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明军的热气球再次出现在长兴城的上空,这次热气球并未像以前一样丢下铁疙瘩的炸弹,而是扔下了无数纸张,小小的长兴城,瞬间就如下雪了一般。
热气球上飞落的纸片,很快被人送到了金一舟的手上,金一舟手拿纸片,心中暗道:,“高丽背信弃义,认贼做父,视蛮夷为宗主,实乃滑天下之大稽,大明已经褫夺了陛下高丽王位,将会在高丽宗室另立新君!”
眉目瞬间蹙成了一片,认为这招真的很高,简直是釜底抽薪,已经让高丽王李倧失去了王位法理。
虽然大明已经没落,对于高丽也是鞭长莫及,但是中原正统文化影响深远,何况书同文,一直接受大明册封的高丽。
“命人速速在全城收缴此传单,擅自传播者斩。”
金一舟果断的下达了命令,他很清楚这传单是从热气球上散落下来的,不仅他手上有,城内肯定还有更多人手上有。
高丽虽然说高丽语,但学汉字,只要上过几年私塾,虽不会汉语,但能认识简单的汉字,所以大明虽然和高丽言语不同,但面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是可以通过笔谈的方式,无障碍交流的。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金一舟下令之后,执行的将领还未收缴完,热气球第二次又来了,这次撒下了更多的传单。
建奴乃是不共戴天之仇,两次入侵,光是崇祯九年的入侵就掠夺五十万人口,死伤者更是无算。
高丽经过三十年前倭人入寇之后,本来就元气大伤,全国人口不足千万,光这一次入侵,就意味着平均下来,高丽人几乎家家有人或死或伤,或被掳走,对于所有高丽人来说,与建奴不共戴天,丝毫不为过。
明军传单,对于此事断然不会放过,浓墨重彩的再次提起,然后再追述了明军帮助高丽复国赶走倭人的旧事,忍受建奴摧残盘剥的高丽守军,不少人读此纷纷潸然泪下。
守军一时人心涣散,军心大乱。
就在明军第三次轰塌长兴城墙的时候,长兴守军,本来还以为能够像前两次修复城墙的时候。
但明军没给他们机会,身穿两层重铠的明军冒着高丽人的矢石,以锐不可挡之势从这个缺口冲入。
于此同时,明军在城池四面同时发起了攻城。
望着高耸的云梯,坚固的楯车,守城的高丽人只觉得头皮发麻,可恨的是,明军远程火力极为凌厉,他们依托着楯车掩护,不断打击向城墙上的守军。
效率最高的要属佛郎机炮,提前预装好的子铳,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城墙发射,每次 发射的霰弹都能覆盖几十平方的面积。
而长兴城上的汝墙,悉数都被明军火炮破坏,失去汝墙保护的守军,与站在高处的活靶子无疑。
每炮下去,守城高丽人便成片的倒下,很快城墙上就见不到高丽人的人影。
无人再敢出现在城墙,一旦出现在城墙上,不是死于明军的炮火,就是死于明军的弓弩。
待明军云梯出现在城池上的那一刻,高丽守军瞬间斗志全无,如潮的明军通过各自云梯登上长兴城墙。
金一舟本以为又是一次城墙倒塌的小插曲,随意安排了人去修复。
可去修复的人来未离开多久,把守城楼的将领便慌慌张张的来报,明军开始攻城了。
金一舟陡然一惊,坐上轿子就要去明军主攻的城楼亲自坐镇守城。
谁料还未到达城楼,就被一个满身失血的将领带着一群撤下溃兵拦了下来。
那将领见了金一舟后,用高丽语大声叫唤道:“末将无能,还请观察使大人恕罪,明军已经攻克了南城门,正在向城内杀来,来请观察使大人速速回避!”
“啊!”金一舟只得到脑袋一阵眩晕,呢喃道 :“明军进展竟然这么快!”
“明军火炮实在是厉害,末将和属下业已尽职,还是不能挡住!”
金一舟看了看对面的将领,满身是血,多处有伤,而身后撤下来的溃兵也是多数挂彩,惨不忍睹,也不好再说什么。
金一舟在现场做了一番布置之后,只好再次回到驻扎的长兴府衙!
可是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四门尽破不说,派出支援的迎战的兵力,非但没能将明军的先头部队驱逐出城,反倒被明军打的节节败退,甚至不少兵马被明军分割在城内,不能互相支援,只能各自为战!
很快,金一舟在府衙内已经能听到清晰的枪声,和双方人马的喊杀声。
金一舟知道是守不住了,长兴只不过是海滨小城,死守意义不大,想睡觉刚有人送枕头。
这时一个将领来报,根据观察明军兵力不够,投入攻城的兵力太多,难免顾此失彼,北门处防守正薄弱。
长兴只不过是一个海滨小城,明军业已成功登陆,就失去了最后的军事价值。
作为全罗道观察使的金一舟怎么死守在此小城中,毕竟全罗道,还有全州、光州等更重要的城市需要防守。
高丽的道对标大明的省,观察使对标的是大明的巡抚,当时这只是对标而已,大明的很多大府,都比高丽的一道人口还多,大明的巡抚和高丽的观察使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金一舟想也没想,当机立断决定率领精锐从北门突围,回守全罗道首府全州。
金一舟带着几个将领是逃出来了,但也正中了明军围而阙一的计策。
他们这一逃,高丽人立马军心大乱,原本就脆弱的战斗意志,瞬间崩溃,纷纷放弃抵抗往北门夺兵而逃。
这是明军故意放出的缺口,高丽人自然能够逃的出去,待城中守军逃个差不多的时候,明军铁骑却从他们背后出现。
明军付出了一定代价之后,很轻松的夺下了长兴城,这些守军慌不择路的逃跑时,甚至忘了组织人来放火烧毁存储的粮草。
兵法有云: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望着长兴城内堆积如山的粮食,王良颇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