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南市提交的15人名单,其中4人是现任副科级,组织部那边已经有人在匿名信中质疑:这是滥提干部,是变相走后门。”
省委组织部会议室,气氛凝重。
李永中神情严肃,许宏志面色不改,只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
“破格就是破格,不是照抄履历表。我们不是看你现在在哪个位置,而是你解决过什么问题。”
“这事,我来背。”他说完,又扫了全场一眼,“但我要你们每一个提报人都记住:提上去的干部,要敢打硬仗,不行就下!”
没人再说话。
这是潇湘政治生态第一次被真正撞动——不是从上层调令开始,而是从干部提名制度被撕开一道口子。
……
与此同时,星城市。
市委书记陈启明在召开市委常委会时提到:“省委干部改革文件已经下发,省委书记赵建国、省长李一凡双重发文,我们星城必须全省走在前列。”
他顿了顿,补充道:“李省长曾在我们星城主政十年,我们不能让他丢脸。”
这番话虽轻,却击中全场。
李志远点头:“我提议将原先的‘星火计划’与‘千人计划’并轨,重新设立‘青年主官操盘机制’,在平台公司、产业园、招商一线设立副处级岗位锻炼点,由市委组织部主抓。”
梁国涛记录时问道:“主抓机制要不要设试点?”
“就从高新区、岳麓区、望城区各提一人,直接下沉挂职三个月。”陈启明语气平静,“不看出身,只看问题解决能力。”
星城市,这个曾孕育出“凡星模式”的改革策源地,再一次扛起了制度试验的大旗。
……
而在潇湘另一头的西部山城——永州市。
市长在接到省委组织部的干部改革反馈通报后,私下叫来了市委组织部长:
“我们永州的情况特殊,基层人手本就紧张,这种破格用人会不会引发老同志反感?”
组织部长沉默几秒,谨慎道:“但市里年轻干部确实严重断层,35岁以下的科级储备,已连续3年为0增长。”
这时候,副秘书长插话道:“能不能学星城那样搞试点,比如选两个区县?”
市长摆摆手:“你们研究,但记住,要稳,不出乱子。”
一旁的组织部长轻声道:“省委现在盯得紧,但我相信,真正能活下来的制度,必须先在边缘地带扎根。永州,不能错过这一次。”
……
而在湘北门户城市岳阳,风向更直接。
市委书记在全市组织会议中直言:
“我不管你是不是领导亲戚、有没有背景,只看一件事:你能不能搞定一件没人敢碰的难题。”
“挂职副秘书长不是镀金,是拉你下水。试试能不能游出来。”
这番话,让不少年轻干部既激动又惶恐。
在潇湘体制中,“破格”不是靠关系,而是靠“出局又归来”的能力,是靠被推向解决问题最前线的实战力。
……
与此同时,凡星智库在暗中也承担了前期技术与数据支持任务。
李晓薇并未亲自出面,而是派出一名政治学出身的核心顾问团队成员,化名“平台二组成员”参与各地改革任务对接。
星城改革办公室秘书长赵启明在报告中写道:
“平台二组的数据库比我们自己搭建的还清晰,他们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辅助组织部生成干部能力画像,命中率超过85%。不过,‘凡星’这个标签仍需小心使用,不能激起‘政商勾连’质疑。”
李一凡亲自批示:
“赞成数据助力,但需严防‘技术建制化’异化为新形式主义。”
他同时提出一条“组织画像使用原则”:干部评估图谱只作决策参考,不作提拔依据。
……
9月10日,潇湘省政府大院。
李一凡主持召开“中部干部制度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首次邀请中部五省(江淮、赣南、豫北、鄂中、潇湘)组织系统对接干部培养机制。
江淮省副省长陶铭泽通过视频出席会议。
他开门见山:
“李省长,我仔细看了你们‘千人计划’的资料。江淮省也面临干部断层,但我们内部争议大,你们是怎么摆平体制惯性?”
李一凡平静答道:
“用不平衡打破僵局。让某些地方先跑,形成倒逼。”
“当然,代价是有人心里不舒服。但干部体系不能靠安抚,要靠优化。”
“我这一任,不是来稳体制的,是来更新系统的。”
陶铭泽沉默一会,回了一句:
“你这是要把‘干部改革’变成大夏版‘硅谷淘汰制’?”
李一凡淡然道:“我们要的是下沉版‘破局者孵化器’。”
会议结束后,中央组织部一位副部长电话致电许宏志:
“赵建国同志高度评价潇湘干部机制改革,李一凡同志已被列为‘制度型治理人才’观察对象,请你们注意制度稳定性,必要时提交改革中期评估报告。”
……
当天深夜,李一凡从省政府办公室回到省委住宅区。
林允儿已经准备好了夜宵,桌上是他最爱吃的玉米炖骨汤。
林允儿轻声道:“今天你被京里点名了。”
“嗯。”李一凡点头,放下公文包,“但我不图这点名声。”
“那你图什么?”
“图的是,这个系统,哪怕有一天我不在了,它也能照样筛出真正能干事的人。”
林允儿笑了笑:“那你现在也要干正事,先吃饭。”
李一凡端起碗,喃喃道:“干部体系改革,比产业招商还难。因为你碰的是人,是习惯,是路径依赖。”
“但改革如果永远不碰人,那它也永远只是口号。”
窗外风过桂树,潇湘政治生态,正在悄然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