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上的海风,裹着空气中的煤烟味扑面而来。
他们脚下踩的,也不是苏州码头常见的青石板,而是黑乎乎的沥青路——这路踩上去软乎乎的,太阳一晒还带着点暖意,走久了也不硌脚。
远处的货栈一排接着一排,木牌上用红漆写着 “粮栈”“木行”“绸缎庄”,栈门口堆着的粮袋比人还高。
他们眼前,几个工人正围着一台铁家伙忙。
那铁家伙有丈高,铁臂 “吱呀” 转着,吊着一捆柚木缓缓落在地上,烟囱里飘出淡灰色的烟,轰隆声隔老远都能听见。
“爹,那是啥?” 王秋挣开王老三的手,踮着脚往那边凑,手指刚碰到铁家伙的外壳,就 “呀” 地缩回来,“好烫!”
王老三赶紧拉过他的手吹了吹。
只见一个码头工人笑道:“傻小子,这是蒸汽起重机,烧煤的,能吊重东西,比十几个挑夫还顶用!”
正说着,就见两个穿靛蓝短打的人走过来,袖口绣着 “海防市舶司” 的字样,手里拿着个厚厚的册子,上面在登记来往客商的名字。
“三位是从哪来的?来海防做什么买卖?”
领头的那人声音洪亮,目光扫过王老三父子仨,最后落在王老三手里的包袱上——那包袱角露着半张路引,是从苏州府衙开的。
王老三不知道这从苏州到舟山的凭据管不管用,却赶紧把路引递过去,陪着笑说:
“官爷,俺们是苏州来的,姓王,开了家车行,来海防是想订些四轮马车,顺便看看有没有好货带回苏州。”
那人接过路引,就着码头的光看了看,见上面盖着苏州府的红印,又抬头打量王老三:
“是大明的商人?”
“是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家里三代都做买卖,从不掺假。”
王老三连忙点头,王夏也在一旁帮腔,掏出了一个精致的瓷瓶:
“官爷,俺们还带了苏州的碧螺春,想着要是遇到熟人,还能送点尝尝。”
那人听了,脸色缓和了些,把路引递回来: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里虽是安南的港口,但也是陛下的土地。”
“只要是大明人,能说清自己身份,我们一概欢迎!至于异域番邦,自然少不了几分查验。”
“你们是正经生意人,就进去吧。要是找作坊,往东边走,那片都是做车马、铁器的,比别处规整。”
“而且,老板也可将家族亲眷移民南洋开枝散叶,十年免税哦。”
市舶司官员略微说了几句就走了。
谢过管理人员,王老三领着儿子们往码头里走。
“让让喽 —— 新鲜的海蛎子!”
沥青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真不少,挑夫们挑着货担,扁担压得 “咯吱” 响,嘴里还哼着号子。
推独轮车的商贩卖力吆喝,还有些穿短打的工匠,手里拿着铁锤、凿子,路过货栈时还会停下来,跟栈里的伙计搭两句闲话。
“爹,你看那车!” 王秋突然指着不远处的一辆两轮小车喊。
那车比苏州的板车小,车架是空心铁管,两个轮子裹着层深褐色的胶皮,车座上铺着块青布!
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正弯着腰,手里拉着根横木,车后坐着个拎着布包的妇人,小车 “吱呀” 吱呀地往前跑,过了个小土坑都没怎么晃。
王老三赶紧拉着俩儿子跟过去,正好那汉子把车停在一家布庄门口,妇人付了钱,笑着说:
“张师傅,下次去巷口买布,还找你!”
那汉子应着,转身就看见王老三,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问:“这位客官,是想坐车?俺这黄包车,拉着稳当,小巷子也能钻,比轿子快多了。”
“黄包车?” 王老三诧异,“兄弟,这车子是你自己做的?拉着沉不沉?”
张师傅咧嘴一笑,指着车轮说:“沉啥!你看这轮子,是本地作坊做的铁圈包胶皮,比纯木轮轻快,走沥青路还不颠;车架是铁管做的,轻便又结实!”
“俺一天拉十几个客,也不觉得累。”
他又拍了拍车座,“这垫子是俺婆娘缝的,棉花塞得足,坐久了也不硌屁股!”
王老三伸手摸了摸车轮,胶皮软乎乎的,按下去还能弹回来,又掀开车座底下看了看,车架打得紧实,没留一点缝隙。
“在海防,这样的黄包车多吗?”
王老三一口吴语腔的江淮官话,张师傅则以桂柳腔的官话从容回答。
“多着呢!”
张师傅笑起来,“东边的陈记作坊专门做这个,城里的商人、小姐都爱坐。”
“去茶馆听书,坐黄包车比走路快;去码头接人,小巷子进得去,比马车方便。俺这车子就是在陈记订的,才花了五十两银子,拉了三个月就回本了!”
王老三心里头 “咯噔” 一下:苏州城里的小巷比海防还密,四轮马车进不去,轿子又贵,寻常百姓舍不得坐,这黄包车正好!
轻便、便宜,还稳当,要是引进到苏州,保准能火!
他又问了张师傅陈记作坊的地址,谢过人家,才领着儿子们往东边走。
没走多远,就听见 “叮叮当当” 的锻打声,顺着声音拐进一条巷,就看见 “和记作坊” 的木牌挂在门口,门口堆着好几根南洋柚木,木纹里带着股沉水的润劲儿,几个工匠正围着一辆四轮马车敲打,火星子 “噼啪” 往地上落。
“请问是林老板吗?” 王老三走上前,见一个穿蓝布长衫的汉子正蹲在车旁,手里拿着把尺子量板簧,想必就是李老板提过的林掌柜。
林老板抬头见是陌生人,放下尺子问:“俺是林和,客官是?”
“俺是苏州顺达车行的王老三,舟山的顾老板跟俺提过您,说您这儿的四轮马车做得好。”
王老三递上烟,“俺这次来,是想订二十辆马车,要是质量好,往后每月都来订。”
林老板一听是熟人介绍的,赶紧把他往作坊里让:
“王掌柜快进来坐!你看,俺们作坊的师傅都有十年以上的手艺,从没出过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