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两天时间,雷定率五千氐人军队来到了阳平关,他先来见诸葛亮。
“见过军师将军。”
“哈哈哈哈,雷定首领,你终于来了,看来攻阳平关有望了。”
“我所率皆是部落中的勇士,又是生力军,必能攻破阳平关,进而攻下南郑。哼!陈炎屠戮我氐人无数,又指使抚夷将军姜叙,苛待我氐人,氐人都没了活路,若不攻打汉中,他日我部落恐怕也难免会败亡。”
“首领,汉廷向来厚待氐、羌等各部落,陈炎乃汉贼,其所为不能代表汉人,首领放心,待攻入汉中后,我主在襄阳,必会有厚赏。”
“多谢将军。”
次日,诸葛亮率军列阵,准备攻打阳平关。他看着麾下的这支兵力近万的军队,感到有些无语。一支兵力不足万的军队,竟由三方组成,这不就典型的杂牌军吗?
雷定刚来,自然要展现一下氐人的勇猛。今日,雷定负责主攻。阳平关上的庞德往下看,很快就发现了服装奇异的氐人军队,因距离远,他也无法分辨出是哪里的军队,但他看得出来,这支军队与以前攻阳平关的军队不同,莫非是敌军来了援军?不过,对于他来讲,敌军攻来,他全力防守就是,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雷定振臂高呼,氐军如潮水般涌向阳平关。陈军早有防备,城头箭雨骤起,氐人虽没有盾牌遮挡,但悍勇不减,前赴后继扛着云梯冲至城下,梯身刚贴上城墙,便有数十人攀援而上。
庞德立在城垛后,目光如炬,指挥士兵丢石头、檑木,梯上一些氐兵惨叫着坠落。
不过,氐人的悍勇还真不是盖的,仍有一些敌人爬了上去,与陈军短兵相接。
直到此时,庞德才知道,这支军队是氐人。他手持长枪,亲率精锐士兵反扑,枪尖挑翻数名氐兵,城头狭窄处顿时挤作一团,喊杀声与骨肉碎裂声交织成片。
双方大战了将近两个时辰,氐军士兵疲惫,雷定只好下令撤退了。
回到营寨,雷定见到诸葛亮。
“将军,今日首次攻城,我未尽全力,明日我定会攻入阳平关。”
诸葛亮却不抱希望,阳平关要是那么容易拿下,他早就拿下了。氐人虽是悍勇,但在战场上,进攻也好撤退也罢,都不得章法,让他感到有些失望。
“敌军久守阳平关,已是疲惫,那就祝首领马到成功。”
“哈哈哈哈。”
连续几天时间,都是由雷定率氐军主攻阳平关。可惜,连攻数日,雷定都不能如愿,阳平关仍牢牢掌据在陈军的手中。
随后,诸葛亮让魏延和高沛轮流攻了几天,仍旧拿不下阳平关。
……
话说杨怀、李严率四千兵力,从建好的浮桥渡过了沔水,向南郑进军,途中路过定军山。
李严来找高沛:“将军,我军渡过沔水,定是出乎于敌军的意料,此乃我军优势,然而大军前行,速度太慢,时间长了,难免会被敌军发现,届时反丧失优势。以我看,不如我率军轻装简行,先行一步,快速前进,突袭南郑,若南郑没有准备,我必能一举破城。将军率军在外,可缓进军。”
“这……好吧。”杨怀很快就点头了,因为李严所率是荆州军,本来就不受他指挥,虽然他是此行的主将。
李严率两千兵力,往东行军了三天多时间,来到了南郑的西面。一路上,他注意隐藏行迹,以免被敌军发现。
……
益州汉中郡南郑。
王凌是跟随陈炎多年的老臣,其文武双全,才能出众。考虑到张辽、温恢等南下之后,汉中需要一个能人坐镇,陈炎特意把王陵调了过来。
其实,调王凌过来,并非陈炎最初的打算,而是王陵主动要求。
王凌是王允的侄子,当年王允一度得势,掌长安局势。后来,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将王允及其几个弟弟一家屠戮干净,王凌与其兄王晨事先逃出长安,侥幸保全了性命。
后来,王凌一直都想去一趟关中,收拾家中长辈骸骨,甚至还打算迁坟。于是,他主动请求陈炎将他调到关中一带任职,届时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处理这些后事。
然而,来到长安后,他才知道,当年收拾王允尸骨的人正是赵戬。可惜,他晚来了一步,赵戬奉命南下去了益州。
后来,陈炎感到在张辽率军南下益州后,汉中需要一个文武全才的人坐镇,他最先想到的,就是王凌。就这样,王凌被调到了汉中南郑。
南郑城西门口,王凌正安排一支两千人的民夫,押运一批粮草,送往阳平关。看到粮队出发,他才转身回城。
粮队缓缓西行,很快走了三十多里路。
此刻,李严率两千军队隐藏于一片山林中,他派出斥候,查探消息,以确定能否夺城。这里不是自己地盘,他要做到隐藏行迹,困难极大。
“报……报……”士兵匆匆跑来:“报中郎将,一支运粮队从南郑方向过来,看着有两千人左右,且应该都是民夫,若是我军奇袭这批粮草,肯定手到擒来。”士兵还有些兴奋。
“敌军的运粮队?是运向阳平关的?”
“应该是吧!”
李严陷入了沉思,想了一会儿,才摆了摆手:“抢些粮食又有什么用?我军此来,是攻南郑的,不是为这点粮食而来,若是动了手,反而暴露行迹,为敌军所察觉。不用去管这支运粮队,以免打草惊蛇。”
敌军的运粮队只是个小诱惑而已,李严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为将者,当知轻重缓急。
士兵得令,连忙下去安排。
次日凌晨,李严率军来到南郑西门一两里路处,等待南郑城门打开时,他就突然发动突袭。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突袭,一方面荆州军中没有携带攻城器械,只能等南郑打开城门再突袭;另一方面,南郑远离战场,凌晨时分又是最容易懈怠,正是突袭的最佳时机。
……