榜”最末一行:“这几家,今晚专班夜查。”
夜查没有媒体,只有手电光。一处工地的围挡后,井然与混乱的界限用白粉线画得清清楚楚。监理拿出卷尺,街道代表拿出清单,购房者代表用手机对准红外测温仪。
有人问:“书记,这么查能查得过来吗?”李一凡摇头:“查不完。但只要有一处把流程贴得明明白白,别人就不敢胡来。我们查的是规矩,不是每一块砖。”
第五天,改革办在省政府网站首页发布《岭州处置阶段性进展(第一阶段)》,只有四段话:处置目标、工作方法、阶段数据、试点清单。尾部附“评价指引(草案)”二维码与“项目检索”入口,页面干净到几乎简陋。
点击量却在半天内突破五百万。评论区最常见的问题,是一个个项目的编号、节点、拨付截图与签名照;最常见的回答,是一条条流水号、时间戳与追问建议。窗口后面,技术员把服务器又往上加了一层。
晚上八点,省委小礼堂后场灯还亮着。李一凡把“第一阶段收官”的白板收起,换上一张新的——“第二阶段:结构出清与信用重塑”。第一行写着“资产管理平台—债委会并行—并购重整—破产保护—保障盘活”。
他停了停,在右下角写上五个小字:“真数据、真公开、真问责、真复工、真满意”,像给自己立了一个更苛刻的门槛。外头有风穿堂,纸张轻轻抖动。他按住纸角,回头对常之朗说:“把‘周榜’扩大到市域层面,明天起,群众代表可以直接报名去外市工地旁听。”
离开时已近十点。楼下的广场有人练步,一盏路灯正对着“项目检索”的二维码海报。一个年轻人停在那儿,扫了一下码,屏幕上跳出他买的那套房的“资金轨迹”,末尾写着“节点验收预计:十月二十八日”。他愣了两秒,突然把手机举高拍了一张照,发给家里的群:“终于,有个日子可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