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潇湘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布《潇湘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草案征求意见稿》,这份字数超过三万字的规划文本,一经亮相,便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关注。
这是全国第一份以“政务数据+AI辅助”主导完成的省级战略规划,其主体撰写人——潇湘省省长李一凡。
在省委会议室,李一凡对全体厅局主官直接宣布:
“我要求的不是一个报告,而是一场五年竞赛的剧本。”
……
早在担任星城市市委书记时期,李一凡就已经多次提出:“产业是驱动城市的引擎,而区域协调才是驱动省域跃迁的动能。”
这份五年规划,正是他主政省府后第一次系统性重构全省经济格局。
五大目标被明确写入文件开篇:
一、Gdp总量突破8万亿,跃升全国前六
目前潇湘Gdp为4.7万亿,李一凡设定年均增速8%,叠加产业倍增与财政重构机制,力求五年内达成翻番。
他坦言:“我们不只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2025年的潇湘,必须从传统制造走入智能制造,从劳动力大省跃升为技术大省。”
二、科技产业占比提升至30%,建设“芯屏端网”产业带
借助前期引入中微公司、推动长鑫存储进入全国产业地图的势能,李一凡亲自绘制一条从星城—潇南—岳衡—怀邵的科技产业走廊,并以“潇芯谷”为核心,构建“芯片设计—设备制造—核心材料—系统集成”的全链闭环。
“我们不做跟跑者,要做标志性爆点的制造者。”在产业战略会上,他脱稿陈词。
三、建立省级战略产业母基金,总规模2000亿元
这是整个五年规划中最具现实突破性的部分。
过去,大夏地方财政普遍受限于专项资金与土地财政,而李一凡主张在全省财政体系中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池”,并联合凡星资本、中信建投、工银投行等进行政府引导与市场共投。
“这不是撒钱,而是投票权。每一笔钱的落地,必须带来一个产业生态节点。”
这句话,迅速成为潇湘省财政厅与发改委的标语。
四、推动“三区一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潇湘长期存在“北强南弱、中部洼地”现象,李一凡借鉴他在召阳市发展期间的经验,重新划分为:
? 长株潭都市区(科技金融核心)
? 洞庭湖生态区(生态+粮食+乡村振兴)
? 大衡邵文旅区(文旅产业提速)
? 武陵山经济带(跨省协同产业带)
其中,他特意提出“召阳县示范工程”,将自己主政过的百强县作为乡村振兴数字治理与基层财政一体化试点样板。
王正刚、刘新成等旧部被直接写入“试点干部梯队”。
五、打造政务数据治理系统全国样板
这不是技术升级,而是政治架构再设计。
李一凡在报告中指出:“所有经济目标的实现,背后是治理结构的进化。”
因此,凡是与五年规划匹配的重点项目,全部纳入“政务平台”决策辅助系统;所有参与单位的执行节奏、财政使用、绩效进度,将由系统评分并动态调整资金拨付。
……
与此同时,潇湘省委宣传部与凡星传媒签署“政务传播战略协议”,开启为期三年的全媒体内容共建计划。
李晓薇亲自挂帅,打造《潇湘新治》《未来已来》《十四五·大夏最先行省》等系列短视频与专题报道,多个作品在“人民视频”“央视网”获得高播放量。
而她本人,也因为“政务叙事可视化第一人”之名,在京获得网信办调研邀请。
……
2020年7月15日,中央政务院在京召开“十四五省级规划试点推进会”。
潇湘成为唯一一省由省长亲自汇报。
李一凡站在人民大会堂二楼西厅的主席台上,面前坐着的是政务院多位副总、大夏发改委主任、财政部部长、工信部部长。
他开口第一句话:
“潇湘提出一个命题:如果一省Gdp能在五年内翻倍,科技产业能成为第一支柱,治理系统能实现全面数据驱动,这个省份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台下,林建国点头。
这正是他推动李一凡上位后,希望实现的“政务院复制试点战略”。
会后,李一凡与姜承远、林子安、陈明远等人深夜会谈,提出设想:
“如果我们能把潇湘打造成大夏式现代化第一个完整‘省级样板系统’,那我可以承担中央的试点任务。”
林子安笑道:“你这步,走的是通向中枢的预演。”
李一凡语气低沉而坚定:“重生一世,我不满足做一个高效的省长,我要成为能够定义系统的那个人。”
……
星城市,市长李志远在夜间调度会上接到省委转来的任务:
“准备协助省委完成‘十四五指标二级解构体系’,星城市要在2021年上半年成为全部分指标最先实现市。”
他转头看着常务副市长梁国涛与副市长王建华,沉声道:
“老大要提速,我们只能奔跑。”
……
翌日清晨,李一凡站在潇湘省政府楼顶平台,晨风中翻开一份文件夹,上面是林建国亲笔手书:“系统建成,战略启用”。
他低声道:“五年征途,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