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三日清晨,星城细雨初停,省政府一楼的问题墙前围着许多人。昨夜贴上的三张红卡排在最中央,星城高新区写着消防复核迟滞,岳州临港写着环评补件逾期,衡山口岸写着设备清关延误。红底在灯光下很刺眼,空气里有一种绷紧的安静。
记者举着相机交头接耳,企业代表拿着资料停在墙前逐条看。有人小声说红卡多影响形象,旁边的居民代表回了一句,怕贴红才是假,敢贴红才是真。话不大,却把几双眼睛都拉回到墙上那几行时间戳。
李一凡走进大厅,步子很稳,目光先落在红卡的证据栏和责任人签名上。秘书处汇报了大致经过,他只说了一句,下午把三张卡当众复盘,谁的卡谁来讲,讲到节点、讲到证据、讲到补救。说完转身上楼,谁也不敢再窃语。
陈晓峰在墙边摆开白板,把三张卡的流程路径一条条写出,旁边粘上外部时间戳截图、窗口办理记录、电话录音摘要。他让数据局调取各节点的原始日志,用红笔圈出迟滞点,用蓝笔标出可替代路径,准备在会上现场逐项对照。
下午两点,小礼堂坐满了人,纪检、审计、法制办、数据局、三地分管负责人都在。李一凡没有开场白,点名星城高新区先说。窗口负责人站起来,声音发干,说承包方水压实测报告晚交,窗口不敢放。李一凡抬手问,你们当时有没有贴黄卡、有没有报协同台。对方低头,晚了三小时。
李一凡没有提高音量,只把笔敲在桌面上,慢了三小时就是三小时,机器在码头淋了三小时的雨。你们怕担责,把担子丢给企业。现在把水压实测的取证流程改成双线:承包方不在,检测机构和园区联合测,七十二小时内补齐,窗口先贴黄卡并注明介入人。
岳州临港的环评补件拖到第五天才上报。负责人说企业材料有误,被退回后一直等。陈晓峰问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开放问题清单,让企业知道缺什么。数据局把面板投到屏上,退回原因码只写了资料不全。李一凡当场下令,资料不全四个字从今天起不得使用,必须点选明细并附模板,第一天黄卡,第三天转红,十二小时介入期必须出现责任人。
衡山口岸的延误来自报关行缺项。口岸负责人说当时口头提醒了。李一凡盯着他,你提醒过,谁记录、谁签名、谁时间戳。对方沉默。陈晓峰接过话,口头提醒不是制度,从现在起口岸查验并联窗口统一改用清单签收,缺项二十四小时内补齐,逾期自动转红,并公开缺项模板。
三项问题讲完,李一凡让三地当场报补救路径和时间点。高新区回应当晚九点前完成水压实测并上传证据,岳州回应今晚八点前将补件名单和模板发给企业并公开下载,衡山回应七点前完成缺项清单签收制度并回溯今天全部案件补签。纪检、审计把三张卡抄下编号,现场确认跟踪。
会没有散,改成指挥。陈晓峰分三组下沉,一个奔高新区消防演练现场,一个进岳州园区大厅,一个到衡山口岸并联窗口。他把手机设成共享屏,把每个节点的操作过程投回礼堂,谁拖谁慢一目了然,谁签谁当写在屏幕角落。
高新区演练区临时接出测试管路,水压表缓慢上升,检测机构和园区同时签名,时间戳跳出数字。陈晓峰确认照片、视频、签名、编号都齐,要求窗口当场把黄卡改为待复核,同时把补测流程写进园区的操作规程,不允许再出现承包方失联导致窗口全停。
岳州大厅把退回原因码的细化面板挂到前台,窗口人员在群众面前逐项勾选,旁边是下载模板的二维码。有人问三天真的能补齐吗,园区主任答,谁补不齐谁写时间,谁写时间谁签名。陈晓峰叮嘱,今晚把清单和模板上传到省级门户,同步到问题墙的公共栏。
衡山口岸把并联清单贴在玻璃后,查验台旁边多了一块签收板。报关行的资料被逐项标注缺项位置,签字笔绑在板上,谁签谁留影。信息员把新的放行曲线叠加到屏幕,重复录入的节点已被压掉。陈晓峰要求把签收表接入外部时间戳,避免事后补签。
傍晚时分,小礼堂的屏幕上同步弹出三条新进度。高新区水压实测已上传,消防签字已回,协同台显示已受理待复核。岳州的补件清单生成,首批模板发出十六份,企业签收回执陆续返回。衡山口岸完成今天全部案件的补签,缺项签收清清楚楚,延误件进入黄转绿的倒计时。
媒体闻讯赶到大厅,拍到的是窗口前的流程而不是台上致辞。记者问贴这么多红卡怕不怕丢脸,窗口小伙子笑着说,怕丢脸会丢时间,贴了红卡大家都来帮忙,翻成绿才有面子。镜头掠过问题墙,红黄绿连成一片,不同颜色像一张真实的体温表。
晚上八点整,指挥台发布通报,三张红卡的补救措施全部执行到位,进入复核。李一凡没有让人散,要求把今天形成的三份流程固化为制度件,明早发到全省:消防复核的替代路径,环评补件的公开清单与模板制度,口岸缺项签收与并联签名的强制要求。
陈晓峰连夜组织窗口培训,拿着白板从退回原因码细化讲起,讲到介入期的出现规则,讲到三件套的留痕顺序。有人担心操作会慢,他把两组年轻人叫上台做现场演示,从递件到签收到时间戳全流程只用了九分钟,下面的人鼓起掌来,脸上的紧张缓了一分。
九点过后,高新区的复核通过消息先到,红卡被翻回绿。十点,衡山口岸也通过复核,签收清单后的那串编号在屏幕上闪了一下。十点半,岳州的补件齐备,第三方复核登记完成。三张卡在墙上依次翻面,签名栏里挨着新的时间点,围观的人群发出低低的叹气声。
李一凡走下楼在墙前停住,他看了几秒,把指尖敲在那行证据编号上。问题不是丑事,遮掩才是。红卡是提醒,不是包袱。明天把今天的三种处理模板发到各市州,把能复制的件全部复制,把不能复制的件单列攻关。话不多,却把墙前的人全定住了。
夜深了,协同台的曲线还在缓缓往下。陈晓峰回到办公室,把三张卡的全过程梳成一页页流程图,每一页都加了群众视角和窗口视角两种界面。他把文件发到各园区群里,最后加上一句,不怕红,怕的是红不出来,不许把红卡堵在桌子底下。
窗外又起了风,走廊里有值班的脚步声。数据局传来一条短信,今天退回原因码细化率保持满格,中位数放行时长稳定,销号周期中位数缩短半天。陈晓峰合上电脑,站在黑掉的屏幕前,想起下午那句谁写时间谁签名,心里忽然踏实了些。
临近零点,老工业园打来电话,说临审件卡在缺疏散示意。陈晓峰让对方打开视频,把模板贴到墙上,窗口当众点选条目,承诺二十四小时内补齐,并把介入人的姓名写在屏幕角落。他挂断电话时,墙上最后一盏小灯还亮着,绿光在瓷砖上投出一小块柔和的影子。
深夜的江风吹过大楼,问题墙静静立在那里,红与绿互相映照。有人从这里看到压力,有人从这里看到秩序。第二天清晨,新的卡还会贴上去,旧的卡还会翻下来,时间和证据一层层叠加。在这面墙前,快不再是口号,而是被看见、被落实、被追责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